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琪
摘 要:20世紀的最后25年里,青少年的犯罪數量迅速增長,不言而喻,其反社會行為逐年遞增。青少年一直是社會中備受爭議的群體,面對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下一代所表現出的反社會行為,我們必須探討他們的心理成因,從生理、家庭、社會等方面逐一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青少年形成健全心理狀態(tài)帶來福音。
關鍵詞:青少年;反社會;心理成因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1-0058-02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階段中最矛盾、最迷茫的時期,青少年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重大轉變,升學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惑,無不令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對于一些不能控制好自己情緒和想法的青少年來說,處于這樣的矛盾狀態(tài)卻不能使之平衡,本身又無法適應,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某些反社會行為和心理,更為嚴重的則形成了反社會人格障礙。那么,為什么某些人不能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狀態(tài),產生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而其他人卻能輕松應對,我們必須找出其心理成因,為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作出一定的努力,讓這一受到非議的群體重新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當然,首先要明確反社會行為的含義。在這里,我們要把反社會行為同反社會人格障礙分清,反社會人格障礙在診斷標準上主要是指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表現出品行障礙的個人,當其成年后繼續(xù)表現出嚴重的犯罪行為,個體必須年滿18周歲,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青少年只能說是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不能說他們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
一、家庭背景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
1.經濟與地位
20世紀60年代以前,犯罪的社會理論就認為社會階層和貧窮是解釋犯罪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年來,隨著學者們的不斷努力,諸多研究表明:貧窮是青少年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變量。經濟情況較差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成為罪犯。貧窮帶來了家庭地位上的低等,低收入的家庭很難滿足青少年的物質需要,對于心性不成熟者來說,家境的貧窮使得他們不能與同齡人相比,心中的不滿與憤恨會使得他們作出報復富裕者家庭孩子的反社會行為。并且,正是由于家庭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某些青少年為了不在同齡人中丟臉無面子,加上心智尚未成熟,無畏于法律道德的約束,主動作出一些諸如偷竊、搶奪、毒品濫用等反社會行為。
再者,經濟水平的低下可能使得子女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相較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到外國留學,貧困家庭的子女可能為了早日出來賺錢,文化達不到一般青少年的水平,處于這種狀況的青少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接受的教條法規(guī)也不完善,從而不受約束而作出一些反社會行為。
2.家庭結構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
毋庸置疑,父母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美國官方數據早期研究表明,青少年犯更可能來自于父母離婚或分居的家庭,因此,單親家庭(破裂家庭)更要為青少年表現出反社會行為負上責任。單親家庭使子女從小不能接受到正常家庭的父母教育,父親或者母親的單方面教育過多,令子女感受不到另一方的溫暖,容易使他們產生偏于正常軌道的想法和行為。
先來看之前所提到的貧窮問題。貧窮影響了家庭的方方面面,尤其反映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受貧困困擾的家長,沒有多余的精力教育和撫養(yǎng)孩子,更傾向于采用專制的、脅迫的教養(yǎng)方式,因為這種方式更直接、迅速且易于實施。與強調耐心細致的教養(yǎng)方式相比,該種教養(yǎng)方式需要的時間精力更少。這樣的家長為子女提供了一個負性行為榜樣和暴力的家庭氛圍,從而使孩子也更容易作出暴力行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青少年會認為要想獲得經濟和地位,只有通過對他人的暴力和專制來實現。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除了民主型外,專制型與放任型皆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專制型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要求很嚴,動輒就打罵,使孩子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焦慮與恐懼的情緒日益嚴重。為了避免犯錯受罰,孩子可能采取說謊蒙騙的方式欺瞞父母。長此以往,子女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感情也越來越淡,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從而走向墮落。而放任型的家長對子女溺愛遷就,養(yǎng)成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任性、懶惰、自私等不良習性,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聽他的,做人可以不勞而獲,從而作出一些有違道德法規(guī)定的行為。
二、學校與同伴群體
研究一致表明,同伴交往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最主要、最穩(wěn)定的預測因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同伴群體的良莠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關鍵影響。青少年群體心智尚未成熟,對于周圍人的誘惑不能清晰分辨,是非黑白亦辨別不明,此時的青少年最易受外界影響,作出反社會行為。并且,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喜歡模仿他人,如果他們的同伴群體表現出某些不良行為,他們會作出模仿行為,如吸毒,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不是朋友吸毒讓他們在認識上覺得吸毒是正確的或是安全的,而是很簡單的“因為朋友這樣做,所以我也這樣做”。
校園這個大環(huán)境也是造成青少年失足的重要因素。每個人都屬于一個群體,在這個集體中,他們希望獲得愛和歸屬感,在學生階段,無疑就是班級。班級中,派系現象常有發(fā)生,孩子通常以學習好壞來決定同伴群體,這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同班同學會看不起他們甚至挖苦他們,使得他們所渴望的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會覺得周圍的人都不了解他,都是他的敵人,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步脫離團體,距正常的軌道越來越遠。此時,他們極易與社會上的三教九流之輩混在一起,漸漸走向墮落。
不僅如此,學校本身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大因素。某些老師的一些錯誤的指導思想和教育方法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教師通常會犯偏心的錯誤,他們偏愛學習成績好、生性乖巧的學生,而對于成績落后的頑劣學生,他們表現出不耐煩、放棄等負面情緒。他們對于這些學生不聞不問,缺乏情感,不去同他們交流,不想幫助這些青少年找到讓他們重歸正道的方法和措施。不僅如此,有些老師還作出體罰、辱罵等錯誤行為,造成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緊張,讓青少年覺得連教師這樣的優(yōu)秀社會角色都對自己表現出不良行為與態(tài)度,更加深了這一群體對自己的放棄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被老師與學校放棄,自己是沒有任何希望的,自己的成績差品行不好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樣下去,形成惡性循環(huán),青少年本身對自己失去信心,教師也不采取任何手段和方法,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體驗和感受,從而在青少年心中埋下陰影,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反社會行為。
三、社會與大眾傳媒
社會環(huán)境在個體內在標準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也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同伴和學校環(huán)境。社會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方面莫過于社會文化,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無時無刻不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與舉止行為,而這些就是通過大眾傳媒表達出來的。
大眾媒體的受眾定為廣大公民,所以他們在信息選擇和制作上都是以廣大群眾為對象的,其中包含著很多成人文化的不良因子。媒體通常會報道一些犯罪事件來吸引人的眼球,比如劉海洋事件和藥家鑫事件,對于這些事件,媒體當然是想讓世人以此為警戒,起到警世作用。的確,這樣的宣傳是可以讓民眾們引以為戒,但是,其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言而喻。青少年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雖然他們也知道那些做法是錯誤的,但是,心中的蠢蠢欲動和新鮮感讓他們有了“試一試”的念頭。
如今的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復雜多樣,廣播、電視、電腦、手機,通過這些渠道,青少年可以接收到國內外的各種信息,國外的文化氛圍與國內有異,很多外國人作出一些匪夷所思之事,這些事大都夸張地博取人們的注意力,卻罔顧道德法規(guī),但是其獨特性、新穎性還是讓青少年們欲罷不能,渴望成為其中一員。
再者,刑偵犯罪題材影視作品一直是導演和編劇們的心頭愛,不管在亞洲還是西方,這類作品都是收視率和票房的保證。青少年常接觸此類作品,必定引起不良影響。青春期的行為模式是建立在童年行為模式的基礎上,并為成年乃至終身表現。在物質生活已高度發(fā)達的現實生活中,青春期的迷茫與虛空,若沒有正確的導向,往往會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宣泄出來,從而喪失了最基本的感知判斷,最終走向暴力犯罪的道路。一般說來,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分不清影像暴力與現實暴力的差距,甚至會誤以為這就是現實的生活方式,從而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或是對周遭世界產生恐懼心理和不安全感;或是會變得對他人的疼痛和感受愈發(fā)麻木,缺乏基本的同情心理;或是在對角色的認同和沉迷中形成一種“暴力價值觀”。遇事時會自覺不自覺得將影像世界中的規(guī)則和思維模式挪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容易激發(fā)爭端,甚至釀成慘禍。青少年階段具有焦躁、不確定性等因素,因此使得該階段越來越成為孕育暴力的溫床。青少年很難理解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關聯(lián),記住的只是靜止的暴力畫面。他們若是想象到暴力鏡頭可以解決問題,在遇到相似問題時,就會模仿暴力鏡頭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方法來解決問題。青少年由于與客觀現實隔絕,且長期受到暴力畫面的潛移默化影響,因而容易導致產生這樣的錯誤觀念:暴力很普遍,暴力是他們解決問題的首選方法。因此,這種青少年作出反社會行為成為必然趨勢。
青少年形成反社會行為的因素多種多樣,筆者在此處的分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于他們的心理應當引起每個人的關注,尤其是家長和教師。希望筆者的拙見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共同努力,讓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可以得到健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Curt R.Bartol.犯罪心理學:第7版[M].楊波,李林,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2]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3]梅傳強.犯罪心理生成機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4]王敏夫,肖亮.未成年人犯罪:一個沉甸甸的社會話題[N].人民公安報,2000-03-15.
[5]周蘆萍,余長秀.城市家庭問題與青少年違法犯罪[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4).
[6]都興芳.淺談“警匪”類影視作品對社會治安的負面效應及對策[J].電影評介,2007,(17).
[7]劉業(yè)雄.認同與代償:試聽影視迷的文化代碼——兼論“暴力影視”的成因[J].社會科學,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