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濟源
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的思考
◎ 楊濟源
按照中紀委、中組部、民政部等12部委《關于開展全國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民發(fā)[2009]20號)部署和安排,我國于2009年到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三年“難點村”治理工作。三年來,全國共排查出來的13007個“難點村”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然而,從“難點村”治理工作實踐經驗看,“難點村”治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有必要認真總結 “經驗,探索建立“難點村”治理工作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社會管理和創(chuàng)新工作開展。本文從三年“難點村”治理工作實際出發(fā),分析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的對策措施。
按照中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認定參考標準,有九種類型的村被認定為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難點村”:一是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村干部不團結,村級組織軟弱渙散,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干群關系緊張,黨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得不到落實。 二是村民委員會不能按期換屆選舉或者選舉缺乏公開、公平、公正,存在威脅、賄賂、偽造選票等不規(guī)范選舉行為。三是民主決策不落實,近三年沒有召開過村民會議或者近一年內沒有召開過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參與重大村務決策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四是村民民主理財組織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集體財務管理混亂,集體資產非正常流失,村民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五是民主監(jiān)督流于形式,存在村務不公開、半公開、假公開現象,村民不能對村干部進行有效監(jiān)督。六是宗族、家族、宗教、黑惡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妨礙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七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長期滯后,人均收入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村落后面貌長期得不到改善,村集體無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八是因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引發(fā)村民一年內3次集體進京上訪。九是村民對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不滿意率達30%以上。此外,各地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難點村”的認定標準。據此,全國確定有“難點村”13007個。經過三年的治理,“難點村”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和農民群眾民主法治意識的提高,我國農村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出現的各種問題引起廣大群眾的高度關注并進而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諸如,村級組織不健全,村級班子軟弱渙散,村干部能力不強的問題,直接影響村級的正常運轉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在村務公開方面如村務不公開,國家政策法規(guī)不落實,村務不公開或假公開,直接影響村民自治的正常開展;再如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經濟社會發(fā)展落后,宗族、家族、宗教、黑惡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等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將嚴重地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大農民群眾熱切期盼開展“難點村”整治工作,保障農村正常生產生活,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
(二)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大量的“難點村”“老大難”問題。三年來,各地扎實推進“難點村”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主要表現:“難點村”村級組織建設得到了加強,重新配備工作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管理作風民主、致富能力強的村“兩委”班子成員;“難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夯實,為各個“難點村”修建了道路,人畜飲水工程、沼氣池、村務公開欄、村委會辦公樓、燈光球場,文化宣傳長廊等基礎設施;“難點村”經濟發(fā)展得到了促進,人民群眾收入穩(wěn)步提高;各項制度建設進一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一些影響和制約“難點村”發(fā)展的問題得到了有效地破解,人民群眾在“難點村”治理過程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部分“難點村”還由“后進村、落后村”變成了當地的“先進村、示范村”。
(三)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治理工作經驗。全國各地積極探索“難點村”治理的有效途徑,積累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經驗,如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部門密切配合、上下聯(lián)動、群眾參與、落實責任等工作機制,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治理,先易后難、對癥下藥、找準載體、綜合整治等治理工作方法,結合開展創(chuàng)先爭優(yōu)、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做好綜治工作、村級換屆選舉等活動和中心工作,扎實推進“難點村”治理工作,找到了整治“難點村”的好思路和好辦法,創(chuàng)新出一系列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好方法,為今后做好類似工作,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模式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
“難點村”是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一些已經治理好的“難點村”還有可能會出現反彈;一些優(yōu)秀村也有可能會變成為“難點村”;由于“難點村”成因非常復雜,要真正解決好“難點村”問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筆者認為,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具有現實必要性。
(一)“難點村”長期存在是客觀事實。一是根據不同的認定標準,就有不同的“難點村”。這次中央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的“難點村”治理工作,是從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角度,根據九個方面的標準來認定的。然而,在現實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標準來認定出不同類型的“難點村”,如從村“兩委”換屆選舉難的角度看,可以認定為換屆選舉“難點村”;從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的角度看,可以稱為“后進村”;從扶貧的角度看,可以稱為“貧困村”,有的地方還新提出“問題村”的新稱謂,無論是“后進村”、“貧困村”還是“問題村”,其實質都是“難點村”,從這種意義上說,“難點村”長期存在是客觀事實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難點村”存在。二是“難點村”與非“難點村”可以相互轉化。一些原本是屬于非“難點村”或者優(yōu)秀村、示范村的,因各種原因隨時都可以轉化成為“難點村”;一些原本已治理好的“難點村”也有可能出現反彈,重新回到“難點村”的行列。“難點村”長期存在是客觀事實。
(二)“難點村”治理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許多“難點村”的矛盾和問題由于情況非常錯綜復雜、積重難返,成因復雜多樣:有的村是自然環(huán)境惡劣制約經濟發(fā)展造成;有的村是班子軟弱渙散造成;有的村是干群矛盾沖引起;有的村是宗族派性導致;有的村是黑惡勢力控制所為;有的村是村民文化水平低、民主法制意識不高造成;有的村是農村歷史遺留和現實利益問題引發(fā)矛盾和沖突造成;有的村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到位引起;有的村是歷史包袱沉重造成;有的村則是綜合以上所有原因造成的。面對多種多樣,情況錯綜復雜的“難點村”,要在兩、三年內全部解決“難點村”的所有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要把“難點村”治理真正轉化成為“先進村、示范村”,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和過程。因此,必須樹立“難點村”長久治理的思想準備,建立長效機制。
(三)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總結三年“難點村”治理工作經驗的需要。過去三年,全國各地積累和找到了許多“難點村”治理工作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對開展 “后進村”治理、“貧困村”整治、“問題村”治理都有借鑒意義,有必要深入總結,建立長效機制。二是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正面臨著破解“三農”問題,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和創(chuàng)新等新難題和挑戰(zhàn)。去年以來,有的地方發(fā)生了許多群體性事件,盡管有些不全是由農村、農民引起的,但也屬群眾工作問題。為應對新挑戰(zhàn),有必要總結三年“難點村”治理工作中有益的經驗,為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開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提供新方法。三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基礎的需要。面對“難點村”客觀存在與“難點村”需要長期治理的事實,“難點村”始終是影響農村發(fā)展穩(wěn)定和進步的重要因素。面對“難點村”群眾飲水困難、道路不通、經濟發(fā)展落后、社會不和諧穩(wěn)定等問題,我們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自覺踐行“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扎實推進“難點村”治理工作,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建立“難點村”治理強大工作合力。過去三年,“難點村”治理工作由設在民政部門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領導機構負責組織協(xié)調實施。工作中各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協(xié)調實施此項工作,協(xié)調組織難度大,號召力不強,難以形成強大工作合力,“難點村”治理工作好象變成民政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 無法有效地組織開展治理工作。建議把“難點村”治理工作提升到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高度,由各級黨委、政府牽頭,將“難點村”治理與“后進村”整治、貧困村幫扶有機結合起來,制定中長期治理規(guī)劃,落實治理責任制,納入到各項考核社會管理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動員各級黨委、政府及其各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推動“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建設。
(二)深入挖掘和推廣“難點村”治理成功經驗。在“難點村”治理過程中,各地都創(chuàng)造地開展了“難點村”治理工作并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涵蓋到治理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做法、經驗教訓等內容,這些經驗和教訓為建立治理長效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為今后開展類似工作提供了借鑒。
(三)加強村級班子隊伍建設。建立“難點村”治理長效機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加強村級班子隊伍建設,從根本上和源頭上遏制“難點村”的發(fā)生,一是選好配強村級班子帶頭人,二是加大黨員干部隊伍教育培訓,三是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四是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五是加強村干部監(jiān)督管理。
(四)加大資金投入與扶持力度。
要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力度,推動各項資金和惠農政策向難點村傾斜,引導社會資源向“難點村”配置。要以發(fā)展村級經濟為突破口,夯實“難點村”治理的經濟基礎。采取“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引導與扶持相結合,不斷增強“難點村”的造血功能和發(fā)展能力,為經濟落后“難點村”早日脫貧創(chuàng)造條件。
(六)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難點村”治理工作的基礎,也是治理“難點村”的有效途徑。要著力抓好三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健全民主決策制度,二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加強村級民主監(jiān)督制度。
廣西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