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林 喻祖權(quán)
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人教版必修五),不僅思想精深,立論博大,而且語言表達含蓄幽默,耐人琢磨。這篇課文對于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些難。
《談中國詩》雖說是一篇演講稿,但卻有嚴密的論說文的邏輯結(jié)構(gòu):一二兩個自然段為文章的引論部分,回答了在外國人看來,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三至七自然段,論述了中國詩的基本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八自然段是文章的結(jié)論部分,順帶點明了文章針對的問題。下面就文本做逐一解讀。
一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問題:“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但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卻未作回答。第二自然段作者從中西詩歌的發(fā)展史談起,就西方文學發(fā)展,“詩的發(fā)展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而中國詩例外,在沒有史詩和戲劇詩的前提下,“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即抒情詩),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并以中國畫作類比,證明“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文化里數(shù)見不鮮”。作者的論述從經(jīng)驗知識,上升到哲學推論,“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而辯證法的周到,足使黑格爾羨妒”。最后以“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引力那回事”和梵文《百喻經(jīng)》的例子形象地引出這部分的結(jié)論:“中國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薄帮h飄凌云的空中樓閣”就是中國詩在外國人心目中的一般印象。
這段結(jié)尾一句:“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庇腥苏f這里“聰明”為反語,筆者不敢茍同。前一句的“聰明”指中國詩超越了西方詩歌一般的邏輯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在沒有史詩和戲劇詩的情況下,就產(chǎn)生了“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的抒情詩。“聰明”絲毫沒有貶義。后一句“流毒”是個雙關(guān):一理解為“蔓延、延伸”,中國詩的這種特點蔓延到中國文化和藝術(shù)其他領(lǐng)域;二是指它對中國詩的束縛和限制,中國詩在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束縛并嚴重限制了中國詩內(nèi)容表達上的外延和中國詩體式多樣化的發(fā)展。這是典型的形式限制了內(nèi)容的例子。從行文結(jié)構(gòu)來看,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二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論述部分,它客觀上回答了引論部分提出的問題,即中國詩為什么會給外國人“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的印象呢?那是由中國詩的基本特征而決定的。作者歸結(jié)中國詩的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富于暗示,二是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這里學生會將中國詩歌篇幅短小也列為基本特征,或者將中國詩注重抒情也歸納在列。中國詩具有抒情性的內(nèi)容,屬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借此是為了引出對“什么是中國詩歌的一般印象”。同樣將中國詩篇幅短小歸結(jié)為中國詩的基本特征,這也是因為學生對文章的層次關(guān)系不甚理解。我們看第三自然段,除了寫中國詩歌篇幅短小外,還寫到了另外兩層意思,一層談中國詩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用鞋子和腳的比喻,說明中國詩的形式限制了詩歌內(nèi)容的外延。鞋子喻指詩體,即形式;腳喻指詩心,即內(nèi)容。中國詩由于受到字數(shù)、押韻等格律形式的嚴格限制,就難在詩歌的外延上有所突破,就只好在詩歌的內(nèi)含即暗示性上下功夫,做文章。二是中國詩人是 “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著”,他們致力于追求“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其實這也是在談中國詩含蓄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所以這一段作者從中國詩歌篇幅短小,中國詩形式限定了內(nèi)容的延伸和中國詩人的藝術(shù)追求三個方面來論述為什么中國詩“富于暗示”。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自然就會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基本內(nèi)容,寫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原因。原因有二:一是跟“語言的本質(zhì)有關(guān)”,二是跟中國古詩人的氣質(zhì)有關(guān)。對于前者,作者形象地比喻中西詩歌的音調(diào)輕重,說中國詩之于西洋詩,好比“蛛絲網(wǎng)之于鋼絲網(wǎng)”。對于后者,作者說中國詩人追求一種“凌風出塵的仙意”;而西洋詩人則有“拔木轉(zhuǎn)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該段結(jié)尾還談到詩歌的評價標準問題。答案很簡單:“或者你就是個沒良心的人。”再結(jié)合文章開頭一段說:“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笨芍拔膶W良心”,就是具體,客觀,公正的文學評價標準。
文章的第四段概括得出:“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基本特征:富于暗示?!蔽恼碌牡谌膬啥螌τ谶@個觀點多次做了闡釋,“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中國詩人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懷孕的靜默”這個比喻?!皯言小庇髦冈姼杷呢S富的暗示性,“靜默”又指一種無言狀態(tài)下含蓄情感的暗示。作者還對詩歌的文字表現(xiàn)和情感意蘊進行了層級上的劃分:“說出來的話”,“不說出來的話”和“說不出來的話”。而這三個層次也包含著藝術(shù)境界的高下之分,其中那“說不出來的話”就是“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弄出不可明言,難于湊泊的境界”。這是古代詩歌意蘊的最高境界。不僅如此,作者還引用了嚴羽《滄浪詩話》中“言有盡而意無窮”和歐陽修《六一詩話》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詩論名句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可謂論備理具,妙語解頤,頗中機要。
三
文章的第八自然段是全文的結(jié)論。我們自然就會發(fā)出疑問,通過作者論述,得出了怎樣的結(jié)論呢?這個結(jié)論很容易在文中找到,即中西詩歌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但作者的觀點的得出,絕不是一個生硬的附會,而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必然結(jié)果。
文章在第四部分后半段和第五自然段,著重談及中西詩歌的句式特點。中國詩使用最多的是 “不知?”式,而西洋詩使用最多的是“何處是?”的形式。相同的形式表達的情感意蘊也相同:“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弊C明中西詩在情感表達上一致。其次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作者以格雷的詩《墓地哀歌》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來類比陶淵明和李白的詩歌,證明中西詩不但“內(nèi)容常相同,并且作風也往往暗合”這個結(jié)論。還進一步解說道,中國詩里的“安靜”,常常令人想到魏爾蘭的詩風;“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chǎn)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
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引用希臘神秘哲學家的話,“人生不過是家居,出門,回家”。因為這是人類生活的共同本質(zhì),也是詩歌表現(xiàn)的共同主題。即中西詩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這就是作者得出的最嚴肅而公正的結(jié)論。
說到這里,自然會提出文章寫作的針對性問題,當然也包含著一個情感態(tài)度問題。錢鐘書先生就是一個內(nèi)心靜默的人,但他又十分敏感,他能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間閃光,并把它用形象的說法表達出來。中國詩就是詩,就好比人就是人,不論其國別,“《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和現(xiàn)實針對性:反對西方本位文化。
錢先生又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人。他持論的立場是客觀公正的,“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他也間接地批評了那些大談西方本位文化、惡意攻擊中國文化的人,“作概論就是傻瓜”,或者就是“沒有良心的人”,褒貶情感蘊含其中。對中國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chǎn)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其中也無不洋溢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
“不虛美,不隱惡”。錢鐘書先生正是從比較文學的立場出發(f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闡述了中國詩的基本特征,回答了中國詩為什么會在一般西洋讀者的心中留下“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的印象,幽默而不乏嘲諷地回擊了那些西方文化本位論者。恰如作者引用王士禎 《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中的佳句,“解識無聲弦指妙”,讀罷錢先生的文章,我們也會對錢先生的《談中國詩》由衷地發(fā)出這樣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