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宏
(遵義師范學院外語系,貴州遵義563002)
閱讀是一個認知過程,語篇的意義不僅需要從句子中發(fā)現(xiàn),還需要從讀者的背景知識中導出。背景知識也叫圖式。圖式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是幫助我們進行推理和加速理解過程。對背景知識的另一種解釋是情景框。說不同語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語言知識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識都存在于人們的長時記憶中。閱讀第二語言寫成的語篇時,如果讀者頭腦中的情景框與語篇中的情景框不一致時,即使他的語言知識沒有問題,閱讀理解也會遇到困難。閱讀理解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進行閱讀教學時,不僅要教語言,還要教學生背景知識和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1]。在瑞士著名教育和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皥D式”(Schema)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提出的,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2](Rumelhart)建立并發(fā)展了圖式理論。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構建,即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內容圖式指讀者對閱讀材料主題和內容范疇的理解程度,包括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包括依賴篇章情境的圖式和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的圖式;形式圖式則指讀者對材料的體裁和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閱讀理解過程中,語言圖式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礎,內容圖式是理解文章內容的依據,而形式圖式則是調用內容的能力,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起主要作用的是讀者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其中內容圖式尤為重要[3]。可見,讀者在閱讀一篇英語語言材料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激活相關的閱讀圖式,閱讀就產生了理解,閱讀理解就是這三種圖式交互的過程。筆者將圖式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效性作了以下探索。
閱讀不是被動的接受型語言活動,它不僅涉及詞匯、語法等語言因素,還有非語言因素。語言學家古德曼(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個心理語言學的過程中,讀者根據語言符號不斷地進行猜測,隨時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分類、歸納、預測,并不斷地進行判斷,然后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也就是說,讀者根據自己的體驗和需要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而影響這種交流的常常是詞匯障礙[4]。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語篇中的詞匯障礙就頻頻地查詞典,一則影響閱讀速度,二則中斷信息及邏輯思維的連續(xù)性,必然會嚴重影響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例如詞根log(言、說)可與不同的前綴或后綴組合產生出幾十個不同的詞來,如:dialogue,eulogy,prologue,monologue,antilogy……。如果學生熟悉這些英語單詞的前綴:dia-相對、eu-美好、pro-前、mono-單獨、anti-相反,經過分析,即可猜出它們的意思分別為:“對話”、“贊頌”、“序言”、“獨白”、“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詞匯技能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構詞法,幫助學生克服詞匯障礙。此外,還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推斷、預測、猜測詞義。另外,適當介紹一些英語俗語、俚語、委婉語,俏皮語等,也可幫助學生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使學生在閱讀中能舉一反三,大大提高閱讀效率。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圖式顯得至關重要。
由于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如果不重視文化差異的教學,就可能對原文產生錯誤的理解。通常,高中英語閱讀材料涉及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生活等許多領域,內容涵蓋日常生活、人物、社會、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環(huán)保、經濟等諸多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內容較為廣泛。這些文化知識的相對缺乏,是阻礙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應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豐富他們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每篇課文不同的內容和體裁,將背景知識的傳授融合于課文講解中。例如:在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語(下)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讓學生了解寬扎文化節(jié)(Kwanzaa)的起源及其慶祝方式,并了解the 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們對新世紀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從新近出版的英文報刊、雜志上精選閱讀語篇,或英美文學精典作品的簡寫本,或從英美教科書中選擇部分語篇提供給學生,這些材料的特點是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知識性、時代性和趣味性兼有。這樣,通過不斷的積累文化背景知識,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內容圖式就會越來越豐富,閱讀時就會激活相關圖式,加深對所讀材料的理解。
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指出“語言是一個單位”,“語篇是語境的產物,同時在語境中起作用”。因此,形式圖式的建立對學生熟悉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特點,深層次地理解語篇的邏輯結構、謀篇布局和主題思想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講授語篇知識、講解整篇文章的結構、上下文間的關系,對一些聯(lián)系上下文、表示轉折、因果等關系的副詞和連詞要特別講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文章的思想連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教師還可結合課文從語篇的角度向學生介紹和講解各種文章結構及其特點,訓練學生運用標題、語篇標記和關鍵句去識別文章結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文體的寫作特點及修辭手段,通過分析修辭語言讓學生了解文章體裁結構,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體裁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各種文章的體裁類型,完善學生大腦的形式圖式。目前,高考英語試題的閱讀部分通常包括人物經歷或事件描述類的記敘文、介紹社會現(xiàn)象或現(xiàn)代高科技類的說明文、提供各種信息的應用文、話題談論類的議論文等,教師如加強這幾種文章體裁的閱讀指導,學生熟讀這些文章后,就能應對試卷中出現(xiàn)的此類題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強他們在考試中的信心,使他們在考試中發(fā)揮出最高水平。
本研究對于閱讀教學的啟發(fā)意義在于,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圖式結構對提取知識網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要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必須掌握大量的圖式知識。圖式知識是由圍繞著關鍵概念的網絡結構所組成,教師應采用一定教學手段,重視引導學生應用圖式知識,有意識的提高認知結構,使學生知道如何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提取和建構意義[1]。德國教育學家芭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去學習。”作為重要的閱讀理論之一,圖式理論無疑對英語閱讀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幫助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激活圖式,把學生從以往那種被動的、單純接受信息的閱讀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的、積極與作者交流的過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利于貫徹與實施《英語課程標準》[5]的新理念。
[1] 丁毅偉.圖式理論對閱讀教學的影響[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4,(1):33-37.
[2] 劉國明.運用圖式理論提高大學生閱讀理解能力[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1):157-158.
[3] Rumelhart D 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Spiro R J,Bruce B C,Brewer W F.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0.33-58.
[4] 付春娥.淺談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生英語,2010,(3):33.
[5] 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