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燕
(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小學教育集團崇文校區(qū))
讓品德課堂“活”起來
◆梅春燕
(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小學教育集團崇文校區(qū))
《品德與生活》課程明確指出,本門課程是活動型綜合課程,這是德育課程形態(tài)的一次深刻的變化。提倡教育要回歸生活,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特別要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其主要意義在于通過綜合相關課程開辟一條通向學生生活的通道,使學生在與生活的內在聯系中獲得整體發(fā)展,教育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在現實生活中培養(yǎng)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镀返屡c生活》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參與性和活動性。
活動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重要特點,本課程的呈現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實現,讓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學,用自己的眼去發(fā)現,用自己的手去找尋,用自己的腦去辨析,即在水中學游泳,在生活中過更好的生活。因此,教師應認真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出本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中國男足前任總教練米盧曾經喊出一句口號“態(tài)度決定一切”,他用這種態(tài)度帶領中國足球取得了突破性地成績。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人的意識決定人的行動。同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除了要探究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外,教師的德育意識在德育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以自身良好地道德品質影響每位同學。教師一旦具備了德育意識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就會發(fā)自內心的,對某種道德的義務形成堅定的信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就會堅定不移地、滿腔熱情地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并且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地激發(fā)自己的力量和才華,真正做到正確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改變學生。
例如,每節(jié)課、每個班級,上課起立師生間互相問好時,我每次都要做到立正站好、首先向學生鞠躬問好,因為我想通過自己的舉動引導學生要學會相互尊重,由于教師有了這種德育意識及相關行動,學生在上課問好這一細節(jié)中都表現得非常好,因為他們會認為老師課課如此,從不偷懶,平等、尊重地對待我們,我們也應該尊重老師,同樣,對待他人也一樣。我想,這種德育效果首先是取決于教師的德育意識的。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學生與教師的紐帶。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是有個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睂W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能主動去認識它,研究它?!镀返屡c生活》的內容突出了活動性,有利于教師采用活動型的教與學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
1.游戲活動
游戲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yǎng)兒童情感、體驗生活樂趣、學習新知識都是很有用的。小學生年紀小,思想幼稚,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更容易接受新的道理。如在教學《我來試試看》這課時,教師設計“取環(huán)”的游戲活動,以此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嘗試探索的欲望。游戲結束后,再讓學生依據原有的生活實踐和經驗談談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做到有感而發(fā),初步形成對待困難的正確認識。
2.實踐活動
小學生年紀小,自控能力差,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還必須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形成。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開展適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把教育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把學到的道理化為實際的行動。如在教學《我愛秋天》這課時,組織學生到郊區(qū)參加力所能及的秋收(如摘甌柑),在操場上撿樹葉做書簽或標本等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體驗到豐收的喜悅,還可以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3.操作活動
心理學指出:“有些人的情感非常強烈,卻很少轉化成實際行動。有些人的情感很平靜、含蓄,卻常常能支配自己的行動。”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成道德情感,做到以情促行。比如,在教學《我與小動物》一課時,在導行部分設計這樣一段有教育意義的小表演,讓學生扮演劇中的人物,如首先出示:“動物SOS”特寫圖。由學生戴上動物頭飾表演節(jié)目。學生自主選擇情境,分組表演。最后,讓學生談感受。通過小品表演使學生融情入境,達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融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活動與他人交流產生思考,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因此,設計活動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
在《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關注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多開展活動,還應開辟多種的活動途徑。
1.激發(fā)學習興趣,重視課前準備活動
一堂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必須重視課前準備活動,有的放矢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前準備活動有資料收集、現場調查、參觀訪問等。如在教學《美麗的祖國》這課時,課前讓學生收集的有關祖國名山大川的圖片、明信片,自己游覽某地時的照片、門票等,切實體驗祖國河山的壯美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學習做好感情鋪墊。
2.聯系學生實際,組織課堂活動
《品德與生活》重視教育要回歸生活,特別是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發(fā)揮教材本身的特點,還要聯系學生實際,組織課堂討論、操作、欣賞、講故事等多種活動,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學習《遵守交通規(guī)則,安安全全上學》一文時,在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后,讓學生討論“丁丁上學以后,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小朋友幫幫他,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使學生在討論中,判斷是非。最后,進行模擬游戲“我是小警察”,啟發(fā)學生明白在上學路上遵守哪些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促進品德內化,做好課后延伸
《品牌與生活》課程特別注意教學方法的實踐性與遷移性,使學生的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統(tǒng)一。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科特點,通過學生樂于參加的活動,如在教學《中秋與重陽》這課后,布置學生在重陽節(jié)那天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用實際行動孝敬老人,進行尊老教育,學會奉獻愛心,從小養(yǎng)成敬老的好習慣。讓道德情感化為道德行為,促進品德內化。
總之,《品德與生活》是活動型綜合課程,教師要立足于課堂教學,開展切實有效的活動,促進學生品德的發(fā)展,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做到熱愛生活,學會做人,實現本課程的育人目標。
[1]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新疆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藝術策略.
[3]教育科研.2010.
[4]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
[5][美]C.M.Charle﹠ GailW.Senter著.呂良環(huán)譯.小學課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