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偉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飛速加快,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其中,二者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因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區(qū)域文化勢必各異,中國與英語國家尤為突出。中西文化歷史的差異性是多方面的,從抽象和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在生活態(tài)度上,則可發(fā)現(xiàn)西方人注重實用,中國人更偏重精神體驗;在語言書面表達上,英語注重形合,漢語注重意合;在思維上,西方人注重理性和邏輯思維,中國人重領(lǐng)悟能力和辯證思維。這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授必然涉及文化知識的講解,即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知識與社會風俗習慣。只有在英語教授過程中加強英語文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習者更容易掌握英語這門學科,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語言學也在不斷迅速發(fā)展,應用語言學作為其中分支,在英語教學中成為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具有重大作用。
應用語言學是由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德·庫爾德內(nèi)在1980年提出的,當時這一概念并未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直到20世紀40年代,應用語言學才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介于人類語言理論描寫和語言教學實踐活動之間,隨著其迅速發(fā)展,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桂詩春把應用語言學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指使用語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其他各學科領(lǐng)域的問題;狹義的應用語言學是特指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英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科德(S.P.Corder)認為:“應用語言學是一種活動”。如何與非母語國家的語言教學活動結(jié)合,如何使更多的非母語國家學生學好第二外語,成為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內(nèi)容。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apir曾經(jīng)這樣概述過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庇⒄Z學習者不可能離開英語國家的文化大前提,不可能在陌生的文化情境下割裂地進行語言學習。因此,依照應用語言學的教育法則,文化導入教學是教授英語的主要教學方法,教師需要把文化導入教學應用到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去。應用語言學所指的文化導入的教學是通過引導的方法使學生積極構(gòu)建語言與文化知識、促進英語綜合能力提高的相對穩(wěn)定的操作性教學。它提倡在教師教授學生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chǔ)上,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和生活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設(shè)計各種情境,創(chuàng)造較好的學習外語交際的氛圍,用引導的方式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文化意識,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該教學方式要求學習者積極發(fā)揮主體作用,同時也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中介,文化約束和影響著語言的交流,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因而,應用語言學視角下文化導入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能與語言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很好地有機結(jié)合起來。論文結(jié)合英語教材和課堂情況,從聽、說、讀、寫、譯及詞匯方面進行一次具體全面的分析。
聽力是英語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聽力學習往往被學習者們視為英語學習的障礙,因此,提高學生聽力水平成為英語教授者眼前的首要難題。這正是母語與非母語環(huán)境所造成的結(jié)果,而且由于母語學習思維的影響,在進行英語聽力的過程中,學生們常常用自己已經(jīng)形成的固定模式去理解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大意,這種學習方法只會造成更多的誤解與障礙。例如:
W:Sorry,I'mafraid Ican’t gotoschool tomorrow.
M:Tell me why?
M:Oh,I'vebeen under theweather today.
在上面這組聽力對話中,對話雙方所使用的詞語對學生來說是非常簡單易懂的。但是,即便能聽明白對話中的每一個單詞,大多數(shù)學生仍不能選擇正確答案。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Weather的詞義是天氣, 而under the weather和天氣沒有任何關(guān)系,它是英語的一種俗語,在英語國家中人們用來表示身體不是很舒服。在不了解這個生活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學生極易把聽力材料中女士未能去上學的原因歸結(jié)為天氣,導致不能做出正確選項。
站在發(fā)聲學的角度上看,書面語產(chǎn)生在口語的基礎(chǔ)上。在教學課堂中,我們知道學生們的英語語言能力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差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口語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口語詞匯量欠缺,套用語法的表達方式不合乎英語國家生活工作交流的習慣等等,這些都成為了學生口語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情,有些中國學生對外國友人非常熱情,見面不知所措,用中國式的英語進行招呼:“Hello,have you had your meal?”這個句子沒有絲毫的語法錯誤,但外國朋友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甚至會覺得干涉隱私,這顯然是犯了中英文化差異的錯誤。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中國人的見面問候形成了“吃了沒有”的固定模式,然而外國人認為這屬于個人隱私,不是公共話題,這種不合英語習俗的交流習慣的問候語勢必會惹來笑話。
文化導入在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視。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挖掘大量閱讀中的文化信息,目前的英語教材選材寬泛,大部分文章都會涉及英語國家的特有的文化歷史知識背景,尤其是當中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為學生認識和理解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鮮明生動的材料。如Box and Cox是英國的一部喜劇,它講述的是鮑克斯和考克斯兩位主人公分別在白天和黑夜輪流作為同一個房東的房客的故事。由于這部電視劇的流行,Box and Cox竟成為英語國家人們生活中的約定俗成用語,用來指雙方輪流或交替。
在閱讀文章的教學中,教師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文章的大意主旨,學習語言基礎(chǔ)知識,提高語言必備技能,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養(yǎng)成挖掘文章文化信息的習慣,使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擴展自己的文化知識視野。例如,在 SEFCBook lB,Unit 15 The Necklace中,結(jié)合課文中出現(xiàn)的Mathilde Loisel Pierre Loisel和Jeanne等特有名稱,教師要使學生學會歸納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例如姓名:
(1)名+姓,如Jane Wilson。
(2)名+第二名字 (多為長輩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avis。
(3)女性婚后隨夫姓,如Marie Curie。
(4)名字有昵稱的,如稱David為Dave。
再如稱謂:
(1)Mr/Mrs/M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Tom。
(2)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shù)表示職位、職業(yè)的詞外,一般表不用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
(3)親戚和好朋友之間常直接稱呼對方名字或昵稱,如David/或Dave(但對長輩,而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準確使用所學過的語法和短語,更要掌握英語國度的人們常用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進而寫出合乎語法與生活習慣的英語文章。例如:在作文中因為不知道英語國度中人們的固定表達方式和日常習慣,大多學生只會想當然利用中國式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一些chineselish的句子,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翻譯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怎么老是你”翻譯為how old areyou?等。這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就需要英語教授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英美文化的導入,拓展學生英語知識視野,提高英語文化知識的積累。
翻譯不是簡單死板機械的字詞對應,而是一個對文章理解消化和重新寫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需要發(fā)揮積極主觀能動性,將學到并掌握的英語國家文化歷史知識背景與各種百科知識融入到文章的準確翻譯的過程中。例如:翻譯“When it comes to swimming I beat himby miles.”時,有學生竟會給出這樣的答案:“當去游泳時,我把他踢走了好幾米?!比绻淌谡邔⑾嚓P(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大家就很容易給出正確翻譯:“談到游泳,我比他強得多。”因此,英語教師加強文化導入的教學對翻譯合格文章極其重要。
詞匯教學的難點之一是對某些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和傳授。雖然像Hello/Hi/Sorry/Pardon等這些問候語在形式上都是極為簡單的表達,但迷惑學生的并不是準確發(fā)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恰當使用。對于這一類詞語來說,教師需要重點介紹和補充與之關(guān)聯(lián)的文化歷史生活背景知識,并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漢語文化的比較,不但讓學生知道詞語的表層詞義,更要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例如,對比漢語,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少,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親戚關(guān)系;“農(nóng)民”這個單詞在漢語中是統(tǒng)一的概念 (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者”),英語中卻根據(jù)其經(jīng)濟狀況、文化教育的差異,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在指代范圍上的差異,表現(xiàn)出了中西方人在人際關(guān)系上不同的觀念和社會習俗。又如“狗”這個單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表示意義相同,但中國人常用一些固定說法,如“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英語中“a lucky dog”(幸運兒)這一習語卻表明狗在英語通用的國家中“身價百倍”。通過同一單詞的不同闡述意義,可以窺見漢英兩個民族不同態(tài)度和習俗。再比如,在中國,打了噴嚏表示想念或批評,而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認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關(guān)于漢語中的“請”,大多數(shù)中國人認為漢語中的“請”與英語中的“please”相當,但在英語國家某些場合卻不適合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而說“After you”;在飯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請人吸煙時,英語中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這些都是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不是語言本身的結(jié)構(gòu)所能說明的。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OnEnglishTeach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陳琳,王薔,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5]昌寰.21世紀中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