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太原師范學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毛特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如何提高這門課的教學實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學生心中扎根,真正入腦入心,由理論的認知轉化為認同,由認同升華為信仰,再由信仰轉化為行動,實現“知、情、意、行”的辯證統(tǒng)一,這是本課程的難點所在。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話教學”模式,以此為教學改革的抓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對話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建立在平等、互信、開放、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基礎上,在教育與教學過程中,從各自的理解出發(fā),根據各自的知識背景、人生閱歷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導向,提出問題,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爭辯和論證、引導和指正,達到教學主體雙方認識升華、志趣相投、進入新的思想境界和知識境界的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對話教學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互為教與學的主體,雙方地位是平等的、獨立的,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都有闡釋自己觀點的自由,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思想和觀點的交鋒,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這種互動交流,意味著相互理解和融洽,意味著意義的生成與創(chuàng)造,從而使師生獲得一種心情的愉悅和滿足,對新的教學內容充滿了期待。
其一,對話教學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過去“師道尊嚴”的意識并沒有完全絕跡,在教學活動中時有體現,比如,一般教師總是我講你聽,不喜歡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見解,更不愿意學生反駁自己。其實面對今天知識的海洋、資訊的發(fā)達、獲取信息的便捷,教師和學生只存在知多與知少、先知與后知的差異,在某些知識點上教師不如學生的情況也存在。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放下身段,摒棄“師道尊嚴、師者至尊”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關系,雙方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師要有虛懷若谷的情懷,給學生以充分表達思想的機會,以高尚的境界帶動、感染和激勵學生。
其二,對話教學是互動的、合作交流的教學。在對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發(fā)揮,教師在對話議題的精選與資料的收集和準備、觀點的形成、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歸納和總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否則,教師沒有精心的組織和準備,對話教學就會流于形式,學生的發(fā)言沒有質量,教師的歸納沒有深度和高度,學生就不滿意、不過癮,對話教學就失敗了。反之,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參與包括:激發(fā)對話題的興趣、課前收集資料、提煉觀點、學生之間預先交換認識、課堂上積極主動發(fā)言等。對話教學體現了“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的教育精神,對于促進師生間相互交流、構建和諧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對話教學的外延要擴展。過去關于對話教學的討論,一般認為對話教學包括:師生對話、學生間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自我對話四個層次。筆者認為,隨著教育活動的擴展,教育媒介的延伸,對話教學的外延必然會擴展。比如:利用網絡資源,通過QQ聊天、微博、博客、網絡論壇等形式更廣泛地與學生溝通交流,這種方式不受時空、地域限制,更加開放自如,更少顧慮和謹慎,更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因此,筆者認為對話教學的模式應為:課堂對話教學模式、課外對話教學模式、社會實踐對話教學模式。
1.課堂對話教學模式
師生對話,這是課堂對話教學的主體。首先是話題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對話話題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根據教材的難點和重點來設計問題;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正在發(fā)生的、社會熱議的話題展開討論;三是設計的問題要高于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獲得嶄新的體驗和認識,同時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度。其次是教師和學生的精心準備和積極參與。具體方式主要是采取討論發(fā)言,教師歸納總結。比如:在講第八章“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問題時,先組織學生收看“大寨、華西村、賈家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的視頻資料片,然后提出對話的話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的共同的經驗是什么?當前,三農問題的癥結何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是什么?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結合自己家鄉(xiāng)的情況,談了各自的看法和觀點。同學們談得比較散亂,認識也不到位,老師最后談了五個方面,學生們都比較贊許。再比如,在講“民族區(qū)域自治”這一問題時,我們請少數民族的同學介紹新疆、西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的實施,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少數分裂勢力的破壞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抵制等。教師最后講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和社會比較落后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央推出的對口支援新疆的戰(zhàn)略部署等。
課堂師生對話的另一方法是教師接受學生的提問,教師講完某個專題之后,進入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講授內容,提出自己想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或者對教師講授的觀點質疑和反駁,教師當場給予解答,這對教師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沒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和對問題深刻獨到的見解,學生不會滿意,教師的形象就會降低,進而對課程本身失望。
學生與學生對話。這是課堂對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個體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是構成對話關系的必要條件,相近的年齡與求學經歷,往往容易產生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具體做法是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當前社會熱議的話題,展開學生間的對話,達到觀點的交鋒與爭鳴,辨明事理,廓清認識。比如,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問題時,結合社會上熱議話題,以“跌倒的老人扶不扶”為辯題,分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同學們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旁征博引,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五位教師做了精彩點評,當地報社的記者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并以整版的篇幅做了報道。再比如,2008年講“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一章時,結合改革開放30周年,以小組為單位,以“紀念改革開放30年”為題撰寫文章,制作課件,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選出優(yōu)秀者在全年級進行交流。同學們以表演節(jié)目、放映自己制作的“DV”作品、演講、課件展示等方式進行交流,表達的題材也很廣泛:改革開放30年影視文學的演變、30年農村改革和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yè)改革等話題。學生準備充分,表現形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極大地吸引了學生,也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實踐證明,這種學生自我教育方式超過了傳統(tǒng)的單一講授。
2.課外對話教學模式
課外對話教學是課堂對話教學的延伸,這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方面是由“毛特概論課”教學的目的所決定的。“毛特概論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授,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了解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以及所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很難完成如此重任,因此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把課堂教學活動和課下的教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另一方面,網絡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和資訊的發(fā)達,媒體的多樣性,又給我們課外對話教學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同時網絡資源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學生很迷茫和困惑,不會分辨和取舍,使得價值觀扭曲、是非顛倒。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正確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接受正確積極的信息,抵制和摒棄錯誤、低俗、媚俗、庸俗的信息,真正使學生“撥開烏云見日出”,從而在豐富的網絡資源的使用中不斷成長。
我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進行課外對話教學模式:(1)建立QQ對話機制。教師在開課前,向學生公布自己的QQ號、空間地址,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因為是匿名,學生沒有顧慮,大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一些政治敏感事件、社會熱議的話題,教師給予解答,起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當然,教師也不可能都解答,更多的是共同探討。(2)教師撰寫微博和博客與學生對話。教師一定要適應新的時代和新的發(fā)展,利用新型媒體方式對學生延伸教育。比如,筆者撰寫了博客文章:《西柏坡之歌》、《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廬山——政治名山》、《人心向善是社會的主流》、《擴大就業(yè)的對策思考——獻給青年學子》等,還撰寫了大量的微博,內容十分廣泛,也很吸引學生,學生閱讀后,寫了許多評論和感想,還把老師的博文發(fā)表到學生社團辦的刊物上,擴大了教育面,起到了互動交流的作用,也使得學生了解了另外一個鮮活的、有著豐富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教師形象,增加了教師的親和力和威信。還可以通過網絡上傳經典文章,介紹優(yōu)秀書籍,供學生閱讀,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量,開闊其視野,豐富其內涵,提升其素質。(3)媒體對話教學模式。要下工夫辦好校園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頁,尤其是關于“毛特概論課”的內容。內容一定要充實、新穎,密切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結合學生考研和就業(yè)給予指導和幫助,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愿望。
3.社會實踐對話教學模式
“毛特概論課”的許多章節(jié)都是直接反映當前社會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單一的課堂教學不能領略時刻變動的鮮活的社會生活,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理論的精神實質,也不能感同身受地體驗人民群眾的愿望、訴求、期盼,因此,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與群眾對話,與實踐對話,在親身體驗和經歷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對所學的理論感悟、思考、提煉、深化、逐步內化和鞏固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實踐對話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盡心選擇諸如社會調查、參觀革命圣地、志愿服務、公益性活動,深入農村、企業(yè)、城市社區(qū)等地走訪調研,形成報告等形式,在教師指導下,形成對話教學成果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社會實踐對話教學:(1)撰寫調查報告。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撰寫調查報告,作為期中考試成績。具體要求是:調查對象必須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農村的同學具體到所在村,城市的同學具體到所在社區(qū),或者父母親所在的單位、個體經營戶等,必須寫實,不能虛構;要有詳實的資料和數據支撐,要寫出概況、存在的問題、對策思考;要求村、社區(qū)、單位出具鑒定意見,并加蓋公章。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內容十分廣泛,比如,關于農村的內容有:義務教育、新農合實施、農村社會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yè)的困境和出路、農村深化改革的關鍵、農民增收、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農村的文化建設等問題;關于城市社區(qū)的內容有:空氣質量和環(huán)境、社區(qū)文化生活、空巢家庭及其養(yǎng)老、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與管理等。在反饋回來的信息中,一方面是通過走訪與調查,看到同學們的成長,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贊揚,一些鑒定意見中說:“你們這項活動太好了,學生提出的對策建議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以后要多搞這樣的活動”。(2)擔任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的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分成小組,深入到山莊窩鋪,深入到田間地頭,與老鄉(xiāng)同吃、同住、同勞動,有的學生對留守兒童進行音體美方面的教育,有的給村民進行法律咨詢服務,有的進行農業(yè)知識和市場經濟常識講解,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也很投入和下工夫,在形成實踐報告的過程中,本身也受到教育,思想得到升華,教師指導學生撰寫報告,使得學生的報告很有見地,是課堂學習得不到的體驗。
總之,“毛特概論課”對話教學模式的建構是提高本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但這種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需要不斷地探討和積極地嘗試,經過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把“毛特概論課”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