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娣
曾聽過一節(jié)課題為《漸》的公開課,上課教師對整個課程的安排都很有特色,這位老師運用了許多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漸”就是“漸變”,是以時間為本質的極微極緩的變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有形的和無形的“漸”,學會“堅守真善”,從而真正把握“漸”,做一個明達的人,擁有大人格、大人生。在此基礎上,老師作了拓展延伸:如何對待自己生命中的“漸”?在學生的一番談論與發(fā)言后,老師與學生明確:對于我們與生俱來的美好的天性,保持它們;對于我們身上的不足,直面它們,防微杜漸,努力培養(yǎng)美好的品格和有益的才能,使自己漸變漸好。整節(jié)課本來應該挺完美的,但老師再進一步的拓展卻是把劉胡蘭與劉青山對比,劉胡蘭15歲死于敵人的鍘刀下,她的死是不幸的,而同樣被老革命稱為“紅小鬼”的劉青山,從敵人的鍘刀下逃脫,卻因貪污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之下,因為他未能把握“漸”,結果讓自己誤入歧途,所以劉胡蘭的死是不幸,或許也是幸事。老師的話音剛落,臺下一陣騷動。之所以引起騷動,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這樣的拓展有兩大誤區(qū),其一似乎說劉胡蘭死得好,把兩人放在一起對比,是對英雄的大不敬;其二似乎說連“紅小鬼”都不能把握住“漸”,使對“漸”的把握變得有點玄乎。不符合老師的“只要‘堅守本善’,‘漸’是可以把握”的本意,所以這樣的拓展不但未給課堂錦上添花,反而成了一大失誤,實在不應該。其實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上課老師深厚的基本功,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而拓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失誤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原來拓展延伸稍有不慎,“高手”也會馬失前蹄,使課堂教學功虧一簣。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拓展延伸。
語文新課程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閱讀教學的目標是“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要求“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而其中的“應用·拓展”是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和發(fā)展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還要求他們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拓展應用范圍,提高語文綜合應用的能力。人們常說,生活的外延等于語文的外延,語文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就一節(jié)課所涉及的內容來看是有限的,它們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首(最多不超過兩首)詩或詞,而且僅靠課堂45分鐘的教學內容也是有限的,聰明的老師以大語文的觀念把課堂內容拓展延伸,立足于課文,緊扣課文重點與學習目標,在吸引學生興趣,充實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把我們的有限的課堂擴展成無限,對課文進行開闊視野或縱深方面的有機延伸,以啟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成功的拓展延伸大概包括培養(yǎng)學生文本誦讀、閱讀理解、寫作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必須緊扣文本教材,抓住要點組織教學,而拓展就是在激起學生的興奮點后的提高與延伸。如一位老師上的《定風波》就是一次成功拓展的范例。這位老師先是引導學生根據詞中所描寫的景物概括蘇軾的形象,把握住他的沉著、豪邁、曠達、隨遇而安等特點,然后引導學生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學生各抒己見,有說“任”“定”“無”“歸”等),老師適時介紹蘇軾的經歷及詞的寫作背景,提示學生蘇軾要找的是心靈的歸宿,“心靈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從而更好地理解蘇軾其人。接著在此基礎上的拓展探究是用自己的語言評價蘇軾或其詞作,或表達對蘇軾的情感,或談蘇軾對自己的影響。由于學生已經對蘇軾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讀本詞,加上老師的引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這時候的學生躍躍欲試,很快便寫出了充滿感情的要對蘇軾說的心里話,課堂氣氛達到高潮。面對意猶未盡的求知欲旺盛的學生,老師布置的課外延伸是繼續(xù)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蘇軾進行心靈的交流。又如一位老師在學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抓住作者面對遭受沉重災難的民族與百姓,表達深沉的憂國憂民、愛國報國的赤誠之愛作拓展點,聯(lián)系作者的《我愛這土地》,指出憂而愛之,是真愛是大愛,并由此拓展,借《保衛(wèi)黃河》視頻感受當時整個民族的愛國報國的強烈感情,激起學生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從而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兩節(jié)課都是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既通過文本來了解作者,又通過作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拓展延伸又能夠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對文本內容進行廣度和深度方面的拓展,既緊扣文本,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探究能力,這正體現(xiàn)了語文新課程的要求。
選進我們教材的課文很多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利用我們的課文作為范文,挖掘其閃光點進行拓展延伸,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學習《雨霖鈴》一詞時,可以拓展延伸為學習本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首抒寫離情(與同學、好友、親人離別)的小詩,由于學生已經對課文進行揣摩、鑒賞、理解,對離情又有自己的體驗,所以此環(huán)節(ji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最后老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自己由 《雨霖鈴》改寫成的詩,整節(jié)課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習《我愿意是急流》一詩時,在完成“讀出美”“品出美”的基礎上的拓展延伸是“寫出美”,要求仿照詩歌“發(fā)愿體”的格式,選擇合適的意象,即興創(chuàng)作,表達對朋友或對親人的真摯感情,由于前面的鋪墊和老師選擇拓展點的成功,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文既然是經典作品,它們有各自的優(yōu)勢,把這些閃光點挖掘出來,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這一資源,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一位老師在講授《荷塘月色》時,就是抓住了語言優(yōu)美這一閃光點,讓學生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辭手法,領會其中的語言特色和蘊涵其中的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品讀中理解全文內容。又如一位老師在學習《陳情表》時,就是抓住朗讀作拓展點,以讀催情,融情會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李密的一番孝心與一片苦心,感受到言外之意,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拓展時必須緊扣文本,抓好拓展點,并把握好高度或難度,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降低甚至毫無意義。而一位老師在講《囚綠記》時,本來已經讓學生明確了作者的感情脈絡是“戀綠——囚綠——釋綠——思綠”,但他選的拓展點卻是因為戀綠而囚綠,因為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喜愛家里的小貓或小狗等寵物,那么就把它囚禁在家里,這是毫無意義的拓展。本來前面的教學過程層層鋪墊,步步推進,若能夠抓住作者崇敬“綠”的精神(追求光明,永遠向上,不甘沉淪,永不屈服)做拓展點,體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動地表達出的向往光明、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那整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達到了。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要求老師要有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靈活的思維;既要求老師要吃透文本,緊扣文本要點,又要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可以是對文本內容的拓展,以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也可以是對作品作者思想的拓展,以磨礪意志,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還可以是寫作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拓展,以擴大應用范圍,提高語文綜合應用的能力。
好的拓展延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符合大語文觀的要求,也是我們語文老師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