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宇
英語專業(yè)教學中圣經文學批評的導入
趙建宇
圣經的文學元典地位得到眾多西方和國內學者的論證和首肯,圣經的文學批評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多角度的審視;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學者們共同認識到,對圣經的普遍無知會影響學生理解從喬叟到喬伊斯的所有文學作品,于是一致提出了開設圣經文學課的要求。西方幾乎所有英語國家的大學自80年代以來都紛紛開設了圣經文學課程。遺憾的是,國內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所高校的英語專業(yè)開設了相關課程。該課程在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大面積缺失,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圣經;主題;教學模式
圣經文學研究是20世紀的新氣象,但時至今日圣經文學研究和批評已成洶涌之勢;今天我們還想理解并懂得鑒賞西方經典文學,了解和熟悉圣經已迫在眉睫。圣經是西方文學的源頭,閱讀圣經對理解西方文學大有助益。幾乎所有西方大學都增設了圣經文學課程,對圣經的無知會嚴重影響學生對西方文學作品的理解。
國內圣經學者也踴躍地加入了國際研究圣經的行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方面享有盛譽的有北京大學知名教授劉意青,河南大學的梁工教授,他們的專著和論文引領了很多初學者邁進了圣經這所神圣殿堂。尤其是劉意青教授的做法和倡議啟迪了筆者,作為一名英語專業(yè)的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在大學課堂引介和推廣圣經文學批評。遺憾的是,國內高校開設此類課程的并不普遍,只有少數(shù)高校,像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等等。對于圣經這部西方文學的奠基之作和決定西方思維模式的文化巨制,在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大面積缺失,值得反思。
圣經文學批評課程的開設和講授會有意忽略其宗教神學意義,重點放在其文化和文學意義上的講授和理解。幾乎所有西方文學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圣經文本傳統(tǒng)的影響,可能作品沒有采用圣經中的人物和角色,但圣經的價值理念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都依稀可見。
圣經在文學方面的影響已經談得比較普遍,盡管如此,劉意青教授仍然認為對圣經的整體影響研究,不僅在我國,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仍然是不夠的。對圣經文本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清圣經在西方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世界局勢的巨大的影響。以大衛(wèi)·拉依爾·杰弗里多次談到圣經的選民和應許之地的意識形態(tài)對現(xiàn)代和當代西方國際行為和政治,以及世界局勢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杰弗里為代表的諸多圣經學者,顯然已經認識到影響研究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劉教授甚至認為應該把這個方向的研究定位為一個專門的學科,該項研究將幫我們在深層次上理清諸多世界問題和矛盾的重要根源,從而有助于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共處的國際環(huán)境,有助于東西方各民族相互了解與合作。這無疑是關系我們這個地球生存環(huán)境的大事,是解決目前矛盾爭端、戰(zhàn)火不熄的國際局勢的治本之途。這也從側面強調了圣經闡釋和影響的重要性。
此外,對圣經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對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大意義。在2007年全國高校統(tǒng)戰(zhàn)會議上,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劉延東特別強調要重視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要求加強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她還提出高??蛇m當開設評價和講授宗教文化的課程和講座,以增長學生見識,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正常的疏導和滿足。
圣經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仍然保持其終極參照的范型意義。圣經作為西方“兩?!蔽幕慕浀渲唬卦诮沂救祟惖念惿裥曰虻赖聦傩?,這也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本質屬性。如果不考慮圣經的民族和歷史因素,圣經的上帝或耶穌其實是道德和正義的隱喻象征,圣經倡導人類應該敬畏并服從上帝,跟隨耶穌的腳蹤而行。
圣經給人類描述了一個完滿和諧的未來社會圖景,其價值理念和文化追求為西方乃至世界的文明發(fā)展提供了持續(xù)的動力,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能為人類提供精神層面的終極關懷,其操作模式也頗為便捷有效。上帝或耶穌作為一種終極存在,可能對信徒和非信徒意義有別,但雙方都認同上帝是真、善、美、仁慈、正義的化身,而耶穌就是這些特質的具象。
該課程雖然內容是圣經,但它對學生進行的卻是跨學科的訓練,因為圣經的文學闡釋作為一門研究學科,從一開始就同現(xiàn)代及后現(xiàn)代文論的產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著教授各種文論的基本知識和解讀手段,特別是敘事理論和細讀文本的技巧,并鼓勵學生自學,提倡他們不僅要用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來闡釋圣經文本,而且還要勇于評論那些西方權威解讀圣經文本的已有見解。
開設圣經文學批評是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出現(xiàn)的新問題的綜合性研究,它既屬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指南》里的外國文學類的外國文學與宗教關系研究,又涉及圣經與外國作家作品的比較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研究,也涉及了國家《課題指南》里的語言學類的外國語研究和英語語言教學研究,以及如何對待宗教問題的政治思想研究、大學生素質研究,等等。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附錄Ⅰ列出了英語專業(yè)知識課程中的社會文化課程,其中第(f)項即是《圣經》。
圣經一身兼數(shù)職,既是宗教經典,又是了解以色列民族和基督教發(fā)展史的歷史文獻,同時也是文學元典。圣經文學批評課程既不看重其宗教神學內涵,也會有意無意地暫時忽略其作為歷史文獻的資料功能,惟獨看重其文學屬性,引領學生進入圣經的文學殿堂駐足、欣賞、反思或批判。目的是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和鑒賞力,并緩沖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過于強調語言技能的實用和功利成分。筆者希望通過開設圣經文學批評課程,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維模式提供一個有效平臺,也希望把圣經從宗教經典的囿限中解脫出來,著力使其散發(fā)文學經典的魅力。
劉意青教授為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成功開設過圣經文學闡釋課程,頗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為了讓這個在國際上已經得到普遍認可的課題在中國相關高校也能通過教學獲得普及、延續(xù)和發(fā)展,也為有興趣步入這個領域的文學工作者和計劃開設類似課程的教師提供便利,劉教授把自己多年進行研究和在課堂教授的內容編寫成書《〈圣經〉的文學闡釋—理論與實踐》,這就使該類課程的開設變得有書可參,有路可循了。但不同高校的教師面對的學生層次有別,教法也不可一律。筆者參照劉教授的作法,力求找一個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模式,也斗膽為開設類似課程的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講授一些圣經文學的詩學理論,這會為讀者提供一個解讀和理解圣經的必要的理論框架。所謂“圣經詩學”,即是圣經作者創(chuàng)作圣經時的寫作理論。圣經首要的是為教化和教導的目的而創(chuàng)作。當然《圣經》中有大量的篇章能夠提供藝術樂趣或藝術享受,但它們只是作者表達更加實用和更加嚴肅主題的副產品。
其次,圣經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這也是圣經作者詩學理論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奧爾巴克認為,圣經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真實性的強調是舉世無雙的——它堅持它是惟一真實的世界。但這種真實和真理強調的是人類經歷的真實再現(xiàn),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圣經展示了它的文學特質。因此,閱讀圣經就應該期待與宗教神學命題與道德命題相遇,但這些命題是以文學形式展示給讀者。閱讀不僅培養(yǎng)我們的藝術審美能力,也會隨之帶給讀者更多的審美樂趣和享受;因為圣經不是碰巧成為一部文學作品,而是它主要是一部文學著作。
不能忽略的還有一點,圣經作者的詩學理論是基于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的。圣經作者有一個勢不可擋的傾向——描寫普通的人和事,而且他們把這些普通的人和事牢牢地置于歷史的現(xiàn)實之中。他們絲毫不考慮如何避免人物性格和行為動作方面的不理想因素。這種現(xiàn)實主義傾向使圣經區(qū)別于絕大多數(shù)古代文學作品。這也使圣經具有明顯的可讀性和可信性。當讀者閱讀圣經時,總能體會到一種真實感,感到圣經沒有對我隱瞞人性中不光彩的一面。圣經的現(xiàn)實主義特征使之成為一部普世的必讀之作。它描述了適合任何時間、地點和任何民族的真理。圣經是人們能夠看到自己本身和自己經歷的一面鏡子。盡管圣經的世界和習俗離我們已經久遠,但圣經是我們能夠認識人生經歷。它不僅講述過去的經歷,也講述現(xiàn)在的經歷。
在這些圣經詩學理論框架內,筆者倡議教師應該指引學生切入圣經文學主題。南希·蒂施勒的《圣經文學主題指引》可以作為參考書之一。圣經有一個遍及全書的主題,即上帝和人類的關系。但是這種神人關系是以戲劇的形式貫穿于自創(chuàng)世至末日的。內含于圣經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成為影響西方文學和文化的最基本假設。圣經主題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既微妙又具有基石的地位。即使當文學以反叛和顛覆圣經主題的形式出現(xiàn)時,它依然是以圣經為參照的。甚至在后現(xiàn)代的今天圣經思維依然或明或暗地和西方人的思維交織在一起??梢哉f西方文化和文學深深地鑲嵌在圣經文化和文學當中。
教授圣經文本不能簡單地視之為文學故事,作為文學整體來教授才符合圣經的實際。貫穿圣經始終的文學主題可以說涵蓋了人類歷史的起源與終結,譬如創(chuàng)世、樂園、誘惑、懲罰、悔罪與頑梗、救贖與末日審判,等等。學生明確了圣經中的這些文學主題,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文學作品在主題上要么呼應之、要么異化之。
另外,從文學的角度,圣經是一部質樸、感染力強的文學巨著。文學所具有的一切文學手法、特征、體裁,圣經盡收其囊。因此,接下來要引導學生對圣經的體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比如:圣經《舊約》包括神話、傳奇、歷史、短篇小說和哲理故事;新約有福音書、寓言和書信體裁。也有人認為圣經文學體裁主要有敘事和詩歌,其中都暗含有戲劇的文學元素;新約也有濃郁的文學色彩,尤其是福音書、使徒書信和啟示文學。
教師教授基本的圣經寫作理論、文學主題和主要體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圣經有一個基本的宏觀把握,也是學生登堂入室的指引說明,這樣學生進入圣經內里時就不會困惑或迷茫。教師領學生入門后,學生就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選擇,依個人興趣暢游不同章節(jié)和文本。
雖然圣經相關課程在西方高校已經成為經典必修課,但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開圣經文學批評課程對大部分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是一個全新領域,對老師也提出很高的要求。老師要積極學習并掌握相關的批評理論,又需有圣經文學批評的實踐經歷,還要不遺余力地關注國際在這方面的學術前沿。完成這個任務需要熱情、興趣和責任感,也需要循循善誘的耐心;但是我國很多圣經學者和教師都證明這是值得投入和推廣的事業(yè)。筆者通過撰寫此文,希望為這一課程的推廣盡自己一份卑微的力量。
[1]梁工.圣經與歐美作家作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梁工.圣經文學研究意義之所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
[3]邱永旭.《圣經》文學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
[4]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58.
[5]梁工.圣經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1(4).
[6]劉意青.圣經的文學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H319.1
A
1673-1999(2012)06-0188-03
趙建宇(1975-),女,碩士,河南清豐人,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1191)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研究和圣經文學批評。
201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