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許葉萍
(1.北京郵電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2.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6)
【教育學】
當代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因素分析
張曉艷1,許葉萍2
(1.北京郵電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2.北京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6)
當今社會,多元化和多維度的信息空間和以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網(wǎng)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正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信息接受的模式。與以往相比,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受主體需求因素、心理因素、媒體媒介因素影響。
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信息接受;影響因素
信息網(wǎng)絡化的時代,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已不再是單純的校園環(huán)境,多元化、多維度的信息通過各種媒介作用于大學生,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價值觀、思維模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進而改變著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和接受模式。當代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心理學、行為學、傳播學等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深入探究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有助于了解大學生對于信息的選擇、接受和內化的過程,對于課堂教學和教學實踐都有著至關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接受信息的受眾群體,大學生的主體需求對信息接收有著重要影響。大學生在接收學習教育類的信息時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習,了解專業(yè)知識;在選擇接收新聞類信息時的主要動機是了解社會和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在接收生活服務類信息時,個人想要獲取生活信息是主要目的。[1]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臨種種問題所產生的對于方方面面信息的主體需求是其選擇接收信息的主要動機,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接收。
1.求知成長需要
求知與成長是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在大學期間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大學生對于教育學習類、生活類以及社會新聞類信息的接觸、接收和接受的過程都是源于自身對于求知和成長的內在需要,這種強烈的需求會引發(fā)他們有目的地選擇和注意,例如大學生會通過圖書館主動尋找閱讀與自己學業(yè)和專業(yè)相關的書籍來獲取相關的知識,會與同學老師主動交流和討論來獲取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2.興趣與個人愛好
信息接受主體對大腦中形成的一切觀念形態(tài)都必須通過注意才能獲得。注意是接受的前提,而興趣與愛好最能激發(fā)人們的注意行為。感興趣的話題和信息總能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正處于心理發(fā)展期,思維敏銳,情感、價值觀尚未完全定性,與個人興趣愛好相關或相符的信息通常最容易進入大學生的視野范圍,引起注意,并且這種強烈的主觀愿望還會使其主動接近并注意相關的信息。
3.娛樂與消磨時間
娛樂乃是現(xiàn)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是在物質生活重壓下,人們釋放精神壓力的一種方式。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學業(yè)、成長、就業(yè)等種種壓力之下,對娛樂時尚信息的消費成為其有效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信息接受的內容。以消磨時間為動機對相關娛樂信息接受占據(jù)了相當?shù)谋壤?。同時,及時關注并獲得娛樂時尚消息,在與別人進行談論的時候,也容易被認可,并且還會被認為“很潮”。這體現(xiàn)為一種需求層面的信息接受,娛樂與消磨時間為目的的需求和氛圍是產生并影響這種信息接受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但已逐步趨于成熟。心理特征及其發(fā)展變化對大學生信息的選擇和接受過程具有顯著的影響。
1.自我角色認知
大學生自我角色認知是大學生對自己以及周圍環(huán)境事物關系的一種心理認識過程。通過對自我及環(huán)境的認知、接受和評價的過程來完成對自我角色的心理定位并形成特定的價值觀。這種心理過程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大學生對于信息的選擇和接受,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在與校園及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過程中,自我意識在不斷蘇醒,能夠對自我角色有一個較為理性和清晰的定位,主動從諸多信息中選擇甄別出那些有利于提高自身發(fā)展的信息。
二是大學生群體尚未形成一個理性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外界信息和周圍事物具有強烈的質疑和批判精神,這就導致了他們在選擇信息上的不穩(wěn)定性。這種不穩(wěn)定性會影響大學生對于正確信息的接受內化。
2.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人們普遍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對于大學生群體更是如此。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群體,剛剛擺脫了家庭和老師的束縛,正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在全新的集體環(huán)境當中,一方面追求自我的獨立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由于意志力、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強,很容易產生思想上困惑、行動上跟風盲從的從眾心態(tài)。在對外界信息的接受渠道、接受內容和信息的選擇處理上都表現(xiàn)出從眾傾向。例如,升學信息從眾、時尚消費信息從眾、就業(yè)信息從眾、娛樂信息從眾等。從眾心理對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可以說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意見領袖”效應
諾伊曼認為,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huán)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恐懼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yōu)勢意見”采取趨同行為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2]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是一樣,學生群體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在思維、言語、學識、行動上的佼佼者,他們通常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學生團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進而使其他學生在心理和行動上主動向其靠攏,從而影響他們接受與自身相似或者一致的信息,并且內化吸收,產生相同的認知和行為。在大學生中,“意見領袖”在大學生信息接受的方向性和導向性上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p>
在互聯(lián)網(wǎng)及信息傳播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媒介對于信息傳播的影響作用越來越顯著,各種新興媒體不斷涌現(xiàn)。新興媒體的影響力滲透到大學生信息接受、理解、認同、反饋的整個過程中,對于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
1.網(wǎng)絡化的數(shù)字媒介
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大眾媒介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大學生認知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平臺。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敏感性強,具有感性與理性交織并存的心理行為特點。這些都使他們對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數(shù)字化的信息接受方式極為認可和推崇?;ヂ?lián)網(wǎng)對于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信息接受的獨立意識。網(wǎng)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信息空間。通過網(wǎng)絡,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個領域、多元化、多維度的信息群。在這種信息環(huán)境中,大學生在信息選擇方面的獨立意識不斷蘇醒,逐步擺脫了以往被動接受習慣,發(fā)展了大學生的主動表達、信息交流的意愿。由單純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轉變?yōu)樾畔⒌慕邮苷吲c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實現(xiàn)了信息的接收、加工、內化到再傳播的互動交流過程。
二是信息接受的數(shù)字化依賴。網(wǎng)絡信息傳遞的快捷性、虛擬性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學生長期處于網(wǎng)絡這種虛擬的信息交流氛圍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對數(shù)字化、虛擬化信息接受方式的依賴性。虛擬化的網(wǎng)絡空間消除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防御心理,拓展了交流的空間和信息分享的內容。這對于大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過分依賴這種傳播和接受方式,也容易形成大學生不良的數(shù)字化信息接受偏執(zhí),導致其人際交往淡漠、性格孤僻。
2.手機媒介
手機是現(xiàn)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大學生更是人手一個。手機媒介是依賴現(xiàn)代網(wǎng)絡通信技術和終端來實現(xiàn)信息的“點對點”傳遞,具有很強的互動溝通性。[3]它所實現(xiàn)的移動性和快捷性是其他傳播媒介難以超越的。可以說,手機對大學生信息的傳遞和接受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主要體現(xiàn)為:
一是手機的雙向傳播通道提高了大學生互動式的信息接受模式。在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下,受眾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手機媒介賦予了大學生傳播者的身份,可以隨意通過手機短信、手機QQ、郵件等方式與其他手機用戶進行溝通交流,還可以通過手機微博等方式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反饋,發(fā)表意見。
二是手機媒介方便快捷、操作簡單,提高了人際間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效率,也滿足了大學生對信息接受的及時性的時間要求。手機媒介的互動性、及時性和方便快捷等的傳播特性使大學生養(yǎng)成了對手機媒介的依賴性,大學生習慣于通過手機媒介捕捉日常生活、社會、交友等信息,來獲得知識經驗,增強人際聯(lián)系,減輕心理壓力。
3.微博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的傳遞和接受也進入了微時代。微博可以說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為載體的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興媒體。從微博受大學生青睞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微博對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作用。
微博是一種裂變式和多中心式的傳播,可以在短期內形成焦點和轟動,引起社會各界的交流和互動。[4]微博實現(xiàn)了信息的移動性和分享性。大學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地鐵甚至公交車上通過手機登陸微博來獲取最新的社會熱點信息。這種優(yōu)勢打破了大學生與熱點新聞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距離限制,在無意識中培養(yǎng)了大學生對新聞及社會熱點、公共事件等信息的關注意識和接受習慣,對于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有幫助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學生快餐式的信息接受習慣。大學生對于圖片、視頻等具有直接的感官刺激性的信息敏感,且樂于接受。在信息的選擇接受上傾向于關注熱點和焦點,但不深入探究,囫圇吞棗,這無疑會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并認識大學生對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模式和接受習慣,教師可以根據(jù)此類研究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使教育信息能夠真正被學生所內化吸收。學校也可以根據(jù)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的特點營造有利于學生信息接受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偠灾鼘τ诟倪M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文化信息素養(yǎng),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都具有借鑒意義。
[1] 劉學.影響大學生接受網(wǎng)絡信息的因素研究——基于馬來茨克大眾傳播模式[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
[2] 袁文霞.從新媒體語境下審視沉默的螺旋——以網(wǎng)絡傳播為例[J].新興傳媒,2011(4).
[3] 王歡,祝陽.手機媒介互動性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維護的效用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 袁立庠.微博的傳播模式和傳播效果[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
Analysis on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epting Habit
ZHANG Xiao-yan1,XU Ye-pi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College of Ma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Nowadays,diversified and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spac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mobile phones and the Internet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information accepting mo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mparing with the practice previously,the information accepting habit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different.It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 of needs of the principal parts,their psychological factor,and the factor of media.
the Internet;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acceptance;influencing factors
1672-2035(2012)04-0137-03
G642
A
2012-05-26
張曉艷(1987-),女,山西太原人,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
許葉萍(1962-),女,北京人,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北京市哲學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工委戰(zhàn)略課題:《文化多元背景下當代大學生信息接受習慣與認知方式研究》(BJSZ2011ZL01)
【責任編輯馮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