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剛 王 雄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血管外科 杭州 310015
踝肱指數(shù)在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診治中的應用
沈海剛 王 雄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血管外科 杭州 310015
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 踝肱指數(shù) 診斷 治療
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已成為血管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其診斷的金標準是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有創(chuàng)檢查,且費用昂貴,臨床應用受到限制。無創(chuàng)檢查中,CTA、MRA檢查效果接近血管造影,但費用仍然較大,且不利于術后觀察、隨訪。B超檢查雖然方便、費用低,但不能作為一種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較精確的診斷手段。踝肱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為無創(chuàng)檢查中的一種,既有數(shù)字診斷可作為治療依據(jù),又方便操作,價格便宜,常用于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的篩選、病變嚴重程度的判斷、治療指征的確定、病變進展的監(jiān)測、預后及療效的評估等。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治療(下肢動脈造影+球囊擴張和/或支架植入術)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52例,術前診斷、術后觀察及隨訪均用ABI監(jiān)測,取得一定應用經驗,報道如下。
本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齡68~88歲,平均76歲;伴糖尿病史38例,冠心病史25例,高血壓病史46例,房顫病史11例;單側下肢動脈病變?yōu)橹?4例,雙側下肢動脈病變28例;3例患者因慢性腎衰尿毒癥期需長期維持性血透,而在行ABI檢查前已行上肢動靜脈內瘺手術。
2.1 ABI監(jiān)測 采用HADECO ES-1000便攜式多普勒聽診儀(日本產)+袖帶+測壓儀進行ABI測定。采用自動化動脈硬化監(jiān)測儀(日本產)由心電圖室測定,但術后病房監(jiān)測仍采用便攜式多普勒聽診儀(日本產)+袖帶+測壓儀進行ABI測定。每例患者術前監(jiān)測ABI 1次,以此指標作為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行手術或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的治療指征;術后連測3天ABI,評定手術或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的療效,并作為今后隨訪的基礎;每半年再監(jiān)測ABI 1次,作為治療的隨訪記錄。
2.2 手術方式 52例中1例行股-股轉流術,2例行股-腘轉流術,49例行下肢動脈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球囊擴張和/或支架置入術)。術后截肢2例,截趾術2例。
術前ABI檢查結果與術中DSA造影結果比較,符合率>95%,特異性>98%,50例術前ABI檢查結果與術中DSA造影結果基本一致。1例ABI 0.4,嚴重阻塞,DSA造影結果為雙下肢動脈輕度較廣泛狹窄。1例ABI 0.6~0.8,DSA造影結果為股動脈長段閉塞及膝下三分叉以下動脈長段閉塞。
術后3天內ABI檢查結果:39例患者患肢均提高至0.8以上,8例患肢從原先較低指數(shù)提高至0.6左右。5例患者因手臂血透內瘺、下肢截肢等因素影響未能測得ABI。
術后隨訪:術后3~6個月因下肢缺血癥狀再次加重而入院行ABI檢查,結果提示指數(shù)下降,與病情符合12例,再次行介入治療10例;因心臟病等合并癥而死亡2例。另外,隨訪1年ABI 0.7~0.8,無下肢缺血癥狀13例,ABI>0.8,無下肢缺血癥狀22例。因手臂血透內瘺、下肢截肢等因素影響而不能測ABI 5例。平均隨訪時間10.2個月,遠期不良反應率約4.26%。10例二次介入手術后又平均隨訪半年,其中ABI>0.8 7例;ABI 0.5~0.6,無癥狀2例;出現(xiàn)間隙性跛行癥狀,ABI<0.4 1例。
踝肱指數(shù)(ABI)即踝動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比值,是評價下肢外周動脈疾病的指標[1]。目前,國際上成年人的ABI正常值參考范圍為≥0.9,而≤1.4[2-3]。以ABI≤0.9作為判斷ABI值異常的標準,當數(shù)值為0.6~0.9時,預示著輕度異常,若<0.6則意味著明顯異常[4]。而我院自動化動脈硬化監(jiān)測儀指數(shù)以0.8為異常標準。
ABI應用優(yōu)點:踝肱指數(shù)(ABI)具有無創(chuàng)、價格低廉、重復性好、特異性高等優(yōu)點,用于下肢外周動脈疾病的篩查、病變嚴重程度的判斷、病變進展的監(jiān)測、預后的判斷等具有明顯優(yōu)勢,并能提供客觀依據(jù)。缺點:①ABI的降低只能提示踝部以上血管有狹窄或阻塞,針對具體病變阻塞部位尚不能提供正確直觀的形態(tài),如要進一步處理,仍需做DSA造影。②仍存在一定誤差,特別是初始階段應用簡易方式時,與操作中耦合劑正確使用、對下肢動脈解剖部位熟悉程度等方面有關。ABI不是診斷的金標準。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或老年病患者中小動脈壁鈣化,ABI可呈假陰性。因此,對于有明顯下肢缺血臨床癥狀者,即使ABI正常也不應排除下肢動脈缺血性病變。另外,通常測定的是靜息狀態(tài)下的踝肱指數(shù),不能預測運動狀態(tài)下肢體的血供情況,因而不能區(qū)分正常肢體與無癥狀的患病肢體。有認為可以加做踏板試驗來排除,但在大部分醫(yī)院可能做不到[4]。③ABI的測定還受到其他影響因素:譬如長期血透患者有手臂內瘺,會影響肱動脈數(shù)值的測定;四肢因截肢或其他原因缺如的也會影響ABI的測定;還與測量時患者的休息情況良好與否,患者的體位、袖帶的寬度和放置位置等有關。
總之,ABI具有操作方便、價格低廉、特異性高、重復性好、患者易于接受等優(yōu)點,用于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的普查篩選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便于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可作為治療結果觀察、隨訪的有效手段。
[1]Miqliacci R,Ricciarini P,ET AL.Ankle-brachial index measured by palp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ial dis?ease[J].Fame Pact,2008,25(4):228-232.
[2]Belch JJ,Topol EJ,Agnelli G,et al.Critical issues in 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a call to ac?tion[J].Arch Intern Med,2003,163:884-892.
[3]Resnick HE,Lindsay RS,Mcdermott MM,et al.Relationship of high and low ankle brachial index to all-cause and 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4,109:733-739.
[4]王明海,于振海,張曙光,等.踝肱指數(shù)在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血管外科雜志,2011,3(3):59-61.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