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哲
(安徽省滁州中學,安徽 滁州 239000)
得益于各種文化間相互認識的加深加廣,如今的世界顯得更加色彩斑斕。作為今天的世界公民,我們需要理解與接受多元文化,而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勢必成為學生理解接受多元文化的重要的途徑之一。然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習慣于政治批判、教學思想單一和教師避重就輕、學生草草收場等問題。
長期以來,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們一直過于強調語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導致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思想單一。在面對外國文學作品時,政治傾向性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為政治思想教育服務,這就導致對作品的理解單一化、膚淺化甚至庸俗化。在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思想與習慣的作用下,本來個性活潑、求知欲旺盛的學生被束縛住了頭腦,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失去了探索的興趣,失去了原本鮮活的思想。
此外,教師們對于要精講的外國文學作品的處理往往避重就輕,常常是把課后列出的幾個思考題做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再依據(jù)教學輔助資料稍作總結便做罷。至于自讀篇目,教師更是讓學生自行閱讀,再做些參考資料草草收場。這樣便造成教學內容的嚴重缺失,導致教師不愿鉆研教材,學生不愿動腦思考。
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讓師生打破與外國文學作品間的隔閡,構建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皩υ捊⒘艘环N相互敞開、相互依存的關系,對話是生命的相互燭照,是存在的相互趨近,是自我與他人共同‘在場’的相互審視和相互認證”[1]。師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與外國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及作者好好地“對話”,定會逐漸消除與外國文學作品間的隔閡,從而喜愛外國文學作品。
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外國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形式應有別于中國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他們希望外國文學課堂教學靈動活潑,豐富多彩,教師不要照本宣科。而實際上,外國文學作品本身的特點正有助于外國文學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
首先,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這就為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提供了豐富而形象的教學資源。如1958年公映的美國影片《老人與?!肪头浅V矣谠?,其中理查德·阿曼達飾演的桑地亞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課本《老人與?!肥枪?jié)選,又屬于自讀課文就將這部電影在課堂上放映給學生看,到課本選文部分時將演員對白設成無聲,讓學生來念臺詞,專業(yè)演員在熒幕上表演,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對桑地亞哥這一形象的認識和熒幕中演員的動作為其配音(包括畫外音)。這種形式讓學生大呼“過癮”,領會到這樣看似單一的形象和場景背后所隱含的人物堅強的意志,也領悟到“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一名言的內涵。筆者介紹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特點“冰山原則”。
同樣,在講授課本節(jié)選的《哈姆萊特》時,筆者搜集了一批BBC制作的《莎士比亞名著動畫》,結合名著導讀部分推薦的莎士比亞戲劇一起講授,加深了學生對莎士比亞作品的了解。這種以電影促教學、結合文本教學的形式應該是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比較適用、收效也比較明顯的一種形式。
其次,編排課本劇是外國文學課堂教學形式的另一亮點。如在講授《裝在套子里的人》時,因為學生對別里科夫很有興趣,認為他的代表性的動作和性格特點很適合舞臺劇表演,便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以別里科夫為主角的舞臺劇。學生們在演出及觀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別里科夫的認識,挖掘出了他身上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弱點,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確實可以讓學生們融入到外國文學作品所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中,參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活動,在參與中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
另外,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課外時間開展外國詩歌朗誦會、外國文學作品講座、外國文學作品讀后感征文比賽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進而豐富他們的文學底蘊,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因為高中學生對外國文學這一領域比較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與作品的隔閡、疏離感。教師應盡力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中找到與陌生領域的共同點,以舊知帶動新知,以熟悉接近陌生,打破隔閡,拉近距離,在比較中逐步進入外國文學作品的領域,提高外國文學作品的鑒賞力。
在講授《我有一個夢想》這一著名的演講詞時,筆者將其與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進行了比較。雖然都是在公開場合的演說,都具有觀點鮮明、邏輯性強的特點,但是蔡元培先生的演講明顯柔和了許多,而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則是激情澎湃。通過比較,學生們發(fā)現(xiàn)蔡元培先生是晚清的一名進士,后因清王朝腐敗棄官離職,留學德法,是一名學貫中西的學者、教育家,對于北大年輕的學子而言,又是一名長者,這樣的身份使得他的演說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家排山倒海式的風格。而正當壯年的馬丁·路德·金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在面對25萬黑人群眾的盛大集會時,他的情感自然和蔡元培先生不同,所以在演講中他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典型的比喻、排比等,以鼓舞聽眾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共鳴。
在講授《哈姆萊特》時,當學生為作品悲慘的結局所震撼時,筆者順勢提問《竇娥冤》是什么樣的結局呢?《竇娥冤》是一個冤案得以平反的大團圓的結局。中外悲劇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呢?這一問題提出后,筆者又引導學生們查閱了其他一些中西方悲劇題材作品,如《俄狄浦斯王》、《趙氏孤兒》。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通過比較研究得出結論:中國文化中以儒道釋三家為重,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和佛教中的“輪回”的思想決定了中國文化對大毀滅的拒絕,“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大團圓的結局是“中國制造”,具有中國特色。而西方悲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古希臘的人本精神和自由觀念在戲劇中便化為人與命運的沖突,三大悲劇家的作品奠定了悲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效果的界定,更是強化了西方悲劇所獨具的“憐憫、恐懼”的審美效果。
這種比較教學法,不是非此即彼,不是要在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中爭個高下,而是通過比較來建立一個“對話”平臺,讓學生獲得更加廣闊的視域,讓學生的眼界更加寬廣,思維更加多元。學生們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知識遠比單純的灌輸來得直接深刻,而且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毋庸諱言,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都是來自教學參考書和自己在大學學習時的一點印象。另據(jù)筆者在校內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不是個人愛好,語文教師一般不會也不可能主動閱讀外國作品,更不用說較難讀的外國文學理論的書籍。連教師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又怎么能期待他去喜歡教授外國文學課,去啟發(fā)學生理解外國文學作品呢?
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做為語文教師,應該什么樣的書都要讀一讀,“我始終覺得,對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讀書;一個人的心靈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讀的書的結構;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從根本上說就是他的讀書境界”。[2]且語文教師的思想境界對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級教師程翔說:“語文教學的現(xiàn)代化,核心是教師的現(xiàn)代化;而教師現(xiàn)代化的核心,就是教學思想的現(xiàn)代化;教學思想的現(xiàn)代化,核心就是‘人本思想’?!保?]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篇目雖然不多,但其中每一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語文教師不能“只動嘴,不下水”,也需要“對話”原典,多讀書,讀文藝理論的書,讀外國文學原著,培養(yǎng)深厚的外國文學知識素養(yǎng),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多樣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影響學生。這樣教師才能在面對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作品背景資料,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提供專業(yè)鑒賞的思路,讓學生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獲得藝術共鳴,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審美因素的豐厚性與多元性。
外國文學作品中蘊涵了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有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宇宙的未來》這些理論性較強的作品都值得我們好好閱讀,深入探究。只有教師具有了對文學形式的敏銳感知,才能言傳身教,影響學生,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做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一個獨特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外國文學作品在拓展高中生文學和文化視野、吸納地域文化、提高綜合語文素養(yǎng)方面都將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廣大語文教師都能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創(chuàng)新,將“對話”作為主要手段,不斷提高外國文學素養(yǎng),相信高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一定會大放異彩。
[1]王崧舟.詩意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1.
[2]王崧舟.詩意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9.
[3]程翔.語文教學現(xiàn)代化首先是教師的現(xiàn)代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