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鵬 馬可理 金沛先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124)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山區(qū)道路不斷建設以及道路等級的不斷提高,使得隧道工程在道路工程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隧道工程中的技術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在隧道工程中,某些隧道或隧道中的某些地段的地質情況較差,圍巖較為破碎、裂隙十分發(fā)育且富含各種軟弱夾層,再加上地下水豐富,這一系列的問題給隧道施工帶來了較大的困難,處理不慎就極易形成塌方。
近年來隨著超前大管棚、
超前小導管施工技術不斷發(fā)展與應用,使得破碎圍巖地質情況下隧道工程得以安全施工。掌子面處打設的超前小導管,不僅起到了“管棚”作用;同時通過小導管向破碎圍巖高壓注入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還起到了“固結巖體、改善圍巖性質、提高圍巖自穩(wěn)能力”的作用;注漿管與圍巖緊密粘結在一起,又起到了“錨固”作用,可以顯著提高圍巖的承載能力。本文結合某核電項目進場公路隧道施工的工程實例,對超前小導管的受力原理、施工工藝和現(xiàn)場實施的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某核電廠高嶺山隧道屬風化剝蝕山地的低丘陵區(qū),隧址區(qū)在區(qū)域上位于深圳大斷裂、湯湖支斷裂南東側的海岸山斷塊部位,排牙山背斜發(fā)育于隧道以西3 km,受該背斜的影響,隧址區(qū)巖體破碎。已開挖隧道斷面圍巖大部分屬于Ⅴ級圍巖,圍巖完整性很差,裂隙十分發(fā)育。隧道前期施工,出現(xiàn)了一些塌方,令工程建設受到較大的影響。為此業(yè)主召開了專家會,對高嶺山隧道塌方事件進行了分析,會上專家建議對隧道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的施工工藝,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施工后,隧道內沒有發(fā)生過一次塌方。
超前小導管的一端作用在初支體系上,另一端固定在未開挖的巖體中,中間部分懸空,因此力學模型可簡化為如圖1所示的簡支梁結構,上部土體荷載靠簡支梁體系來承擔。注漿的效果有兩個:1)使B支座端承載能力得到加強;2)使中間土體荷載q由分散的不均勻荷載變?yōu)橐粋€整體的均布荷載。
圖1 超前注漿小導管力學模型
其受力原理為:1)通過小導管向圍巖注漿,可以加固圍巖,提高圍巖的完整性系數(shù)和圍巖的強度,當隧道開挖后,圍巖抵御圍巖周邊應力的能力增強;2)超前注漿小導管可以在一定圍巖范圍內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加固拱”,該“加固拱”與上部圍巖的“天然拱”共同來抵抗圍巖壓力,在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小導管的間距、長度和提高注漿量來提高“加固拱”的承載能力,從而可以減少“天然拱”所承受的荷載,來保證整個巖體的安全和穩(wěn)定;3)每一榀小導管相互搭接,形成一個整體支護,同時超前小導管排列在一起也可以起到“管棚”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塌方和掉塊。
1)注漿設備。采用ZYB-D(A)液壓注漿泵,電控系統(tǒng)主要由主回路、電機控制回路、換向控制回路等組成。其主要技術參數(shù)見表1。
表1 產品型號及主要技術參數(shù)
2)注漿參數(shù)。a.水灰比采用1∶1單液水泥漿;b.注漿壓力現(xiàn)場多穩(wěn)定在1 MPa左右,現(xiàn)場注漿過程記錄也基本反映了圍巖較破碎的地質情況;c.注漿前先進行了現(xiàn)場試驗,確定了上述注漿參數(shù);d.考慮到掌子面施工安全,在上一循環(huán)開挖后馬上對掌子面實行了砂漿噴護,確保后續(xù)小導管施工、支護施工等的安全性。
3)高嶺山隧道超前注漿小導管設計參數(shù)。a.超前小導管采用φ42 mm,壁厚3.5 mm熱軋無縫鋼管,鋼管前端呈尖錐狀,尾部焊上φ6加勁箍,管壁四周鉆8 mm壓漿孔,但尾部有1 m不設注漿孔作為止?jié){段。承壓端焊上鋼箍,注漿孔沿孔壁呈梅花形布置;b.鋼管長度3.5 m,鋼管中心間距為20 cm ~30 cm;c.鋼管沿隧道開挖輪廓線上部布置,具體詳見圖2,縱向近水平方向外插設置,外插角30°和60°;d.縱向小導管沿水平方向進行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120 cm。
圖2 超前注漿小導管布置圖
1)小導管安裝:按照設計要求制作小導管,現(xiàn)場確定孔位并進行鉆孔施工,鉆孔完成并進行檢查后即可開始小導管的安裝;2)注漿施工:小導管安裝完成后,進行堵孔,堵孔后先進行壓水試驗,通過壓水試驗來尋找并擴充漿液的通路,進而確保漿液能夠注入需加固的松散體。壓水試驗后,把配置好的漿液加入注漿機,由下至上的順序進行注漿施工,如遇串漿或跑漿則隔孔灌壓。注漿快結束時一般采用終壓和注漿量雙控制,單根管壓力達到終壓標準(注漿量不少于80%)或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無漏漿現(xiàn)象。注漿時,對每根小導管應有序地一次注漿到位,否則每根管的注漿液互相干擾,易形成堵管,影響注漿效果;3)注漿后檢查:注漿完成后,必須待漿液達到固結時間后,方可進行下一循環(huán)的開挖施工,在開挖過程中注意檢查漿液滲透和上部破碎圍巖的固結情況。
高嶺山隧道在開挖初期是采用超前錨桿的支護方式,但由于隧道的地質條件較差,圍巖非常破碎,巖體遇水后強度降低,超前錨桿的支護效果不太理想,施工期間前后共發(fā)生過大小11次塌方事故,嚴重影響了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經過召開專家評審會,針對巖體的特點,提出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的支護方式,通過注漿先對圍巖進行加固,提高圍巖的整體性,同時由于小導管管徑大,布置同樣數(shù)量的小導管比錨桿更容易防止施工期間小的“掉塊”問題,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期間的安全。通過采用上述工藝,現(xiàn)場實施效果非常顯著,實施超前注漿小導管施工工藝后,現(xiàn)場沒有發(fā)生1次塌方事故,有效確保了現(xiàn)場的施工安全(見圖3,圖4)。
圖3 實施超前注漿小導管前
圖4 實施超前注漿小導管后
超前注漿小導管和新奧法超前錨桿施工是一脈相承的,是對超前錨桿施工工藝的豐富和進一步發(fā)展。通過對某核電廠Ⅴ級圍巖高嶺山隧道的施工,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施工工藝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前共發(fā)生大小塌方11次,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后無1次塌方事故,因此證明對于破碎的巖體、塌方體、裂隙發(fā)育巖體、斷裂破碎帶等地質條件下的隧道、地下洞室開挖,超前注漿小導管有很好的適用性。
1)相對于超前錨桿、超前小導管,超前注漿小導管無疑費用要高,因此為節(jié)約成本,現(xiàn)場應根據(jù)地質情況對支護方式進行動態(tài)調整,圍巖相對較好的可以采用超前小導管不注漿、超前錨桿等;2)通過在破碎圍巖地質情況下實施超前注漿小導管,可以有效預防塌方和掉塊,從而保證施工安全。
[1] 李傳書.長大管棚在隧道淺埋穿越高速公路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06(11):139-141.
[2] 林希鶴,盧清國,馬艷春.超前管棚支護在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鐵道建筑,2006(8):58-60.
[3] 胡彩虹.偏壓隧道施工技術[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05,24(6):46-51.
[4] 石 磊,石 犇.管棚注漿在坍方處理中的應用[J].中華建設論壇,2006(8):67-68.
[5] 陳海峰.地表深孔預注漿的初步設計與施工[J].西部探礦工程,2006,119(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