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波
(南京郵電大學 計算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大學主題班會是一種重要的大學班會類型,是在輔導員(班主任)的組織下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與臨時性的班會不同,主題班會具有以下特點:有鮮明的主題;以班集體為單位;形式多樣。學者們對大學主題班會進行了研究,較公認的觀點是:它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形式,是輔導員(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學生施展才華、自我教育的重要舞臺。
關于大學主題班會的研究開展得不多,以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例,研究大學主題班會論文很少,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只是個別研究者的經驗總結和實踐描述,而對大學主題班會的反思少之又少。筆者采用文獻收集、實地走訪的方法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大學主題班會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主題班會本身的缺位、德育功能的缺失、學生主體性的缺失是大學主題班會面臨的主要困境。
主題班會是高校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題班會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開展素質教育的良好渠道。有的學者還探討了主題班會在大學生就業(yè)指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實踐中,不少高校出現(xiàn)了主題班會缺位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無計劃,在學期中未將主題班會列入德育工作計劃,造成主題班會這一重要方式在德育工作中缺位的尷尬;無主題,因為沒有周密的計劃,舉行主題班會就無章可循,輔導員將瑣細工作放入主題班會中,想到哪兒講到哪兒,班會主題成了擺設,班會內容雜亂無序;主題班會成為可有可無的隨意性教育活動,輔導員對待主題班會有“任務”觀,學校、學院有了要求,臨時找一個主題,開一次主題班會,筆者稱之為“應付檢查型”班會;追求實用性,輔導員將一段時間以來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解決,主題班會開成了批評會、訓斥會,教師言辭激烈而學生默默無言,起不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社會大眾傳媒及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將多樣化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大學校園,外界的影響使學生的價值標準與道德準繩發(fā)生偏移,有的學生甚至無法明辨是非或作出正確的價值取舍;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出現(xiàn)誤區(qū)或盲區(qū)。因此,充分發(fā)揮主題班會的德育作用,使大學生個體在集體活動中完成自我教育與自我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實踐中,我們卻面臨主題班會德育功能缺失的困境,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主題班會在德育工作中的缺位是主題班會德育功能缺失的根本原因,“德育功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活動操作模式是造成大學主題班會德育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德育觀上,許多老師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約束人、規(guī)范人,而不是引導提升學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進其內在德性與道德精神的生長,表現(xiàn)在教育活動操作方法上,大多體現(xiàn)為灌輸式的道德教育,老師一味地把教條的、空洞的道德知識、規(guī)范灌輸給學生,忽視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思辨。
現(xiàn)代教育理念十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發(fā)展性,新時期的大學德育工作也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有在將價值選擇真正視為“我的選擇”的情況下,才會主動對辨認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根據自己所認定的價值評價標準來做出判斷和選擇。在主題班會中,學生是主體,學生主體性的確立與否決定了主題班會功能的實現(xiàn)與否,以往主題班會實踐中往往出現(xiàn)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尷尬,究其原因如下:在學生觀上,仍把學生看做一塊道德白板,要靠“教育者”去圖畫,沒有把他們看成有主體性的自我道德建構者;在班會內容上,有些內容遠離現(xiàn)實,缺乏與當代大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有些內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條的,與學生實際需要無關,與解決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無關;在教育過程中,老師重視的是“德育內容”的傳遞,而并不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發(fā)展水平,沒有以情感的體驗和理解去促成人的精神提升;在組織形式上,主題班會全由輔導員一人包辦,設定主題,設計教案,學生參與度很低。
以上種種跡象都昭示著大學主題班會的失落和邊緣化。
就大學主題班會面臨的困境,有些學者開展了研究,找尋對策,如:李懷志在《走出主題班會的誤區(qū)》一文中,就宏觀和微觀層面改進大學主題班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張懷聰在《動態(tài)生成性:主題班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文中,提出了動態(tài)生成性主題班會的思路,并就動態(tài)生成性主題班會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些學者還就大學主題班會的創(chuàng)新、特色開展了研究。面對大學主題班會的困境,筆者作如下思考:
1.大學德育的邊緣化
主題班會沒有發(fā)揮出它應有的德育功能,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大學德育的邊緣化。表現(xiàn)為:德育地位下降、德育信度失落、德育效度低迷。
目前大學德育地位下降已成為嚴峻的現(xiàn)實,各級行政部門加強高校德育的文件不斷,但成效并不理想,學生成長度評價的兩個方面:德育和學業(yè)成績,德育顯性或隱性地受到“歧視”;德育信度指德育的威信和可信賴性,德育信度失落表現(xiàn)為:學生甚至教師對教科書上的道德原理持懷疑態(tài)度,對道德教育活動是否會產生真實效果持懷疑態(tài)度,大學生表現(xiàn)出對德育的“逆反心理”和“軟對抗”;德育效度指德育的實際成效,德育效度低迷表現(xiàn)為:相對于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生,大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可能提高了,但道德行為外在表現(xiàn)卻沒有明顯改善。
大學德育的邊緣化,從世界文化的大背景看,主要原因是世界科學主義的興起和日益膨脹在教育中的體現(xiàn),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離心和沖突的結果。
2.重塑德育家園
工具理性對于物欲性、占有性的強調,使得人類生存活動中的另一個維度,即體現(xiàn)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需要之非功利性、非實用性、非工具性和非技術性的方面受到了排斥,即人日益變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動物。面對工具理性的急劇擴張,大學教育不能消極迎合,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應積極地平衡科學和道德這兩翼。何為大學?大學何為?這里涉及大學的教育理念問題。大學作為培養(yǎng)“人”的機構,古今中外關于大學教育理念的認知都有其共通之處:不僅僅是傳授專業(yè)科學知識,進行職業(yè)訓練,而且應包含更多的內容。
《禮記·大學》映射出人文主義教育理想的萌芽。它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既指大人(擔大任的人),又指大學校、大學問?!懊髅鞯隆本褪且靼鬃鋈说牡览?,即善良的德行?!靶旅瘛本褪峭萍杭叭?,把自己的善行推廣到民眾?!爸褂谥辽啤笔钦f善無止境,要永遠追求,達到完美的境界。綜合起來理解,就是人要擔大任,做大學問,就要首先有善良的德行,然后才能教化萬民,修為無止境,才能達到完善。由此可知,從完善人格角度出發(fā),到用這種理想教化天下,這是我國古代大學理念的靈魂。
畢業(yè)于牛津,身為紅衣主教的紐曼在1853年出版了《大學理念》(theideaofuniversity),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大學教育理念。他的主要觀點是:大學是傳授普遍性知識的場所;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優(yōu)雅的品性,從而提升社會格調。他認為在大學里,人們可以真正地開闊心胸,這里有和諧的氣氛,純潔清新的格調,培養(yǎng)出心靈和諧,品味高雅,富有教養(yǎng)的紳士。紐曼的思想代表了英國古典主義大學的傳統(tǒng)理念。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理念以蔡元培的思想為代表,蔡元培的大學教育理念中,就造就什么樣“人”,可以概括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他在1912年1月就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指出:“民國教育應以養(yǎng)成共和健全之人格為根本方針”;在實踐上,組織進德會,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還“以美育代宗教”,提倡美學教育,陶冶學生的情趣。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召開了兩次全會,討論精神文明建設,并作出相應的決議。同時,發(fā)布了一系列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文件,從中不難看出,我國大學德育目標基本上就是“要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德育目標。
可見,不同的社會對人的要求不盡然相同,但是“人性”的東西卻是跨越時代、社會及不同的職業(yè)地位而普遍存在的。培養(yǎng)這些人性的閃光,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把學生造就成高貴人格的人是我國的教育傳統(tǒng),也是大學的共同任務和目標。重塑德育家園,“成人”與“成才”并重,應當是大學歷史與現(xiàn)實的重任。重塑德育家園是實現(xiàn)大學主題班會德育功能回歸的前提和基礎。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要著力加強班級集體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等活動,發(fā)揮團結學生、組織學生、教育學生的職能。開展主題班會是大學生教育的應然,而實然狀態(tài)是主題班會的缺位,筆者以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校(學院)、學生工作人員(輔導員)對主題班會功能的認識還有欠缺、還需深入,沒有認識到主題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二是學校(學院)未就主題班會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安排和部署,沒有明確的要求;三是作為主題班會的主導者,學生工作輔導員擔負著大量日常性事物工作,主題班會被事務性通知、緊急事宜布置等臨時性班會擠占。筆者以為,要構建大學主題班會工作體系,實現(xiàn)大學主題班會的系統(tǒng)性回歸。
1.重樹主題班會的重要地位
主題班會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它的課程目標在于開發(fā)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全面發(fā)展,是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像其他具體的某門學科,學習某門具體的知識,它是為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取得完滿的發(fā)展而調整好思想狀態(tài)。一堂成功的主題班會不但能夠教育學生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而且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如何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因此作為高校工作人員,尤其是學生工作戰(zhàn)線全體人員都應對主題班會的重要性抱有的充分認識。
2.完善主題班會的組織保證體系
高校要將主題班會作為大學生教育的常規(guī)性工作來抓,圍繞主題班會,完善校、院、班級(年級)三級組織保證體系,并分類開展工作。學校層面,學生工作主管部門結合學期工作重點,對全校主題班會工作做出規(guī)劃,包括主題班會的大致選題框架、量化指標,并對學期末的專項總結做出部署,使主題班會作為考核學院學生工作的一項指標,促使主題班會步入“有序”狀態(tài);學院層面,學生工作小組按照學??傮w部署,結合學院學期工作重點,對學院主題班會工作做出安排,將主題班會作為考核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依據;學生工作輔導員按照學校、學院的部署,結合本年級工作重點,負責主題班會的具體實施,在這一層面,要確保輔導員在主題班會的主題選擇、實施策略方面的“自由度”。
3.明確主題班會的設計原則
大學主題班會設計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設計原則的確立有助于主題班會目標的實現(xiàn)。
(1)教育性,任何一個主題班會,都必須有助于學生在道德修養(yǎng)提高、意志品質養(yǎng)成、促進智力發(fā)展,促進美育的開展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所收獲?!坝刹?,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如果沒有教育性,任何主題班會都不得不失去方向性、思想性。
(2)主體性,主題班會工作中,輔導員的角色定位為: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取向、人生目標,然后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精心指導全體同學進行有關主題班會的準備工作;在主題班會中,學生不只是接受教育過程的主體,同時又是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設計者、選擇者和實施者。因此,在制定主題班會德育目標時,應注重以學生為本,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實施人文關懷,這樣的德育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內心震撼與認知整合,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3)時代性,主題班會必須能夠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息息相關。使學生有一種親近感、迫切感、現(xiàn)實感,可以培養(yǎng)學生時代意識。同時,突出主題班會的時代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時代的要求,明確自己的成才方向與奮斗目標。
(4)“常規(guī)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具有持續(xù)性,班會主題的確定也應體現(xiàn)“常規(guī)化”教育的宗旨和要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日常行為習慣。“常規(guī)化”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養(yǎng)成教育、感恩教育、人生觀教育等。大學四年,每學年學生面臨的問題、教師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不一樣,如大一的重點是如何引導新生了解適應大學學習生活,而到了大四則主要圍繞就業(yè)主題,以解決“如何樹立正確就業(yè)觀”、“如何為就業(yè)做好充分準備”等問題為重點。
新形勢下,大學主題班會承載著更多的任務,通過重塑大學德育家園、構建大學主題班會工作體系,從理念與實踐操作層面重塑大學主題班會,這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如何促進大學主題班會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實現(xiàn)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在豐富、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地研究與探索。
[1]張國清.中心與邊緣[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Vol13,1941(1).
[3]張明等.近十年大學生主題班會研究述評[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
[4]趙鵬飛.論當前大學德育發(fā)展的新趨勢及德育觀[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9,(1).
[5]寧曉菊.大學德育的失落與重塑[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
[6]趙大柱等.新形勢下對主題班會的幾點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7,(2).
[7]李懷志.走出主題班會的誤區(qū)[J].教學與管理,1997,(11).
[8]劉清林等.高校主題班會的創(chuàng)新研究[J].理論導報,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