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愛國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藝學院,安徽蚌埠,233042)
小敘事是相對于宏大敘事而言的。如果講宏大敘事主要致力于為民族、國家、甚至人類提供一套帶有普適性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審美趣味,對于民間與個人等具有話語暴力的強制意味的話,那么小敘事則在解構(gòu)宏大敘事的矛盾與虛偽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多元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從民間與個人的特定體驗與具體分析出發(fā),尋求其存在之更為內(nèi)在、更為深入的生活根據(jù)和生存邏輯。一直以來,大家對于《沉淪》的理解都止步于大敘事的理念與邏輯,駐足于愛國主題的肯定與頹廢色彩的否定上,雖有深化與微調(diào),但缺乏根本性的突破,其原因就在于學界習慣了大敘事批評模式,對《沉淪》小敘事的屬性與特征缺乏體認與研究。
一
小敘事關(guān)注的是“在歷史中隱沒的個人或者群體的生活”[1],側(cè)重他們內(nèi)在生存體驗的傳達與生存邏輯的挖掘,不再關(guān)心一直處于聚光燈中心的階級、民族,甚或人類,而是個人的生活世界與命運起伏?!冻翜S》講述的,并非為反帝反封建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傳奇,而正是為卑微、私密的性問題而苦悶,進而人格分裂、精神異變的日常生活寫真。
向來的研究雖有所變化,根基未變,多將其文本邏輯歸結(jié)為反帝反封建。唐弢主編的三卷本文學史,論定其“控訴了外受帝國主義壓迫、內(nèi)受封建勢力統(tǒng)治的罪惡社會”[2]。錢理群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雖然斷定《沉淪》“側(cè)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的沖突以及變態(tài)性心理”[3],卻將其“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zhàn)的藝術(shù)手段”來看待[3]。楊義則將其感傷頹廢視為“是民族覺醒時期一個敏銳的知識分子審視自身的傷痕和民族的傷痕所發(fā)出的深長的哀嘆,是他無力拯治民族傷痕,從而加深自身傷痕所產(chǎn)生的幻滅感和危機感”[4]。上述研究,根本導向有誤,有待辯證。
我們并不否認,《沉淪》殘存著反帝反封建的大敘事痕跡,但是其既非主導,也非主流。一方面,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的壓迫,其威力究竟有多大,是否是主人公的致命因素,值得推敲。因時代嬗變、生存空間東移,封建勢力與文化的力量與影響已經(jīng)趨弱。主人公所處已非帝清,其生存空間從中國內(nèi)地移到了相當自由的島國日本,國內(nèi)人倫關(guān)系與社會輿論的約束已經(jīng)對其鞭長莫及。當然,由以往的人際關(guān)系實踐與文化氛圍的熏染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還殘在,其深在的羞縮等文化心理影響對他追求女孩子也有相當?shù)闹萍s,但這并沒有對其自由愛情觀形成重大的沖擊,沒有干擾其西方的愛情小說名著的閱讀與欣賞,沒有弱化其愛情追求,反而放大了愛情的重要性。就民族歧視而言。作為帝國主義壓迫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民族歧視雖不能說不存在,但其影響力也要大打折扣。日籍學生“見了他那一副愁容,沒有一個不抱頭奔散的”,三個不相識的女生沒有向自己打招呼,妓女見他“發(fā)顫得厲害”,想讓他一個人靜一靜等等細節(jié),都難以確證民族歧視的存在,更不用說會發(fā)生怎樣強力的侵擾了。何況這種“被歧視”感又發(fā)生于極度自卑、“憂郁癥”頻發(fā)的特殊時期呢?另一方面,反帝反封建的根源與動力并非來自于民主政治、民族自治的要求和人道理想等構(gòu)成的近代啟蒙理性,而是個人內(nèi)部的感性欲求和生命意志等構(gòu)成的對啟蒙理性造成解構(gòu)的現(xiàn)代非理性因素?!冻翜S》所敘之事,集中于性蘇醒而來的性苦悶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人格分裂與精神矛盾。由性的成熟而來的感性欲求,作者稱之為“早熟的性情”,而性苦悶則被稱為“始祖?zhèn)鱽淼目鄲灐薄倪@種稱謂可以看出,青春欲望被作者視為人格的自然構(gòu)成部分獲得應有的肯定。據(jù)此,作者才可能將性的問題看作人生的重要問題加以表現(xiàn),封建文化壓抑性欲的禁欲主義傾向以及由此造成的畸形的民族文化心理與男女交往方式,帝國主義勢力的壓抑等才會遭到暴露與批判。也就是說,與宏大敘事的共鳴與和聲也是建立在個人的生活體驗與內(nèi)在要求的基礎(chǔ)上的,是因個人生活而來,為個人生活而在,是個人生活的內(nèi)在價值的主張。
故此,相較而言,《沉淪》更傾向于個人敘事的小敘事,其敘事的焦點與主旨在于是對于“個人”的發(fā)現(xiàn)與張揚。郁達夫曾自言,“《沉淪》是描寫著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郁病的解剖,里邊也帶敘著現(xiàn)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5]18。但是,并沒有對此做進一步解釋。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顯然屬于私密性的個人精神生活。為何作者要糾結(jié)于此等為人所不齒的“私密”領(lǐng)域呢?唯有“自我”,只有“個人”,只有建立在此價值理念之上,方可理解。而在20年代前期,郁達夫服膺的正是須的兒納的“自我擴張”。如其所說,“‘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個性強烈的我們現(xiàn)代的青年,哪一個沒有這種自我擴張(Erweiterung des Ichs)的信念?”[5]48這種主張,“約而言之,幾句話就可以講了的,—便是除了自我的要求以外,一切的權(quán)威都沒有的,我是唯一者,我之外什么也沒有。所以我只要忠于我自家好了,有我自家的所有好了,另外一切都可以不問的?!保?]51-52為忠于自我,“不承認人道,不承認神性,不承認國家社會,不承認道德法律……更是反對各種主義,因為一有了主義,自我更要屈服在主義的前頭。所以若有人說他是唯我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或者更進一步說,說他是遵奉‘無主義主義’的時候,他是一定要在泉下叫冤的”[5]51。關(guān)于這層意思,郁達夫不僅在《藝術(shù)與國家》等論文中一再申說,在《血淚》等小說對“主義”的戲虐與反諷中也有較為委婉的說明。沒有“唯我獨尊”的價值建樹,沒有因此生發(fā)的對人道、神性、國家社會的否認,《沉淪》就不會將問題鎖定在“性的問題與靈肉沖突”上,為“自我”的淪陷而歌哭。也就是說,《沉淪》的敘事邏輯就體現(xiàn)在“自我的擴張”上。
《沉淪》的“自我擴張”并非是完全的自我的肯定,也包含反思。關(guān)于主人公的精神受難,作者對其是有所反思的。在某種程度上看,其困境也源于自身性格的缺陷與精神的不成熟狀態(tài)。主人公正處于人生過渡的青年期與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轉(zhuǎn)型期,無論是性的問題還是與社會融合的問題都是前所未遇的新問題,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以憑借,個人又不得不正視它、解決它,但是在非理性的性情層面、理性的自我認知等方面他都缺乏有效的“儲備”,沒有樂觀的態(tài)度、有效的舉措,堅強的意志,從而以激化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為代價遮蔽個人與自身的矛盾,阻塞了個人與自身矛盾解決的路徑。
主人公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也許是天性如此,也許是家鄉(xiāng)山水與傳統(tǒng)詩文的熏陶,總之他非常敏感,“感受性非常強烈”,不論是自然景色的些許變化,還是人際間的些小輕忽,在他的意識里都會放大很多倍,掀起心海的洪濤巨瀾。他性格極為怯弱,缺乏自控力。幼時不滿于學校的迷信與專制,他以退學的方式表示抗議。在N市與日本、中國同學之間發(fā)生了矛盾,他以“疏遠”來“復仇”。類似種種幾乎所有的反抗都以“逃離”的方式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怯意”可謂深矣!路遇女學生、誤闖妓院等許多情節(jié)也無不將其“怯”暴露無遺。他不僅不敢面對他人,也不敢面對自身的“病灶”。從自慰、窺浴到聽野情、嫖妓,哪一樣不是因為意志力薄弱,而讓本能欲望在個人的文化人格中擠垮了聰敏的智力與高尚的道德追求?敏感與脆弱的自我,把自身困境看得過于嚴重,無形中矮化了自身,也嚇阻了正面解決問題的自我意向,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他為了維持心理的平衡,確證與肯定自我的價值,不是直面問題的根源,尋找破解之策,而是將他人一個個“妖魔化”,結(jié)果卻將自己孤立起來。試想,如果在自慰后,就直面自身的本能欲望,以強有力的意志將其約束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以更加合乎人性與社會規(guī)范的方式給與疏解與升華,又何至于會發(fā)展到赴海而亡的地步?病態(tài)的敏感與極度的怯弱等人性的缺陷導致了真問題發(fā)現(xiàn)的缺如,個人與自身矛盾的無解也就順理成章。同時,個人沒有能夠正確認識并處理好與自身的關(guān)系,其文化人格構(gòu)成中的知識系統(tǒng)、價值系統(tǒng)與行為方式等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受到破壞。每當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罪責歸到他人或者社會這一邊,從來不去究詰自己的過失,日久天長逐漸養(yǎng)成了甚深的“怨恨”心結(jié)。自幼年起,他對社會的態(tài)度就是負面的,無論是學校還是鄰里。從與日本、中國同學的疏遠,到與長兄的絕交,甚至是對日本賣酒女的怨與責,無不將別人標為“惡”,并盡情放大,卻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氣包,在內(nèi)心深處結(jié)了一個繭把自己保護起來,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放逐”?試想,如果他在意識到別人的過錯時,也同樣審視自身的毛病與錯失,對他人和社會就會有更多的寬容,對自己也會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從而維持其心理平衡,就不至于發(fā)生于社會的決裂而自我放逐,也不會延宕與遲誤了個人與自身矛盾的解決,以至于最后矛盾激化,無藥可解!
二
小敘事在敘事風格的追求上更為個人化、內(nèi)在化,《沉淪》也與此切合。作為“自敘傳”小說,《沉淪》的敘事目的主要是為了抒寫自身的生活體驗與內(nèi)在心境。郁達夫就曾經(jīng)自陳:“寫《沉淪》的時候,在感情上是一點兒也沒有勉強的影子映著的;我只覺得不得不寫,又覺得只能照那么地寫,什么技巧不技巧,詞句不詞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時候,不得不叫一聲一樣,又哪能顧得這叫出來的一聲,是低音還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著的樂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5]499
為此,在敘事角度上,敘事者與作者的距離非常接近,在敘事角度上,雖然是看似客觀的第三人稱視角,但是卻采用內(nèi)聚焦視點。小敘事的敘事角度也正是“主要從個人角度去敘事,只讓公眾看到生活中某些東西,而讓另一些東西被隱匿起來”[6]。《沉淪》全篇自始至終充斥著“他覺得、心里、胸中、想到”等表現(xiàn)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敘述語匯,其頻率非常高。敘述者又不是“他”,又怎能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呢?其實,在此,敘事者就是“他”,而“他”只不過是敘事者借以抒情寫意的一個載體罷了。敘事者所敘述的就是郁達夫自小到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體驗與心理曲折。從求學到求愛,性的壓抑、自瀆、嫖妓等,都可以在郁達夫身上找到佐證。雖然說最后的蹈海而死是一個虛構(gòu),可在心理意義上卻是真實存在過的。 而對這些事體的敘述,敘述者的焦點也正在內(nèi)心所引起的反響與擾動上。
在敘事時間上,弱化物理時間,強化生命—心理時間,形成以生命—心理時間為主導的敘事時間組織。因所敘之事自慰、窺欲、聽野情、嫖妓等都屬于極為私密的個人生活瑣事,曾經(jīng)在精神上引起極大的心理紛擾,相較外在的物理時間,內(nèi)在的生命—心理時間更為突出、集中、鮮明。與其敘事目的相應,其敘事時間自然也就此傾向于生命—心理時間。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淡化情節(jié),強化心理,形成以內(nèi)在的心理線的起伏為主導的敘事結(jié)構(gòu)。從秋日漫步、路遇女生、自慰事件等等以至于蹈海而死,無不是按照內(nèi)在的生命—心理時間來安排的,其內(nèi)在的心理線的起伏為主導的敘事結(jié)構(gòu)極為鮮明。因為與傳統(tǒng)的以情節(jié)為中心的敘事結(jié)構(gòu)迥異,“《沉淪》那一篇東西寫好之后,曾給幾位當時在東京的朋友看過,他們讀了,非但沒有什么感想,并且背后頭還在笑我說:‘這一種東西,將來是不是可以印行的?中國哪里有這一種體裁?’[5]311”對此,郁自辯:“我的文體不潔,人人都在這樣的說。給讀者印象不深,我以為不是文體的關(guān)系,總因為我沒有能力,不能做出像俄國諸作家一樣的小說來的緣故。”在對《茫茫夜》的質(zhì)疑的答辯中,他進一步指出“《茫茫夜》的敘事散漫得很,沒有集中的地方,——這批評也是真的,《茫茫夜》似乎失了中心點的樣子,但是我以為我所描寫的是一個靈魂的生長(the growth of a soul),因為這靈魂生長的程序,曲折不定,所以我的描寫自然流于散漫了。這短處是我技巧上不曾努力的結(jié)果。[5]30”關(guān)于《茫茫夜》的敘事結(jié)構(gòu)的論說,也同樣適用于《沉淪》,《沉淪》的結(jié)構(gòu)同樣屬于以內(nèi)在生命—心理線的起伏為主導的靈魂生長式敘事結(jié)構(gòu)。此外,強化詩性意境釀造,兼采詩文,語風細密、清新、真切、靈活的敘事話語上也顯然意在突出其敘事的個人化與內(nèi)在化風格,在此不對其詳細論述。
綜上而論,《沉淪》在題材、作意與敘事風格上是高度統(tǒng)一的,共同服務于更為個人、更為內(nèi)在的小敘事。作為五四小說雙子星座的魯迅先生與郁達夫先生,如果說魯迅先生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宏大敘事的現(xiàn)代范式的話,那么郁達夫先生開啟的則是小敘事的寫作模式,郁達夫小說的意義正在于此,《沉淪》作為郁達夫小說的開篇與經(jīng)典之作,其意義也恰恰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
[1] 曠新年.民間的歷史——評《一個平民百姓的回憶錄》[EB/ OL].(2008-09-09).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 html/080302/20025/200252_2212.html.
[2] 唐弢.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28-229.
[3] 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73.
[4] 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556.
[5] 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十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一川.尋找新元素導演——導演處女作印象[EB/OL].(2005-07-20).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 php?id=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