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秋
(奎屯日報社,新疆 奎屯 833200)
為基層服務、關注民生、救助弱者是新時期新聞媒體堅持“三貼近”、提高公信力和影響力、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如今,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性求助,新聞媒體如何才能避免“包打天下”的尷尬局面,從而提高救助性報道的成功率?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要分析救助性報道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對策。
打開網(wǎng)絡、報紙等諸多新聞媒體,各種各樣的救助性報道連篇累牘。有困難,有不幸,找新聞媒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尤其是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當遇到突如其來的、無法承受的重病、災難后,馬上就想到了向媒體求助,認為只要新聞媒體出面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人們對新聞媒體的充分信任,體現(xiàn)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同時也給新聞媒體帶來難以承受之重。事實上,人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救助成功事件都是媒體過濾后展現(xiàn)給大家的一個小部分,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是:每年有數(shù)以萬計的救助,成功救助可以說是滄海一粟。
因此,新聞媒體不能“包打天下”、有求必應,而是要策劃先行,慎重選擇救助對象,畢竟新聞媒體不是一個包治各種疑難雜癥的機構。
面對求助者的訴求,新聞媒體首先要細加分析,認真分析求助者求助事項的政策依據(jù)、受眾的情感需要、報道后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等。詳細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報道策劃,從而確定以新聞報道的方式來協(xié)調(diào)整個社會,弘揚奉獻精神,使求助者最終達到救助之目的。而不是把問題交給讀者后,石沉大海,再無回音。
其次,要慎重選擇救助對象。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新聞媒體面對求助,必須有所取舍,有能力幫的全力去幫,幫不了的向求助者說清理由。而不是不加選擇地大篇幅推出救助性報道,而不考慮救助結果,從而降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一篇救助性報道發(fā)出后而無實質(zhì)性進展,沒有引起社會關注,無法再繼續(xù)下去,往往留給讀者的是一連串的疑問。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要找準救助的突破口,打通救助渠道。
2008年5月的一天,奎屯日報社接到一個求助電話,七師129團花季女孩卞蘭蘭怪病纏身。在舉債無助之時,狠心父親拋下病重女兒和身有殘疾的妻子離家出走……接到求助電話后,報社領導經(jīng)過分析后認為,卞蘭蘭的遭遇相對應的救助渠道較多,能夠引起各方關注。
首先,卞蘭蘭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能夠引起學校、老師、家長的關心;卞蘭蘭及其一只眼睛失明的母親是低收入群體,可以通過民政救助;卞蘭蘭是花季少女,能夠喚起受眾的愛心,符合受眾的情感需要……報道的突破口找到后,報社迅速派出記者,在第一時間將卞蘭蘭的病情及所面臨的困境報道出去。
正是由于報社領導通過分析判斷,找準了救助的突破口,才使報道一經(jīng)刊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129團領導看望慰問卞蘭蘭后,為卞蘭蘭一家人辦理了低保,解決了生活問題;七師領導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捐款獻愛心;師團委主動聯(lián)系醫(yī)院,幫助卞蘭蘭查出病因。
隨著國力的強盛,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政策越來越多,而處在政策信息末端的弱勢群體知之甚少。記者在接到救助性報道任務后,要詳細了解求助者的職業(yè)、年齡、陷入困境的原因等基本情況,幫助求助者尋求相對應的救助渠道,爭取政策支持,這是提高救助性報道成功率的基礎。
新聞媒體的責任就在于通過對事件引領性的報道,督促有關部門發(fā)揮好社會保障救助機制,在求助者與政府部門之間建立信息暢通渠道。為貧困學子、重病患者、老弱病殘者架起救助橋梁,呼吁全社會共同努力,幫助弱勢群體盡快擺脫困境。
奉獻愛心是社會大愛的體現(xiàn),但更需要經(jīng)濟實力做基礎。對于只有幾十萬人、經(jīng)濟落后區(qū)域的地方新聞媒體而言,廣大民眾認識、救助弱勢群體的能力還不夠強、積極性還不夠高,救助性報道更是面臨艱難挑戰(zhàn)。
在救助需求相對較大、救助渠道相對單一的情況下,新聞媒體“鐵肩擔道義”,引導全社會弘揚善舉,營造立體式救助格局成為媒體提高救助性報道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2009年,奎屯日報社在獲悉天北新區(qū)轄區(qū)居民彭貴蘭以70歲高齡,15年艱辛操勞和精神煎熬守護著癱瘓兒子的感人事跡后,連續(xù)推出《慈母守護癱兒十五年不言絕望》、《天北新區(qū)機關愛心情暖慈母癱兒》兩篇報道,報道刊發(fā)后并沒有引起社會太多關注,10多天只收到了5000多元捐款。
怎么辦,是這樣算了,還是繼續(xù)下去?報社和天北新區(qū)領導經(jīng)過研究達成共識,要做就要將這一報道做扎實,這不僅是對求助者的愛心援助,更是對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次檢驗。
報社和天北新區(qū)領導決定,由天北新區(qū)黨工委發(fā)出倡議,號召轄區(qū)各級黨組織、企業(yè)、廣大黨員干部開展?jié)=饫Ь戎顒?,報社組織跟蹤報道做好企業(yè)形象宣傳。
倡議發(fā)出后,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大背景下,立即引起各方聯(lián)動,連續(xù)報道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愛心熱潮,并快速形成立體式救助格局。15家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和轄區(qū)企業(yè)的領導從四面八方走進天北新區(qū),愛心接力救助慈母癱兒。隨后,各社區(qū)在轄區(qū)廣泛開展“獻一份愛心、送一份真情”捐款救助活動。經(jīng)過多方努力,飽受病痛折磨15年的患者住進了醫(yī)院,接受壞死股骨頭換取手術治療。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救助性報道。在媒介競爭的“眼球”經(jīng)濟時代,如果片面追求救助性報道的轟動效應,重數(shù)量而忽視報道效果,最終新聞媒體就會失去公信力和影響力,就會失去讀者,而這恰恰是新聞媒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