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楊 敏
(湖南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11)
湖南地方戲劇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盛于清代。新中國成立后,湖南地方戲劇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形成了湘劇、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常德漢劇、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等19個不同風格的地方戲劇劇種,涌現出很多優(yōu)秀劇目[1]。作為湖湘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湖南地方戲劇是不可再生、無法復制的“活化石”。然而,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湖南地方戲劇并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宣傳,某些劇種正在衰落和萎縮……許多地方戲陷入了后繼無人、青黃不接的窘境[2]。因此,作為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功能的公共圖書館,應建設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保護和傳承湖南地方戲劇,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文化服務。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是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大型專題數據庫,在梳理和整合湖南地方戲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展示湖南19個劇種的源流沿革、流布區(qū)域、藝術概況、班社藝人、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研究評論、劇本曲譜、代表劇目、獲獎情況等內容。該庫收錄各劇種的基本信息、劇目基本信息、戲劇人物信息,以及與地方戲劇相關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文獻信息。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系統(tǒng)平臺采用三層架構:數據層、業(yè)務邏輯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嚴格分開。圖片、文字數據加工和發(fā)布采用TRS全文數據庫系統(tǒng),視頻服務采用銀鯊流媒體視頻服務系統(tǒng)。數據庫與數據加工系統(tǒng)安裝在內網的服務器上,與外網完全隔離;數據發(fā)布系統(tǒng)安裝在外網服務器上提供服務。對外網讀者而言,只能瀏覽發(fā)布在外網的數據,不能訪問后臺加工系統(tǒng)和數據庫。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數據的安全性,也具有易維護性,能確保系統(tǒng)在數據庫和數據應用發(fā)布、數據加工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變動都不影響到其他部分,而且也便于今后系統(tǒng)的擴充[3]。
為了使數據庫能涵蓋所有反映湖南地方戲劇的特色資源,在數據庫設計上,筆者設計了索引庫、資料庫和視頻庫三個子數據庫。如圖1所示,資料子庫著錄劇種、劇目、人物、文獻、圖片等信息,視頻子庫著錄劇目的音像資料,索引子庫為資料子庫和視頻子庫提供索引,并在這三個子庫上進行二次開發(fā),使三個子庫相互關聯,由資料庫提供圖文服務,視頻子庫提供音視頻服務,對外形成一個整體。
整個數據庫以劇種、劇目和戲劇人物為主線,所有數據通過各級欄目以導航樹的形式向用戶層層推薦。用戶既可通過劇種檢索、劇目檢索、人物檢索、關鍵詞檢索、圖片名稱檢索、文獻題名檢索等單字段檢索,又能通過任意詞檢索、二次檢索、組配檢索、高級檢索等方式檢索數據庫內容。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具有全文檢索功能,向用戶提供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善、界面友好、能在線視頻點播的數字化、公益性服務平臺。
圖1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系統(tǒng)的結構圖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設立了劇種大觀、劇目薈萃、戲劇人物、戲劇動態(tài)、研究評論、戲劇知識、戲劇機構、視頻點播等12個欄目。每個欄目下分若干個子欄目,全方位展示湖南19個劇種的藝術概況、源流沿革、班社藝人、研究評論、舞臺美術、劇本曲譜和代表劇目等信息(如圖2所示)。
圖2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欄目一覽圖
(1)劇種大觀:劇種是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最重要的一條主線,絕大部分資源都圍繞具體的劇種而展開。在設計劇種大觀欄目時,筆者先按地方大戲、民間小戲、民族戲曲的分類標準對19個劇種進行了劃分,19個劇種在同一個頁面中顯示。用戶點擊每個劇種后,點擊相應劇種,則顯示第三級頁面,該頁面左邊展示了該劇的源流沿革、流布區(qū)域、藝術概況、音樂表演、舞臺美術、臉譜服飾等戲劇知識,上方提供劇種大觀、戲劇名家、劇目信息、研究評論、劇本曲譜、戲劇百科、戲劇動態(tài)、藝壇趣事、視頻點播等的連接。
(2)劇目薈萃:在劇目薈萃欄目中,用戶點擊劇目名稱可以瀏覽劇目薈萃下級頁面,該頁面顯示相應的劇情介紹、獲獎情況和相關劇照,點擊相關文獻即可瀏覽文獻子庫中有關與該劇目相關的研究評論、舞臺美術、劇本、戲劇動態(tài)等信息,點擊相關圖片可瀏覽圖片子庫中有關與該劇目相關的劇照、曲譜、臉譜等信息。
(3)戲劇人物:在戲劇人物欄目中,用戶點擊人名便可瀏覽二級頁面,瀏覽相應的人物照片、生平及獲獎情況,該頁面左邊還提供與人物相關聯的劇目、劇照、評論、動態(tài)等鏈接。在戲劇人物欄目設計時,筆者提供了兩種方式的分類:一種是按劇種分類。如讀者點擊湘劇欄目時,頁面則顯示所有與湘劇相關的人物信息,不會出現與湘劇無關的人物信息;另一種是按人物行當分類,如分為演員、導演、編劇、作曲、演奏者、舞美燈光、戲劇研究者、戲劇活動家、票友等。讀者點擊導演欄目時,頁面不會出現與導演無關的人物。
(4)戲劇知識:戲劇知識包括戲劇表演、戲劇音樂、舞臺美術、演出習俗、戲劇獲獎等子欄目。
(5)研究評論:研究評論欄目是一個學術性研究欄目,主要收錄湖南19個劇種的劇種介紹、相關劇目、戲劇人物的研究和評論,以文獻信息為主。
(6)戲劇圖片:戲劇圖片欄目匯集了19個劇種的劇照圖片、臉譜圖片和曲譜圖片,可以按照不同劇種進行組合。為了展示各種圖片,在圖片信息后臺設計時,該數據庫使用了多圖片同字段技術,實現同一字段多張圖片的組合顯示。
對于戲劇這樣一種特別的藝術,僅僅有文字資料根本不足以展示其藝術價值,亦無法使之長久流傳。因此,視頻點播功能的實現是該數據庫建設和服務的重中之重。在視頻點播欄目中,用戶可通過“劇種”、“劇目名稱”、“演員”等途徑快速查詢到19個劇種的600余部戲劇視頻,點擊各個劇目后,不僅可瀏覽該劇目的演職人員、獲獎情況、劇情簡介等信息,還能馬上欣賞到清晰、流暢、穩(wěn)定的戲劇視頻。用戶隨意拖動進度條,無需延時,就可以即時響應。為使戲劇愛好者和數據庫建設者了解劇目點播情況,筆者設計了集周排行、月排行、總排行為一體的點擊排行榜,顯示點擊排名前10位的劇目。
該數據庫除提供欄目的逐層分類導航檢索外,還設置了全文檢索入口,提供基于劇種、劇目、人物、關鍵詞、任意詞等多種途徑的智能全文檢索,支持中英文、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混合檢索,允許使用文中的任意字、詞、句和片斷進行檢索[4]。對一個專業(yè)檢索用戶來說,系統(tǒng)還支持48種檢索運算符以及包括邏輯組合檢索(與、或、非、異或)、位置檢索(同段、同句、相差幾個字以及前后次序有關等)、詞根檢索、歷史檢索、概念檢索在內的多種檢索方式,并可實現二次檢索,即能在前一檢索的基礎上逐步縮小檢索范圍。所有檢索結果均可實現檢索詞突出顯示,檢索結果由系統(tǒng)按照檢索詞出現的頻率按相關度進行排序。通過不同的檢索途徑實現全方位的全文檢索,將滿足全文檢索中查準和查全的要求[5]。
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全方位梳理整合湖南地方戲劇資源,從劇種、劇目、戲劇人物、戲劇知識、戲劇研究、唱詞劇本、臉譜曲譜等不同方面對湖南地方戲劇進行了全面的揭示,基本涵蓋了湖南地方戲劇信息。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的建設,對保存和拯救湖南地方戲劇劇種,宣傳和研究湖南地方戲劇,促進湖南地方戲劇信息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開發(fā)與利用,推動湖南地方戲劇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建設數據庫之初,筆者對戲?。☉蚯┚W站進行了調研,對比分析各網站的欄目設置、表現形式、檢索功能、資源數量及服務性能,發(fā)現這些網站收錄湖南地方戲劇資源甚少,一般只簡要介紹少數幾個大劇種的基本情況,而對儺戲、侗戲等小劇種鮮有提及,而且極少提供在線視頻點播服務。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提供兩萬余條劇種、劇目、人物、研究、圖片等信息的查詢服務,近800部地方戲劇視頻的在線視聽服務。通過視頻服務模塊,工作人員可訪問日志及用戶內容評估反饋,更準確地獲得用戶對內容的評價,進而挖掘內容的價值,實現內容的增值。
在數據庫平臺建設方面,互聯網上基于TRS平臺搭建的數據庫大多為單庫結構、設計簡單、檢索單一。在構建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時,筆者采用多庫設計、跨庫關聯、多頁面同頻道展示、多圖同字段展示、自動分頁等多種技術手段,在全文數據庫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fā),自主設計和實現了全方位智能全文檢索的大型綜合性數據庫,這當屬自主開發(fā)的一個突破。
通過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的建設,圖書館與各地方戲劇機構的聯系與交流得到了加強。圖書館利用湖南省地方戲劇資源收集網和圖書館專業(yè)人員的優(yōu)勢,指導基層戲劇機構開展檔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對于某些稀缺的戲劇劇目,還與劇團合作拍攝、保存和利用。這種工作模式,既有利于戲劇資料整體保護,又為數據庫的可持續(xù)建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已初具規(guī)模,能滿足普通瀏覽、在線視頻點播、戲劇研究等多個層次的應用要求,基本達到了預期的建設目標。但由于時間倉促,該數據庫的建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待改進和進一步深化。
在數據庫建設之初,筆者只對國家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湖南省藝術研究所所藏的湖南地方戲劇資料進行了調查和收集,而對湖南省所有戲劇機構所藏的資料沒有收集,這就使得數據庫中的內部資料和市、縣級戲劇機構相關資料比較欠缺,資源收集的廣度不夠。注重對市、縣級劇團的內部資料如劇團介紹、人物介紹、劇照、劇本、劇情介紹等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的收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湖南地方戲劇歷史悠久,但該數據庫目前收錄的資料絕大多數源于新中國成立后的資料,儺堂戲、苗劇、陽戲、侗戲等小劇種的資源明顯偏少,數據庫資源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完整性不夠。因此,必須加強古代湖南地方戲劇資料和小劇種資料的收集工作,使該數據庫的資料更系統(tǒng)和更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公民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對于那些已超過保護期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可以合法地利用,對于尚在版權保護期之內的資料,則需解決版權問題。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建設和利用涉及作者的著作權問題,只有在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及時與著作權人聯系和溝通,協(xié)商解決版權問題,才能使數據庫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目前,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的系統(tǒng)平臺經測試后,能順利實現數據的錄入、數據的修改和刪除,以及數據的發(fā)布,但還存在如索引子庫與資料子庫某些字段跨庫關聯、索引記錄不能隨意刪除、數據檢索的準確度不夠高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才能確保數據庫系統(tǒng)安全穩(wěn)定的運行。
建設湖南地方戲劇數據庫,對于保存和拯救湖南地方戲劇劇種,宣傳和研究湖南地方戲劇,促進湖南地方戲劇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推動湖南地方戲劇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其研究成果既可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化建設的全面開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又可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更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需要。
[1]金漢川.中國戲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30.
[2]方興.拯救瀕危的湖南戲劇[N].瀟湘晨報,2006-5-22(A12).
[3]黃筱玲.依托現代高新技術 弘揚湖湘文化精髓--《湖南人物庫》建設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5(10):95-96.
[4]劉果蓮.淺論山西戲劇資源數據庫的建設[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7(5):56-57.
[5]北京拓尓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TRS管理員工具用戶手冊[Z].北京:拓而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