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蘭
(江西省鄱陽縣東流湖小學)
學會“用”學生
◆王小蘭
(江西省鄱陽縣東流湖小學)
語文課如何上得有藝術?課前的精心預設自然重要。但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未知因素。一方面要順應學情,一方面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要解決好這一矛盾,教師的教學調控極為關鍵,而在調控的過程中,教師要會“用”學生,巧“用”學生。
會“用”學生,是一種教育技巧,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學生“用”得好,“用”得妙,他們的主體作用就能充分凸顯出來,課堂氣氛也會更加融洽和寬松。怎樣才能把學生“用”得恰到好處呢?就我個人的教學經(jīng)歷,我覺得向學生適度示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我們?nèi)タ春!愤@首詩安排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學期第六組的“閱讀材料”中。它是一首兒童詩,以“我們?nèi)タ春!钡暮魡矩灤┦冀K,整首詩情緒激昂。為了較好地完成這一組“綜合性自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的教學,使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境界,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獲得關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fā),使學生更加熱愛詩,我打算花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熟悉“閱讀材料”中提供的詩,大致了解詩意。課前準備中,我習慣性地進行備讀。沒想到詩的第一句“走啊,一起走,我們?nèi)タ春!本碗y住了我,試讀了好幾遍,總感覺沒有將詩人要表達的意蘊讀出來,到學校也請幾位平時朗誦水平高的老師讀,聽后還是不十分滿意,怎么辦呢?總不能用搪塞的方法去敷衍學生吧。突然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適度示弱》。說的是教學中沒有常勝將軍,總有教師不懂的知識和不明白的問題,教師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羞于承認自己的不會,應實事求是,坦誠地告訴學生,老師也不知道,讓學生明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道理,也為學生樹立一個人人需要“終身學習”的導向。想到這,眼前一亮:這不是一個“用”學生的大好時機嗎?
上課伊始,幫學生梳理完這首詩,待他們懂得了大意后,我就說:“老師在備課時,這首詩的第一句我讀了N遍都沒有讀好,你們能幫幫我把這一句讀好嗎?”話音剛落,同學們都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我,好像在問:“是真的嗎?”待我把話重復一遍以后,他們覺得很新奇,小胖子曹光欽信心滿滿地說:“老師,看我的!”只見同學們有的在獨自一人小聲試讀;有的同桌在互相討論、交流;有的在冥思苦想……過了一會兒,王鑫站起來說:“老師,詩的第一句寫的內(nèi)容是小朋友們相邀一起去看一望無垠的大海,也許這群孩子盼了好久,今天終于可以實現(xiàn)愿望第一次去美麗的大海邊,跟我上個星期天邀朋友第一次去溜冰場的心情是一樣的,既興奮又急切。因此,讀的時候,語速可稍快,要將急于想見到大海的心情表達出來。她分析得頭頭是道,同學們聽了都不住地點頭。”分析完,她還情不自禁地給大家朗誦了起來。她讀得抑揚頓挫,感情表達得恰如其分,剛讀完,就有同學深有同感地說:“對,對,我邀同學參加學校的春游或秋游活動,就是用這樣的語氣。”在他們的啟發(fā)下,這一句大家都讀得出奇的好,同學們的朗誦熱情特別高,課堂氣氛出乎意料的活躍。用這種聯(lián)系自己親身體驗的方法去朗讀,整首詩全班同學讀得都很出彩。
嘗到“用”學生的甜頭,我趨熱打鐵,接著說:“‘我們在海邊的懷抱里跳躍’我能理解,可‘海在我們的懷抱里歡笑’我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海怎么是在我們的懷抱里呢?”一個同學馬上接嘴說:“我們在大海游泳,大海不是有一部分好像被我們抱住了,這不就是大海在我們的懷抱里嗎?而且還把‘我們’置之于大海、和大海親密接觸的喜悅心情淋漓海盡致地表達出來了?!闭f完,他還兩手一伸,做了個抱的動作,同學們見狀,異口同聲道:“我們和大海相擁在一起了?!边@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我真驚訝于學生的想象力,老師稍一示弱,學生就有了輕松感和平等感,自信心也隨之上升,思維激活了,潛能釋放出來了,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所以當我講到《給詩加“腰”》中的“輕風扶細柳”一句時,他們能舉一反三,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我們?nèi)タ春!分小拔覀儭迸c“?!钡年P系,紛紛發(fā)表了自己對這個“扶”字的見解,認為用了“扶”字,就將“輕風”與“細柳”之間那種相依相伴的和諧關系一下子表現(xiàn)出來了。課后有的同學還意猶未盡,主動找到我說:“老師,你今后在上課時多用這種方式,我覺得自己特有成就感”
由此,我想到“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著作《長大不容易》中,記敘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我下班回來,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興沖沖地端上一杯茶:“媽媽,您喝茶!我為您倒的?!辈枰呀?jīng)涼了,我胃不好,不愛喝涼茶,但仍一飲而盡,然后知足地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如果茶再熱一點,就更好了!”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兒子倒的熱茶。
書里的觀點是這樣的: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同樣,教師適度示弱,巧妙地“用”學生,才能實現(xiàn)師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精彩讓給學生,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積情感和主體人格,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潛能,使他們飽嘗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增強自信心,產(chǎn)生責任感,同時也能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