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玲
(湖北理工學院體育部,湖北 黃石 435000)
隨著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觀念得以鞏固和強化,體育教育工作們結合體育課程教學工作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側重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與情感的、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新的體育的教學新模式、新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開放式、自主式等。自主學習相對于“被動學習”,是一種學生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學習方法。我國華東師范大學龐維國教授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主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學生具有內(nèi)在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力學基礎上的“堅持學”。[1]
長期以來,武術教學中,當然也包括太極拳教學中,一直沿用非常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教,學生學、練。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是,教師在教學中唱重頭戲,講解、示范、糾錯,一遍又一遍,忙得不可開交,而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從看不會、學不會到學了忘、不想練,久之便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得到體現(xiàn)。因此,在太極拳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習意識,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自我監(jiān)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與鍛煉的能力。
太極拳作為我國一項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除了具有一般體育的健身功能以外,還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技擊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太極拳的文化性和技擊性正是太極拳的靈魂和本質(zhì)所在,也是其歷史傳承的根本和核心。王崗先生指出:“重構學校武術教育必須體系必須強調(diào)‘文化意識’,因為文化意識是維系武術傳承的命脈,有彰顯塑造民族身份的功能,時刻張揚武術的個性,體現(xiàn)武術教育的教化功能、詮釋武術的審美情趣,因此要樹立文化與技術更重要的認識觀,要始終把文化傳播放在武術教育的核心”。[2]而技擊功能也是武術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武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chǎn)勞動,在人類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汲取了一大批可用于實戰(zhàn)的攻防格斗技術,如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nèi)容,無論是對抗性的搏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技擊方法為技術核心[3]。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武術的技擊功能已失去運用的土壤,但也正是這種神奇的攻防技術吸引著海內(nèi)外不少武術愛好者。以太極拳為例,很多學生喜歡太極拳、想學太極拳,是因為聽說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等,理解太極拳的攻防技擊原理,也是理解和掌握太極拳動作的關鍵,更是了解中國太極文化的途徑。
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武術教育家都意識到:武術教學不能簡單的等同于一般的體育教學,武術教育管理部門甚至提出應當把武術課程從體育課中拿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開設。雖然我們目前并不能做到,但是,它至少反映了人們對武術教育認識的一種進步。我們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保持太極拳運動的整體功能,充分發(fā)揮太極拳的文化功能、技擊功能、教育功能與健身功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太極拳的全貌,而不再是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個方面,這也是太極拳傳承和發(fā)展的必然和必需。
自主學習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社會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發(fā)動者,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一切活動練習中能夠表現(xiàn)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表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5]因此,在太極拳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使學生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指導下,將課前學習、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練習相結合,通過自我學習、小組互助學習、同伴配合的練習、自我提高等等途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汲取知識,了解和認識太極拳文化知識、太極拳攻防技擊的原理,并能堅持鍛煉,自我監(jiān)督,達到積極主動地運用太極拳來強身健體的效果。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1 課前預習階段
在每次課前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預習,即:能結合已學的太極拳基礎知識,如太極拳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等,對下一次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初步地學習,特加是新出現(xiàn)的太極方法要作為預習的重點。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掌握太極拳的圖解的認識方法和常用的術語,太極拳圖解是用圖來表示動作的方向變化、路線變化和姿勢的變化,用文字來說明動作的過程、方法和要領。并且,針對不同對象的學習能力,分層次地提要求,而不能做統(tǒng)一的要求。
3.2 復習已學動作階段
太極拳套路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每次課前應及時對前一課時動作進行復習,在復習部分時,可先不做統(tǒng)一帶領,而是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回憶動作,可按學生掌握情況,分成不同的層次來進行,如可先一次大致回憶動作路線和方法,再一次精確到手、腳、身體的具體細節(jié)和位置、要求等,讓學生明確自己目前動作的記憶狀況,然后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老師動作,并與自身的動作進行對比,一是可以完善自己遺忘之外,二是找出自己動作的錯誤或不足。教師給出一定的時間,讓每個學生根據(jù)個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提高。教師要特別輔導一下不能完整掌握動作的學生。最后再讓兩個學生一組進行一個練、一個看并糾正的練習,提高學生的發(fā)現(xiàn)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
3.3 學習新動作階段
在學習新動作時,教師可根據(jù)自己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搭配分組,布置適合學生能力的學習任務,由學習能力較強,責任心較強者擔任學習小組的組長,其它同學也積極參與,開展組內(nèi)的討論學習,并進行組間競賽。教師對各組的動作進行指導和監(jiān)控,重點是對小組長的動作進行糾錯。這個階段可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確保學生能大致掌握動作路線、方向和方法,第二步是進一步精確、完善動作細節(jié)。在此,教師要提示學生動作改進的方法,一是可結合太極拳視頻、圖解等媒體進行動作對比、較正,注意搞清楚動作要領;二是提示學生可根據(jù)太極拳運動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進行參照性修改。最后由老師對動作進行驗收和評比,并要求其它同學對該組動作進行客觀評價。
3.4 鞏固動作階段
學生學會動作后,若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要求學生重復練習,很容易使其產(chǎn)生疲勞和反感。在鞏固動作階段,可運用攻防演練來代替?zhèn)鹘y(tǒng)重復練習,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攻與防是太極拳動作的一招一式的檢驗和運用,通過對動作的實際運用,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可先選取一個動作,演練攻防的方法,闡述攻防的原理,最后再要求學生兩人一組,自由組合,對其它新學的動作進行攻防演練和反攻防演練,并且還要舉一反三。這種攻防演練可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的文化,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攻防演練時,要指導學生結合太極拳技擊規(guī)律和運動特點,分析動作的攻防方法、要點以及注意事項等,以提高掌握程度。
3.5 欣賞與評價階段
太極拳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體育項目,也已成為世界上流傳范圍最廣的體育項目,因此學習太極拳,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太極拳學和練的方法,也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與評價能力,提高太極拳交流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太極拳套路競賽規(guī)則,掌握太極拳規(guī)則中對動作質(zhì)量和演練水平的評分標準,對其它常見錯誤的扣分等,還要根據(jù)太極拳運動中對身體各部分要求、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等,結合視頻、圖解、教師示范等,對自己或他人的太極拳動作進行欣賞并做出合理、正確的評價。
3.6 課外閱讀階段
太極拳的學習有利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學生掌握太極拳基礎知識,了解太極拳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學會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閱讀太極拳相關著作,形成自己對太極拳運動規(guī)律和特點等的體會和認識。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等因素,開出一系列的指導書目,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有關太極拳方法、歷史、哲理等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的太極文化素養(yǎng),并在看完后寫出一定的讀后感,在課堂中與其它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這樣可提高現(xiàn)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識,提高太極文化素養(yǎng),也有利于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1]白忠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析[J].文教資料,2006(5).[2]王 崗.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文化意識”[J].體育學刊,2009(12).
[3]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武術》教材編寫組.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4]胡大威.自主、合作、探究式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