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林 趙紅梅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全國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卷小閱讀對科學類文章的考查,不論是從內容,還是試題類型都日趨穩(wěn)定和成熟,考生的得分也是穩(wěn)中有升,但總的來看,考生的得分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間,本文就提高閱讀科學類文章的應試能力談幾點看法。
科學類文章的閱讀重在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
1.準確客觀的認知能力
2.一分為二的求知態(tài)度
3.包容的思想
4.探索的精神
5.辯證的思維
6.發(fā)展的眼光
其中3—6尤其針對古今中外思想上的碰撞、文化上的交流、學術上的對接、意識上的對立、價值觀上的差異,我們更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積極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不斷前進的發(fā)展的眼光。
1.注重對成果的概念的理解。
2.注重取得成果的過程,明確取得該項成果的依據,特別是理論依據。
3.在獲得成果的過程中憑借、借助了什么設備,還需要或具備什么特殊條件。
4.該項成果具有哪些優(yōu)點、哪些缺點,特別要注意其缺點、不足或局限性。
5.明確人們對該成果正反兩方面的評價。
6.某種學術理論在過去發(fā)揮了何種作用,有什么局限性;今天我們應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科學的做法是什么。
7.對某種學術理論的新認知在當今社會有什么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8.通過對新事物的認知或對舊事物的新認知,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提取文中信息是科學類文章閱讀的主要任務,通過標志性的語言文字來鎖定信息區(qū)間,是準確提取信息的關鍵。在科學類文章的閱讀中,有十類詞句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因為這十類詞句所在的區(qū)間,往往是信息最集中的區(qū)間,也是在信息的提取、表述或轉換上最容易“走樣的地方”,因而也是命題者設計“陷阱”時最受青睞的區(qū)間,所以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關注十類詞句是我們洞察“陷阱”最有效的方法。
1.表示時間或時態(tài)的詞語:從前、正在、已經、將來、未來、早期、先期、具體時間;
2.表示推斷假設或者預測的詞語:或許、也許、可能、設想;
3.表示范圍的詞語:凡、全、都、所有、一切、部分、少量、一些、有些、大范圍的、局部;
4.表示否定或相對否定意義的詞語:不、非、沒有、否決、推翻、拒絕、嚴禁、取消;
5.表示相反或相對相反的意義的詞語:降低、縮小、成反比、不同于、截然相反、背道而馳;
6.表示插入性的詞語:據說、由此看來、總之、綜上所述、我之所以這樣說、除此之外、也還有一種說法、另外;
7.表示順序的詞語: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8.表示句間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不但……而且……,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9.表示指代作用的代詞:這、這些,那、那些;
指代詞“這”指代的內容可能離本體很近,也可能很遠。做這類題時,必須回頭“弄清”“這”以前的全部內容,找出陳述中心,找出前面的語句與含“這”語句的關系,同時還要關注“這”語句之后的內容。
10.高度關注假設復句。
在科學類文章中假設復句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一種新的科學理論、觀點、方法的提出與建立,總與大膽的假設分不開??忌⒁饧僭O到哪里為止,另一方面設題內容是否將原文假設復句表達的內容當成事實來說了。如果結論是建立在兩個以上的假設條件的前提下得出的,那么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能單獨與結果建立聯(lián)系。
綜觀近五年高考科學類文章的閱讀,錯誤項的設置主要有十二種類型:
1.整體與部分
2.已然與未然
3.或然與必然
4.先期與后期
5.主要與次要
6.原因與結果
7.言此與言彼
8.肯定與否定
9.客觀與夸大
10.相對與絕對
11.有據與憑空
12.樸素與描述
科學類文章與一般說明文一樣,其邏輯結構一般是“總-分-總”的結構。第一個“總”是概括要說明的事物,明確說明對象?!胺帧笔钦f明的主體部分,它從被說明事物的邏輯系統(tǒng),從被說明事物的產生過程、性質變化、功用、影響、危害、發(fā)展趨勢等不同角度說明該事物。第二個“總”是總結概括全文,對被說明的事物進行概括和評價。特別注意的是分說部分是文章的重點。解答具體題目時,應分四步來完成:
閱讀題干(明確設問指向,做到有意閱讀)鎖定區(qū)間(縮小范圍、定向突破)比較選項(遵循存同求異的原則)回歸原文(復位驗證)。
總之,任何一種應試能力的形成,都是在良好習慣和科學方法的基礎上,經過不斷訓練形成的??茖W類文章的閱讀也不例外,需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才能有一個從方法到能力的質的飛躍,才能突破這個增分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