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蓮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婦幼站,甘肅酒泉 735000
宮頸炎為現今婦科一種非常常見的生殖器炎癥性疾病。此病主要以分娩、流產、手術以及性行為等原因損傷宮頸后導致病原入侵造成感染,其感染原主要有真菌、細菌、滴蟲、病毒、支原體及衣原體等,其成為了廣大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嚴重威脅。由于此病癥病原體種類繁多及感染不易徹底清除等原因,多會因治療不徹底轉為慢性宮頸炎[1]。
本站為探討對于婦科慢性宮頸炎患者采用百草婦炎清栓藥物配合陰道臭氧治療的臨床療效。特就對2010年2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患有婦科慢性宮頸炎患者進行了專項研究工作,并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站于2010年3月—2011年12月間共收治患有婦科慢性宮頸炎患者141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5±5.2)歲。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其中根據臨床癥狀表現、白帶化驗結果及宮頸糜爛面積等情況特將患者宮頸糜爛分為3級[2],即輕度宮頸糜爛患者58例,中度宮頸糜爛患者51例,重度宮頸糜爛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妊娠期、糖尿病及使用雌激素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百草婦炎清栓藥物配合陰道臭氧進行治療。其具體為,給予患者百草婦炎清栓1次/d,1支/次,待患者睡前按藥品說明書進行使用操作。即將百草婦炎清栓栓劑及特制消毒棉棒置入陰道深處,并將懸繩置體外約5 cm處,于次日清晨用懸繩拉出棉棒。
所有患者均連續(xù)使用6 d為1療程[3]。且所有患者在月經結束后第2~3天,采用婦科臭氧治療儀,(由西安威美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產,型號:wm03-b)進行臭氧治療。調節(jié)設備采用6 mg/L的臭氧氣體沖洗外陰。使用治療探頭行插入陰道,控制0.5L/min氣體流量沖洗陰道內壁。采用一次性導管插入陰道內行臭氧噴霧,輕度轉動導管,使臭氧噴霧充分接觸陰道內壁。每天進行一次治療,6 d為一療程。待下次月經結束后行第2療程治療。所有患者進行上述聯合治療3個月,待治療結束后進行療效判定。
患者療效判定為,痊愈:患者自身癥狀及體征消除,宮頸光滑且病原菌檢測為陰性;顯效:患者自身癥狀及體征好轉,宮頸糜爛面積縮小1/2以上且病原菌檢測為陰性或陽性;無效:患者自身癥狀及體征未改變,宮頸糜爛面積無變化且病原菌檢測為陽性。
本次研究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所得結果以n(%)表示。
所有141例患者痊愈99例,顯效28例,無效13例??傊委熡行蕿?0.1%。其中輕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98.3%,中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92.2%,重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75.0%,詳見表1。
表1 所有141例慢性宮頸炎患者治療后療效分析[n(%)]
現今婦科上常見的慢性宮頸炎多是由急性宮頸炎轉變而來,可因患者急性宮頸炎時治愈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宮頸黏膜內而造成發(fā)病。而少數患者也有不表現急性癥狀直接發(fā)生慢性宮頸炎。由于婦女特殊生理結構特點,外陰道與尿道、肛門相鄰,故特別易受感染細菌。
在生育年齡的婦女由于性活動較頻繁及復雜的分娩過程,陰道及宮頸極易受到損傷及病原體感染;絕經后的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感染[4]。此病癥不僅能引起盆腔炎、異位妊娠及不孕等病癥狀,還可誘發(fā)早產、胎膜破裂、羊膜炎、新生兒生殖道感染等嚴重婦科疾病。在治療此癥上,多以化學藥物為主,雖然具有起效快、療效佳等特點,但是容易出現耐藥性且易復發(fā)。百草婦炎清栓屬中成藥外用栓劑,內含紫殊、苦參、百步、仙鶴草、蛇床子等多種重要成分,其綜合藥理作用為祛腐生肌、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燥濕收斂等。而臭氧在常溫下極不穩(wěn)定,其分裂后能產生氧化功能極強的單原子氧,對細菌及病毒有著強烈的滅殺性。聯合利用百草婦炎清栓與臭氧治療慢性宮頸炎是通過藥物治療加上以臭氧而進行的機械沖洗與臭氧噴霧、熏蒸及理療。通過治療不僅可以對宮頸糜爛面做到有效改善還能起到強行殺滅氧化病源微生物,迅速破壞細菌重要結構及消除其活性的雙重治療效果。據本次專項研究結果顯示,所有141例患者痊愈99例,顯效28例,無效13例??傊委熡行蕿?0.1%。其中輕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98.3%,中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92.2%,重度宮頸糜爛患者治愈率為75.0%。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宮頸炎患者采用百草婦炎清栓藥物配合陰道臭氧進行治療,其擁有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價格低廉及安全性高等特點。故在臨床上有著重要推廣意義。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6-263.
[2]薛鳳霞.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診斷與處理[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5(1):2 .
[3]李正香.百草婦炎清栓用于治療200例宮頸糜爛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21):4553.
[4]張銀娥.臭氧治療陰道炎的臨床觀察與應用研究[J].中華現代婦產科學雜志,2009,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