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俊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老年人機體抵抗力降低,易患多種疾病,本病的發(fā)生也比較常見。鼻內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是治療老年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新方法,但做好圍手術期處理、選擇合適麻醉方式及手術適應證,是提高手術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有效手段。我科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應用鼻內鏡手術治療60歲以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6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行鼻內鏡手術的60歲以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60例(109側)。年齡60~81歲,平均(67.4±2.14)歲,男41例,女19例;身體健康無其他合并癥者22例,同時患其他全身性疾病38例(63.3%),其中高血壓14例;心肌缺血7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氣管炎7例。同時合并兩種以上并存癥11例;病程3~27年,首次手術者41例,有二次或多次手術者19例;按照1997??跇藴蔥1]進行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分型分期:Ⅰ型1期5例,Ⅰ型2期4例,Ⅰ型3期5例,Ⅱ型1期9例,Ⅱ型2期18例,Ⅱ型3期13例,Ⅲ型6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采用經(jīng)口腔氣管插管全麻加控制性降壓,使用Wolf鼻內鏡及手術器械,配合美敦力吸切鉆。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切除鉤突及篩泡,根據(jù)情況開放前、后篩,上頜竇、蝶竇及額竇,視情況行中鼻甲、下鼻甲部分切除及鼻中隔矯正術;如合并鼻息肉者,在避免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情況下盡可能完整切除息肉,術后填塞膨脹止血海綿。術中出血30~270ml,平均105ml,全部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
1.3 圍手術期處理
1.3.1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行鼻竇冠狀及水平CT,行鼻內鏡檢查;有合并癥者給予相應的治療,病情控制后再手術。我們的做法是:①高血壓患者手術前舒張壓控制在90 mm Hg以下。②冠心病心電圖異常者術前治療一周后手術。③慢性支氣管炎有咳嗽及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者,術前應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藥。④糖尿病者術前空腹血糖控制在5.55~8.33 mmol/L之間。⑤Ⅱ型及Ⅲ型患者術前如無糖皮質激素禁忌,術前口服強的松30 mg晨起頓服。連用一周。
1.3.2 術后處理及隨訪 術后常規(guī)應用頭孢呋辛7天,對頭孢類過敏者選用依替米星,如行鼻息肉切除術,如患者無禁忌證,常規(guī)應用地塞米松3~5 d,術后應用凝血酶2 d。鼻腔局部處理:術后48h抽出鼻填塞物,術后第五天開始用生理鹽水500ml+地塞米松5 mg+慶大霉素8萬U沖洗鼻腔。第七天鼻內鏡下清理術腔凝血塊后出院。囑患者院外堅持沖洗鼻腔8~12周,應用布地奈德鼻噴劑半年。出院后一個月內每周復查一次,第二個月每兩周一次,三個月后每月一次,半年后每兩個月一次,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收縮、吸引、清理囊泡和肉芽、分離粘連等。術后隨訪1~2年。
一年后隨訪,治愈45例(75.0%),好轉12例(20.0%),無效3例(5.0%);總有效率95.0%。并發(fā)癥發(fā)生4例(6.6%),眶紙板損傷3例,復視1例。研究對象中無效者為鼻息肉病,且合并有糖尿病史;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者均為前期有二次或多次手術史。
3.1 老年人體質弱,抵抗力減低,愈合能力差;多伴有其他并發(fā)癥。使得老年人鼻內鏡手術并發(fā)癥增加,術腔上皮化時間延長,如何提高老年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是鼻科學者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隨著ESS的廣泛開展,提高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文獻報道治愈率為60%~85%[2,3]。鼻內鏡手術具有視野清晰、創(chuàng)傷小,操作精確,病變清除徹底等優(yōu)點,同樣適合于老年患者。本文采用ESS 手術,治愈率達 7 6.7% , 與文獻報道相似[4,5,6]。
3.2 術前并存癥的處理: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本組病例并存癥占63.3%,積極有效處理并存癥,是手術安全的重要保證;我們認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5.55~8.33 mmol/L之間,高血壓患者舒張壓控制在90 mm Hg以下,冠心病心電圖異常者術前應用抗心絞痛藥及擴張冠狀動脈藥物,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術前抗生素治療3~5天后手術。只有積極有效控制并存癥,才能確保手術安全和避免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3.3 麻醉方式的選擇:老年人各種臟器功能衰減,應急能力差,疼痛刺激可引起呼吸、循環(huán)功能紊亂;選擇合適的麻醉是確?;颊甙踩?、無痛、平穩(wěn)和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關鍵。我們采取全身麻醉加控制性降壓麻醉,密切監(jiān)護生命體征的變化,出現(xiàn)情況及時處理,并可減少術中出血,60例手術無一例術中出現(xiàn)麻醉意外及嚴重并發(fā)癥。
3.4 正確的術中處理:術中所有病變在直視下進行,切忌盲目操作及撕、拉等粗暴操作,應盡可能保護正常黏膜和重要結構,減少血少,減少手術的危險性[7]。本組研究對象中有前期手術史者19例,占31.7%,此類患者解剖標志不清,極易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術中應仔細尋找殘留中鼻甲,所有操作始終在中鼻甲外側進行。
3.5 圍手術期處理:我們從術后第五天開始鼻腔沖洗,每日兩次,沖洗完畢鼻腔噴入布地奈德鼻噴劑;術后鼻腔沖洗可利于血痂排出,激發(fā)創(chuàng)面盡早上皮化,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黏液纖毛清除功能。局部應用類固醇激素可以減輕局部水腫,控制囊泡和小息肉生長,防止復發(fā),術后應用半年;對于鼻息肉病應用時間更長。
3.6 術后隨訪的必要性:鼻內鏡術后上皮再生回復階段開始,術后處理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療效,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愈合遷延,甚至出現(xiàn)新的病變或復發(fā)。老年人術后上皮化時間較長,術前應向患者及家屬交代術后隨訪的必要性,制定合理有效的隨訪計劃,保證了手術的療效。
[1]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
[2]鹿娟.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浙江大學,2010.
[3]劉春華.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預后因素分析.當代醫(yī)學,2009,16(6):127-129.
[4]徐彥,張雷,湯建國,等.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手術的臨床分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13(1):23-25.
[5]王云杰,余翔.老年人鼻內窺鏡鼻竇手術.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8(6):279-280.
[6]潘業(yè)躍,王道本.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在老年患者的應用.實用老年醫(yī)學,2002,16(1):30-31.
[7]周海波,王燕娟.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93例臨床分析.吉林醫(yī)學,2011,22(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