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慧
(長治學院外語系,山西長治 046011)
個體差異的情感因素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關慧
(長治學院外語系,山西長治 046011)
本文在前人對個體差異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個體差異的情感因素,以及這一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據(jù)此,提出了一些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采取的學習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最終提高學生的二語習得的成果。
個體差異;情感因素;二語習得
國內(nèi)學者有關個體差異中情感因素研究的文章為數(shù)不菲。如劉潤清、吳一安等就影響英語成績的各種因素展開調(diào)查研究,初步建立起影響英語學習成績的諸因素模型圖。此后,個體差異研究逐步發(fā)展:盧家楣以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情感素質(zhì)”概念[1],并在理論與實證研究的背景下揭示了青少年學生情感素質(zhì)的結構剖析,突顯了情感因素研究的重要性。筆者在參照該領域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淺談對外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認識。
情感因素在二語習得中占有者重要地位。情感因素作為復雜的心理因素的組合體,具有不確定性和易變性。筆者認為,廣義的情感因素應當包括制約行為的動機、態(tài)度、性格、情緒。
Gardner認為動機是指:為學習內(nèi)容而付出的努力;學習語言材料的欲望;對學習語言材料有利的態(tài)度。之后他在此基礎上指出,語言學習動機也主要分為兩種: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2]。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者的功能性目標,即為達到其它目的來進行外語學習;融合型動機是指學習者不以外語習得為工具,而是將它作為學習的目的,從而融入其所感興趣的外語環(huán)境之中。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把外語學習作為手段,后者把外語學習當作目的。
Gardner指出,動機與態(tài)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在觀察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時,是否擁有良好的外語學習態(tài)度是首先需要考慮的[2]。Ellis認為態(tài)度應當包括:認知成分,即對某一目標的信念;情感成分,即對某一事物的好惡;意動成分,即對某一目標的行動意向及實際行動[3]。學習外語主觀意愿的強烈與否,表現(xiàn)為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一般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惡性的、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則會令學習事半功倍。學習動機與學習態(tài)度相互區(qū)別、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于情感因素之中。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受挫的學習者,由于喪失了健康的學習態(tài)度,無法較通暢地獲取語言輸入,無法取得外語學習的成果,而不愿再進步,因此也引起學習動機的減小。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者對學習者采取不合理的、錯誤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往往也會引起學習者態(tài)度的變化,從而影響學習成效。
性格是指表現(xiàn)在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習者的個體性格差異也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心理學上,人的性格通??梢苑譃閮?nèi)向型與外向型。Krashen指出,性格外向的學習者通常能獲得更多的可理解輸入。他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約31%的學生認為外向型性格更有利于口語學習[4]。但隨后Skehan通過實驗得出“外向性格跟語言學習熟練程度成負相關”這一論斷[5]。
有關性格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爭論:一部分人認為,外向型學習者在與人溝通時擁有良好的交往技巧,因此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進行語言訓練;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內(nèi)向型學習者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時間進行語言學習。
然而,大部分的爭論依據(jù)來自于直觀觀察或想象,缺乏實證性的研究。實際上,優(yōu)秀的語言人才之中既有內(nèi)向性格,也存在外向性格。因此,教育者只有正確地引導不同性格的學習者去認識自身性格的優(yōu)點與缺陷,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與學互動,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語言學習情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緒,而是學習者在學習認知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同類型的心理狀態(tài),它較之學習態(tài)度更具有短暫性、不穩(wěn)定性。就目前而言,對學習情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慮、抑制兩種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
外語學習中的焦慮表現(xiàn)為一種在特定場合中持續(xù)出現(xiàn)的特定的焦慮。Skehan總結出語言焦慮有四種:回避,比如裝作“忘記”答案,遲到、早退;身體動作,比如不自在地扭動身體,緊握拳頭或牙關緊閉;身體病痛,比如抱怨頭痛或者身體其他部位疼痛;回避社交、用功過度[5]。
焦慮與外語學習成績的關系,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關注點。Skehan認為焦慮狀態(tài)有高低之分,高焦慮狀態(tài)會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退縮作用,使學習者產(chǎn)生逃避心理;低焦慮狀態(tài)則可能產(chǎn)生一種促進作用,使學習者勇于接受新的學習任務[5]。而Eysenck指出,焦慮感高的人,成績不一定差,因為焦慮感會驅(qū)使他們消除擔心來源。也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關系不大甚至并無關系[6]。
學習中的情緒抑制則較為明顯地影響著外語的學習。成年學習者受到抑制情緒的反應與影響更加突出,他們往往害怕學習認知過程中受挫,導致其無法正常地接受語言學習的輸入,從而阻礙其外語學習的進一步提高。
外語教學應充分重視個體差異中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成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育者通過積極的情感介入能夠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
學習群體隨著年齡的階段性變化呈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學習動機,教育者應當根據(jù)學習者個體志愿及自身素質(zhì)等條件,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并且,教育者也應幫助學習者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獲得認知成果。
學習群體由于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因此不可避免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挫折與失敗,長此以往則會形成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甚至厭學。教育者首先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不可隨意放棄對學習暫時落后者的受教育機會;其次,語言學習離不開情境的應用,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習者積極進行交際,增加其運用目標語言與他人交流的訓練機會。
綜上所述,個體差異的情感因素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對外語教學的影響重大。認知情感因素中所包括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性格及學習情緒等諸方面,有利于進一步指導教育者完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zhì)量。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Gardner,R. Social Psychology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att itude andmot ivation [M]. London:EdwardArnold, 1985.
[3]Ellis,R.Under standingSecond La 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85.
[4]Krashen,S.Second La 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 ning[M].Oxford:Pergamon,1981.
[5]Skehan,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M].Learning.London:Edward Arnold,1989.
[6]Eysenck,H.J.Dynamics ofanxietyand hysteria.[M].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1985.
book=191,ebook=191
H319
A
1008-178X(2012)07-0150-02
2012-04-04
關慧(1983-),女,山西長治人,長治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從事語言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