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壇市河頭中學 湯忠芳
淺談數學教學過程中“靜”的藝術
☉江蘇金壇市河頭中學 湯忠芳
課堂上的對答如流,看似熱鬧非凡,但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學生思維訓練的不到位.數學課堂教學中“靜”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語言的停頓,并不是思維過程的中斷,更不是教師的冷場.設置“靜”的環(huán)節(jié),強調了“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擯棄了面面俱到、點滴不漏的串講分析模式,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留出教學活動的“空地”,給學生提供思維的動力,燃起學生探究的火花,牽引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獲得反饋后為學生矯正思路.
設置“靜”的環(huán)節(jié),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它必須服從于課堂教學的思想和內容,從實際出發(fā)適時進行.通過設置“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去識記、理解、感悟,可以使學生消除心理疲勞,使學習內容便于消化,更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下面,筆者就以蘇教版九年級數學(上)《中心對稱圖形二》內容為例,談談設置“靜”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新課好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快樂地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fā)生興趣.”興趣是求知欲的先導,是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為活躍、最為現實的重要成分.因此,平時教學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在此過程中,能恰當地設置或使用一些“靜”的環(huán)節(jié),不惜一兩分鐘的“靜”,致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tài),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拉開學習的序幕.如在教《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播放了“海上日出”的短片,同時要求學生從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欣賞完圖片,感嘆景色之美的同時,可以直觀地掌握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接著我再問:直線與圓三種位置關系,你是如何判斷的?在變化的過程中,還有哪些量在變化呢?你還有其他判斷方法嗎?于是,我指導學生根據短片,結合學案對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們很快進入了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由此推進了新課教學,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傳授新知識時,需精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而提出問題后,學生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分析教師的問題,才能達到預定效果.所以教師在精心設問后要舍得給學生幾分鐘的“靜”,讓學生在安靜中對問題深入思考.一般切忌教師逼問或揭底,也不要只有幾個優(yōu)秀學生舉手就迫不及待地提問,要尊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權利,給以足夠自由的“靜”,讓全班大部分學生思考.如在教授“圓”第一課時時,師:“用圓規(guī)如何畫圓?”生:“(學生思考、操作)固定一點,使圓規(guī)張開,旋轉一周形成的圖形.”師:“如果只有一根繩呢?”生:“(思考)讓一人站在一端,另一個人圍著他轉.”師:“如果將繩換成橡皮筋,你能畫圓嗎?(讓學生明確畫圓的兩要素:圓心和半徑)結合剛才幾種畫圓的過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圓嗎?”生:(討論、思考).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完善使概念更嚴謹.象這樣對概念的教學,教師完全可以將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在“靜”中探索、思考,加深對概念的體會,自己感悟出概念.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靈活地應用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學生將數學的內容、數學的學習方法等進行消化、吸收、積蓄的過程.重視思維過程的教學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因此,拓寬思維又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方面.在課堂教學鞏固知識、拓寬學生思維時舍得用“靜”,讓學生充分考慮問題,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如何找出圓心”一題時,不要急于給出答案,可給學生10分鐘,通過“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等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已學過的確定圓心的方法,通過教師的補充,使知識更全面、表述更嚴謹.象一些知識的歸納、方法的總結,教師如果能長時間地按上述方法訓練,學生從中不僅收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勤于思考、及時總結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在課堂教學中,好的開端必須有好的結尾才能相得益彰,而好的結尾又必須圓滿有力,使知識得以概括和深化,使之成為“精彩之幕”,給人以“課盡而意無窮”的享受.教師最擔心的事是:學生對知識有沒有掌握?以至于滿堂講解甚至還要拖堂,生怕有知識沒講到,生怕有學生沒掌握.其實每節(jié)課,如果留2~3分鐘給學生回顧總結當堂課的內容;或留一個題目給學生思考,為下節(jié)課作準備,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無限,為一堂好課的結尾注入濃郁的色彩和藝術的含蓄,給學生以想象和回味,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學是省略藝術.教師在教學內容時,如果能巧妙運用“靜”的藝術,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空間,就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觀眾,而是積極的參與者;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活躍的探索者.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希望我們教師都能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與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使之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1.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過伯祥.《怎樣學好數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陳振宣.《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如密.《中學課堂教學藝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