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洛陽理工學院外語系,河南洛陽 471300)
以輸入假設理論為基礎設計日語聽力課程
李苗苗
(洛陽理工學院外語系,河南洛陽 471300)
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是聽力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聽力教學的難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死甑妮斎爰僭O理論為聽力理解中話語言外之意的理解提供了理論根據(jù)。根據(jù)克拉申的理論,聽力教學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yǎng)學生能動的聽力習慣;聽力材料必須與學生當前的日語語言水平相適應;提供自然生動的日語環(huán)境。
輸入假設理論;聽力理解;聽力教學
眾所周知,語言的基本功能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而促進社會交流的實現(xiàn),如果聽不懂對方的話,那么交流將無法進行。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有70%的時間用于聽別人講話。由此可見,在母語交流中,聽解發(fā)揮著重大作用。而在外語學習中,聽解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聽解歷來被認為是最重要同時也是提高起來難度最大的技能之一。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與日本國際教育支援協(xié)會在2010年對日語能力測試進行了改革,聽解部分的考試時間增加,試題題型多樣化,分值和難度也相對提高,相應地也要求日語聽力教學策略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因此,如何強化學生的聽力技能,提高聽力課的教學效果,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目前我國國內學者對于日語聽力教學方法已經(jīng)開始重視起來,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xiàn)。姜揚在《淺談高校日語聽力教學》一文中結合日語專業(yè)聽力課的現(xiàn)狀,提出聽力教學可以采取“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技巧和水平;王莉莎在《談高校日語聽力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一文中則主要從梳理學生恐聽心理方面提出了對日語聽力教學改革的意見;洪艷榮在《日語聽力課教學改革初探》中也主要針對傳統(tǒng)聽力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之處,指出借助現(xiàn)代教學工具、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有利條件來全面優(yōu)化聽力教學效果。關于日語聽力教學研究的成果還有很多,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數(shù)是高校日語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看法,研究成果難免會局限于個人體驗,囿于理論視角,處于感性認知階段,是否可以推廣應用還有待推敲。
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體會對日語聽力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理論框架,立足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輸入假設”理論,對日語聽力教學策略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真正做到幫助學生提高聽解能力。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一種,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輸入假設逐步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輸入假設理論基礎上,克拉申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有賴于為學習者提供“可理解性輸入”。這里的“可理解性輸入”是指為學習者提供的輸入信息應該略微超過一點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用i+1來表示(i表示現(xiàn)有習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過的部分)。輸入假設從外部環(huán)境來說明第二語言習得是如何發(fā)生的及其發(fā)生的條件??死甑睦硐胼斎爰僭O具備四個特點:可理解性——理解輸入的語言是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語言無用;趣味及關聯(lián)性——輸入的語言既要有趣又要與學習者相關;非語法程序安排——按語法程序安排教學是不必要的;要有足夠的輸入量(i+1)——輸入量要大于學習者當前的語言能力。而外語教學中的聽力教學正是對學生的一個輸入假設。本研究將分析輸入假設理論在日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并試圖利用此理論尋求優(yōu)化日語聽力教學效果的途徑。
長期以來,聽力教學都是外語教學過程中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國內日語專業(yè)學生聽解水平不盡如人意,聽解是日語學習的一個難點已經(jīng)基本成為國內日語教育界的共識。本課題組對洛陽理工學院日語專業(yè)2009級參加國際日本語能力測試2級考試的40名同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聽解部分滿分換算為100分的話,只有5人成績在60分以上,28人成績在40~55分之間,而其他7人的成績則僅僅在30分左右。因為新JLPT要求各部分得分都必須達到合格線標準才能通過考試,所以在這40名學生中只有聽解成績超過60分的5名學生有機會通過考試。
根據(jù)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筆者認為日語聽力課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在聽力材料的選擇上要遵循可理解性輸入的原則,也就是說聽力材料必須與學生當前的日語語言水平相適應。在制定大綱以及課堂設計上要緊扣可理解性輸入的原則。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聽說課程的大綱應該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即使是使用同一套教材,不同的年級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課堂設計、練習以及測試形式。每課的內容都應該包含未學單詞、句型以及比學生現(xiàn)有水平高一些的內容。不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即使用母語聽解,我們也經(jīng)常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單詞和內容。此時最為重要的是消除心理膽怯,運用各種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知識不中斷地聽到最后。筆者認為這種技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解水平。所以,應用“輸入假設”理論,在聽解材料的選擇上增加比學生現(xiàn)有水平略高一些的內容,有意識地在練習中增加聽解策略。在聽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著各種各樣的聽解策略。教給學生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解能力。在每課中增加“預測”、“推測”、選擇自己所需信息和監(jiān)控等被證實可以促進理解的聽解策略。
教學過程中突出功能意念,提供自然生動的日語環(huán)境。課堂內容可以涉及邀請、請求、提議、許可、表達意見以及使用寒暄等,突出在不同場合不同人際關系下的意念功能。設計例如邀請老師打球、邀請朋友看電影時的對話,希望學生通過這些對話意識到要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際關系調整自己的日語表達。聽解習題可以設計為看圖猜謎、做游戲、繪畫、說繞口令等形式,使學生在做游戲的同時練習聽解、了解日本社會。
同時,可以在教材上選用一些新聞報道來進行練習。新聞有很強的時效性,但這一點對日語學習者練習聽力來說影響不大。新聞報道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將其分類后不難發(fā)現(xiàn),同類新聞在用詞、句型、結構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例如對國家領袖或者是體育明星的訪問,人物會隨著時間段變化而變化,但新聞的結構、用詞等則大體不會改變,因此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新聞入手,先對舊的新聞進行聽力練習,以期達到聽懂新的新聞的目的。
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運用的正確,而足夠的輸入可以為學習者提供足夠的接觸語言的機會,滿足外語學習的先決條件。在對聽解內容的選擇上,無論是單詞還是句型都要選擇比學生現(xiàn)有水平高一些的內容,并且有意識地在聽解練習中增加聽解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策略,以達到理解更高水平聽解內容的目的。
[1]徐一平.日本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金田一春彥.日本語百科大事典[M].大修館書店,1988.
[4]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小泉保.言外的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王武軍.日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馬黎華.影響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因素[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G642
A
1008-178X(2012)10-0193-02
2012-07-19
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聯(lián)項目階段性成果。
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陽人,洛陽理工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