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陜西西安 710128)
淺談多語文本的功能和翻譯策略
陳晶晶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陜西西安 710128)
文學作品中的方言對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情感起著重要作用。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無論從語言學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方言的運用在文學作品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本文著重論述了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譯者在翻譯外國小說時應采取何種方式來處理方言與標準通用語摻雜的現(xiàn)象。
多語文本;翻譯;方言;外國文學
蘇聯(lián)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币簿褪钦f,無論就文學主體還是文學客體而言,文學都是人的活動,離開了“人”的文學是不可想象的。在各類語言品種中,最能直接、準確地表達人們情感的當屬方言了。也因此,摻雜著方言與標準語的文學作品一直以來都受到了眾多讀者的歡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方言因其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蘊涵的深刻社會人情風貌,已成為古今中外文學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元素和重要表現(xiàn)手法。談到方言與文學的話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稍微有些陌生的詞,即“多語文本”。它指的是除主要敘述語言外,還混合使用了其它語言的文學作品。與用單一標準語進行寫作的文學作品相比,這些“多語文本”能夠更加忠實地描繪出社會語言的多元性,實際反映出小說人物的對話情況和社會實際環(huán)境中的眾聲喧嘩,使得文學作品更加貼近大眾的真實生活,顯得更加親切和有說服力。
文學方言與其說是作家刻意追求的結果,倒不如說是文學本性使然,是一種自發(fā)的、順其自然的選擇。作家為了真實刻畫人物,就必須格外注意筆下的文學方言社會標志的鮮明性,以及與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自從有小說、戲劇等文學表現(xiàn)形式以來,方言就受到了古今中外作家們的極大青睞。為什么他們偏偏放棄簡單明了的標準語,而要舍近求遠地去找對許多人來說晦澀難懂的方言來幫忙呢?雖然標準話讓不同地域的人免去了交流的障礙,但如果從特別深入的表現(xiàn)力上看,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局限性。因為語言統(tǒng)一化的過程也削弱了語言的深入刻畫力和傳神的表達力。在語言中,口語是第一性的,是隨社會發(fā)展不斷變化的,而大部分群眾的口語卻是方言。方言因為歷史悠久又活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以除了文化詞外,它積聚了異常豐富生動的土層民間用語,在生活用語和反映民間情感等方面自然要比普通話豐富。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前《方言》主編張振興坦言,“普通話和方言其實是分不開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收錄的很多詞條不都是方言詞嗎?普通話不也正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吸收其它方言而形成的嗎?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方言才是真正的語言,反而普通話是一種折中過的語言?!?/p>
夾雜著方言土語的作品雖然讀起來很有意思,但在翻譯界,對文學方言的研究卻一直都是一個空白點。而研究結果的匱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翻譯界對文學方言本性的認識。文學作品中的方言對作品的藝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方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表達形式,往往會給譯者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方言作為地域文化色彩和社會人情風貌的承載體,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不同語言間方言的運用存在差異,再加上方言一般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深刻的社會人情風貌,富含濃厚的文化承載涵義,這些涵義在不同語言和文化間譯介時就可能存在較大難度。
面對多語文本,譯者必須在各種可能性當中,選擇出一種最能兼顧到各個方面的“萬全之策”。一方面,這種翻譯策略需要保留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多語語境,另一方面還不能響到中文譯本的流暢及完整性。1813年,德國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這里,施萊爾馬赫只描述了這兩種方法,并沒有給予它們以名稱。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將第一種方法稱為異化,另一種稱為歸化。[1]概括而言,異化法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而歸化法則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語文化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
其實,“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此處指一元存在,即不可調和——筆者注),而且是互為補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應用翻譯的目的論理論,對翻譯中涉及的各種因素作綜合分析,既可以采用異化的原則和方法,也可以采用歸化的原則和方法……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2]。方言成分在作品中不僅傳達了一定的字面意義,而且通常還有著相當重要的文化功能。不同的語言是各個民族思維和文化的產物。一種文化賦予語言的含義,在另一種文化中未必能找到對等含義,而不同文化對同一種事物又可能存在不同的聯(lián)想含義。因此,對方言土語這個特色,要在翻譯中嚴格遵循原作的一字一句加以表現(xiàn),是比較困難的。加之中外語言無論是在發(fā)音、構詞方式還是句法上都存在著諸多差別,如果硬譯,最終導致的結果只可能是使讀者讀不下去,并使文學的特色幾乎完全消失。因此有些譯者在翻譯時選擇了完全放棄表現(xiàn)方言土話這個特色,但這樣的方式無疑會令譯作與原作品的風格大相徑庭,目標讀者自然也無法領略到原作家在語言運用上的特色。
此外,還有一種方言對譯法(即譯者選擇使用譯入語中的某種方言來翻譯源語方言)。雖然這種方法受到了很多學者的肯定,但其在意大利語文學的漢譯實踐中效果不甚理想。試想一下,在濃郁的異國風情下,一個個外國人物卻滿嘴操著我們熟悉的方言,這如何能讓讀者讀得順暢?更何況意、漢兩種語言各自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語言特點,涉及語言學、翻譯學及文化研究理論的復雜問題,其各自方言文學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這些因素常常對翻譯工作者構成極其棘手而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因此,在譯文中最好還是別用方言,畢竟方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文學翻譯與一般文體翻譯不同,因為文學語言的特點是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和形象性。文學翻譯除了要忠實通順、明白曉暢外,還要“把原作的藝術意境表達出來?!盵3]作為外國文學的譯者,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作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方言,特別是其中的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具有社會指示功能,能反映人物的地域特征、民族種族背景、社會地位、教育程度乃至個性特點。各種變體都有其特有的特征,成為變體形式的判斷標志,其特定標志位于語音層、音位層、字形層、語法層和詞匯層。在方言的翻譯中,盡管所謂的“等值”、“忠實”的標準很難達到,并且原文在語義與風格方面的損失幾乎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是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翻譯目的、讀者群、所譯作品等具體情況采取恰當?shù)姆椒▉肀M量減少此類損失。
多樣性來自差異性。要尊重多樣性,就必須尊重差異性。法國翻譯理論家布朗紹說過:“翻譯是純粹的差異游戲:翻譯總得涉及差異,也掩飾差異,同時又偶爾顯露差異,甚至經常突出差異。這樣,翻譯本身就是這差異的活命化身。”[4]也就是說,譯者應該以一種開放、尊重的心態(tài),去面對別國文化中的差異性,并且盡可能將這些差異性如實地傳譯過來,供譯入語文化取長補短。如果譯者只是簡單粗暴地用方言對換的方式,將他國文化中的差異性掩蓋起來,一味用自己民族的品位去取代原語文化的品位,這樣的譯法雖然可以滿足讀者閱讀順暢的需要,卻容易傷及文化交流,甚至以假象、假信息蒙騙譯文讀者。
因此,如何在具體翻譯過程中根據(jù)不同文本的不同特點,因文制宜、審時度勢地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多語文本的譯者,如果能夠著重地方色彩將作品中特有的語言特色表現(xiàn)出來,那就是一種成功了。比如,譯者可以刻意制造出一種實際上不存在的“人工語言”,在處理外國方言時可以借鑒語言目標國的各種方言因素,模仿外國源方言的發(fā)音、節(jié)奏等,盡可能地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本土氣息;還可以故意制造出某些發(fā)音或者書寫上的錯誤,或者有時甚至借用古語某些詞匯或者語法結構令自己的翻譯更加生動,幫助不懂外語的讀者也能夠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原作者在書中描繪出的各種畫面和語言情景。比如,可以故意弄混S和SH,T和D的發(fā)音,來靈活表現(xiàn)翻譯作品中外國方言的發(fā)音特點,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在句子中加入一些語氣詞來盡量使自己的譯作貼近原著方言中的某些語言特征,來為該方言在本國讀者心中樹立起明確的標志,通過這些細節(jié)上的雕琢來幫助和引領讀者隱約體會到書中說話者的性格特點、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等。
綜上所述,方言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體現(xiàn)地域文化、地域精神、地域內涵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翻譯基本上是一種語言轉換活動,但又不是一項純粹的語言轉換活動,它還牽涉到各種非語言因素,特別是種種文化因素。所以我們在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時,不僅要考慮語言的差異,還要密切注視文化的差異,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所蘊涵的異域文化特色。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5:104.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282.
[3]鄭海凌.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J].中國翻譯,1998(6).
[4]王寧.再論翻譯學中的學科定位和文化特征[J].中國翻譯,2004(3).
[5]張小兵,劉瓊.方言與文學作品[J].作家,2010(4).
[6]田中陽.論方言在當代小說中的敘述功能[J].求索,1996(1).
The Main Functions of Dialect in Literary Work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ENJing-jing
(Institute ofEurope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In literal works,the dialect can serve as a special tool in depicting the literal figures and expressing the strong emotions.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the language often has certain cultural coloring.The dialec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literary works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or the viewof historical research.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ain functions ofdialect in literarywork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the multilingual text in the foreign novels.
multilingual text;translation;dialect;foreign literary
book=134,ebook=134
H059
A
1008-178X(2012)07-0038-03
2012-03-01
陳晶晶(1981-),女,四川三臺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助教,碩士,從事西方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