李成芳
(武漢科技大學 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08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大綱和教材,已經于2006年正式開始實施,新的教材具有新的特征,主要表現在課程的內容多了,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由原來的哲學一門課增加了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并且內容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甚至一句話,一個段落都是一個命題;與內容增加相反的是課時減少了。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它成為高校學生真正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質課程,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追求的目標。本文在對比傳統(tǒng)講授教學模式不足的基礎上,就互動教學模式的意義、具體實現途徑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互動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tǒng)講授教學模式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邮秸n堂教學,是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采用對話、研討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環(huán)境互動的學習機制,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塑造學生良好個性的一種教學理念。它是主體性教學理念指導之下的中觀層次的教學理念[1]??梢哉f,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起平等溝通的橋梁,教學信息的發(fā)送、接受、理解和應用才不會是單向的過程,而是雙向交互的過程,思政課的影響才能真正發(fā)揮到實處。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互動教學模式,既是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發(fā)生新變化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只有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完成這一使命,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為了這一目標設立的。但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隨著世界形勢的發(fā)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價值的取向呈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情感、認識等主觀意識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正是這些影響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呈現出個性化發(fā)展的趨勢,他們不趨同、不盲從,在思想行為、生活方式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時時處處彰顯自己的個性。正是因為主體意識的增強,當代大學生不再滿足于教師的指導和教材的內容,他們參與的意識日益增強,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表達自己思想和感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第二,學生思想的開放性增強?,F代社會信息的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傳播方式也走向大眾化、透明化,尤其是網絡的發(fā)展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權威社會逐漸讓位于平等、溝通、民主的新格局,這使得當代大學生不再滿足于課本內的有限知識,也不再滿足于老師的單方面說教,他們希望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學習理論知識的課堂中,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他們思想和生活中的困惑,而互動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獨立思考,合作研究,有利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第三,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較高,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強,他們不輕信,不盲從教條,凡事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得出結論作出選擇,而現實生活中的負面事例,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失誤,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沖突,社會意識多樣化的沖突等,使得課堂上的理論講解與現實形成一定的反差,因此,通過互動式教學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討論,集思廣益,使他們真正接受課本的知識,而不是通過說教的方式,這樣才能增強他們對理論的認同感。
講授式教學方法又稱講授法,是教育歷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主要借助口頭語言呈現教材,向學生闡述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和領會知識體系。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教師能夠同時向許多人傳授知識,教學效率高。同時,對于學生自學不易理解的知識,采用講授法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完整、清晰、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2]。不容質疑,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目前還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注重教師的講授,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注重學習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造成學生被動學習。這顯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它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而且還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互動教學模式正好彌補了這個不足,通過互動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表達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和看法,允許有不同觀點的存在,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非常豐富,是一門具有內在的感染力的課程,但是在現實中學生對它的滿意度不高,學習的積極性不強,教學的效果不理想,這樣的狀況不能只從學生單方面去尋找,教師承擔著主要的責任。為什么有的教師上課的時候,講的激情洋溢,學生聽的津津有味,而同樣的內容在另一位老師那里卻變的味同嚼蠟,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學主體——教師的素質、責任心、創(chuàng)造力的差別。通過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雙方都發(fā)揮出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相互促進,實現教學相長,有利于提高教師本身的素質,使科研和教學的水平都得到加強。
綜上所述,傳統(tǒng)單一的講授教學模式缺乏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很少有信息的互相反饋,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而且當代大學生自身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變化,他們希望在平等、民主的環(huán)境中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只有通過教學方法的轉變,摸索互動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從而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學生“要我學”到“我要學”,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相關的教學案例,通過學生的參與、分析,從而達到加深知識理解的目的[3]。案例式教學方法在英、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教育過程中經常使用,教師一般在課前會給學生布置一個案例,要求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在下一次上課時大家一起討論。案例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習的知識,而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積極性。雖然案例式教學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教師在選擇案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盡量選擇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可以感染學生,激起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的熱情。比如講人生價值的時候,人的社會價值應該高于個人價值,就可以用“感動中國人物——錢學森”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歷程,感受人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而不是索取。第二,注重案例的時代性。由于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90”后,如果選擇的例子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沒有親身的體會,這樣就很難激發(fā)他們的共鳴。比如在講如何處理人的意識能動性與遵守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時,就可以把當代國際國內發(fā)生的重大環(huán)境事件作為案例來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發(fā)揮人的意識能動性是以遵守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條件的,進而影響學生在以后學習和實際工作中的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參與式教學”便應運而生[4]。大學生是高智商的群體,他們對社會的熱點問題非常敏感并且高度關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制作課件、開展辯論、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再適時進行點評,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愿望,增強他們學習的熱情,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社會熱點問題,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比如在思修課中講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時,可以讓學生用手機、相機拍攝校園、社會的不文明現象,制作成PPT,然后大家一起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一般而言,體驗具有“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通過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之意,但又不是純粹的“經歷”,而是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和目的性;體驗不僅能獲得對體驗過程和對象生動豐富的感性認識,還能夠影響人的情感意志和價值評價,也正是這個原因,對體驗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如人們常常說到的生活體驗、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等,關注的中心就是心理層面的感受。最先把體驗作為一個重要的本體論范疇提出來的,是德國生命哲學家狄爾泰。在狄爾泰看來,“體驗就是感性個體把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自我與生活世界及其命運的遭遇中所發(fā)生的許多具體的事件結為一體”[5]。只有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體驗,學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的含義和價值。比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在參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的感官親身體驗當時的革命過程,讓他們感受到革命的艱難,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互動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但是要讓這些優(yōu)點發(fā)揮出來,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互動式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有更高的要求,要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有序地進行,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對相關的理論知識吃深吃透,明確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其次是對所討論問題的內涵和外延都要有充分的把握;最后作出詳細的計劃和時間安排。這樣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才可以有張有弛地組織學生討論,而不會導致互動流于形式。
互動式教學的特點決定了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互動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觀念形態(tài)的人類精神及其產物轉化為學生參與討論的原理,不僅需要教師條理明晰的語言傳播,而且還需要把這些語言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圖片、聲音和文字,傳統(tǒng)的板書已經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需要開發(fā)新的教學手段。同時學生在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也需要一個能夠清楚表達他們觀點的平臺,而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多媒體教學是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的現代化手段。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可以把圖片、文字、影像和聲音有機的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理論變成貼近生活的現實,把過去的歷史展現在眼前,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學生帶入到一個生動具體,多姿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中去,拓寬他們的思維領域,同時多媒體教學的手段也非常的靈活,可以將討論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結合起來,也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和字體把教學的難點重點突出出來,從而大大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理解理論的難度。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這一手段被越來越多的高校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有益的補充。
互動式教學“動”的過程重要,但是“動”的結果更加重要,教師在完成互動教學后還需要及時對互動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一方面,教師應該對互動教學的實施效果進行反思,總結出互動教學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以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越來越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學生也應該對自己的預習準備是否充分,論點是否新穎,討論是否積極,理解是否準確透徹進行反思,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形成好的學習方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模式作為傳統(tǒng)講授模式的有益補充,正在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它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努力,不斷的鉆研業(yè)務,不斷地創(chuàng)新,使教學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吸引學生,這樣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
[1]曾立榮.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課堂教學理念的價值及方法探討[J].教育探索,2010,(3).
[2][3]李明哲.淺談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講授式與互動式教學法的有機結合[J].今日南國,2009,(11).
[4]姜秉權,韓秀艷,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5]黃嗣,姚明華.體驗之尤——兼及馬斯洛、惠能哲學觀之比較[J].湖北大學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