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_畢星星
作 者: 畢星星,山西臨猗人,著名作家,曾任《山西文學》副主編。
有一段在北京小住的時光,于是想找?guī)讉€高人談談散文。
到昌平找到丁東住處,已近中午。他搬到山腳下,住在一個鄉(xiāng)村小區(qū)。雖說偏遠,這里卻是文化名人聚集落戶的地方,大概大家都相中了心遠地也偏的安閑寧靜。盡管每個人的心海里依然攪動著風云變幻。
房子很寬大,如不然,如何盛得下主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維?丁東一如以前的不修邊幅,聽邢小群嘟囔過多少次了。有一次還抬出我的衣著比對。我其實也不是一個衣著得體的人。當然,這會兒,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平常的布料里,裝裹一幢巨型的思想倉儲。
案頭有一本《中國在梁莊》,這是最近上榜的暢銷書,各地書店賣得正火。此前我也知道作者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書,只是從來沒有聯(lián)想到,她和邢小群同事。從丁東所談得知,她們同校同系,平時就有交流。鑒于多年來文學評論言不及義,梁鴻對自己的寫作甚至產生了羞恥之心。她要尋找更直接的言說方式。于是她選擇了散文,選擇了紀實。大量的采訪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能不能表現(xiàn)中國農民的真實存在?就在前一年,還在憂慮,為尋找成功之路糾結。轉過年,一本《中國在梁莊》就爆響了。
《中國在梁莊》成功的原因,丁東歸結為思想和材料的占有反應。用他的話說:上面的眼光和底層的史實,一碰就成功。這種田野考察式的寫作占有兩頭,是成功之道。上頭有理念,沒材料;下邊有材料,卻沒有眼光,材料也就沒用。文學圈常說“作家的眼睛”,是指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沒有眼光,任材料從眼前溜過也不會留意。有好多材料,看似尋常,思想的光芒一旦照亮,就有了價值。
這個意思,邢小群表達得更加準確,更加理論化。用她的話說,與農村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人,往往缺少宏觀的社會文化意識,有宏觀文化背景的知識分子,又很難接通與中國鄉(xiāng)土的血肉聯(lián)系。二者的完美結合,就是目前影響較大的文體:紀實性散文。
和紀實文學相聯(lián)系,影響較大的另一種散文文體是人物傳記。丁東閱讀量很大,歷數(shù)各路名家。內地不必說,一些不便言說的,港臺這個窗口發(fā)揮了作用。比如近年出版的《李作鵬回憶錄》《邱會作回憶錄》,內容都很豐富。李作鵬在山西,待遇好一些,寫回憶錄,力度差一些。邱會作在陜西,待遇不好,有氣,回憶錄動力很強。他在軍隊歷來搞后勤供給,抓生產,對部隊地方經濟建設有想法,周恩來曾經想用邱做副總理,抓經濟建設,可惜沒有辦成。邱會作的回憶錄里,為各個時期尤其是“文革”期間的歷史,提供了許多不同以往的解說,好些材料很寶貴。
散文的地位,標明當代一種閱讀需求,對真相的需求。由我說故我在到他在故我說,這是認識世界方式的轉向。
以小說為主打產品的作協(xié)系統(tǒng),不太看重散文文體的強大影響。作協(xié)系統(tǒng)的小說,沒有思想含量,面對現(xiàn)實軟弱無力,已經沒有過去的影響。中國作家協(xié)會還是那塊招牌,若論文字的影響,遠不及思想界。
紀實性散文的最高成就,當推章詒和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她的巔峰狀態(tài)出現(xiàn)也不過十年,卻產生了持久的強烈反響。對于體制內寫作,沖擊不可估量。
中國作協(xié)的頂尖產品是魯迅文學獎??础棒敧劇?,越來越像政策、關系、實力的勾兌,有人成功獲獎,實至名歸。也有人獲獎,作品不見得好。未獲獎,也不見得不好。
章詒和先生在大陸在港臺,獲得多高評價??纯茨切棒敧劇?、“茅獎”,有誰理會呢?
當今文學的地位,遠不能和20世紀80年代比,這和文學自身的矮化有關。那時評獎,關系占比重很小,主要看作品。作品也確實有影響?,F(xiàn)在評獎沒有客觀公正,即便有,文學普遍乏力,設想“文起八代之衰”也不可能了。
丁東所談一個核心:散文代表當今漢語文學的高度。談論總比較散亂,好在不久看到了他有一個經過整理的發(fā)言,條理化多了,在暢談《背影書系》的編輯心得時,丁東說:
每一時代的文學,總有代表性的體裁,過去常說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這個意思。上世紀80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體裁是小說,當時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小說家,看小說的不光是文學愛好者,一些搞經濟工作、政治工作的跟文學根本不相干的人,都要看小說。小說在當時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當中成為一個最敏銳的觸角。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特別是新千年以后,不能說沒有好的小說,整個小說已經跌到了一個低谷。小說不行了,不等于中國的文學就不行了。這時中國的文學出現(xiàn)了兩個亮點。通俗文學的亮點就是段子,那些手機短信里的段子頗有智慧。高雅文學的亮點就是散文,寫人物命運的散文,像章詒和、野夫、徐曉、吳迪,以及旅居國外的趙越勝、沈睿,他們的散文,我覺得代表了當今漢語文學的高度?!侗秤皶怠防锎罅康淖髡呤菍W者,也有一部分作者是作家,或者作家兼學者,他們的文章,作為散文,藝術性也是比較高的。選文也是一次觀察和評判文壇的機會。雖然只是個人眼光,不同于官方機構的評獎活動。但只要選得認真,照樣可以引起良好的反饋。有一些出版社每年按照文學體裁出版年選,這是一種評價方式。我按內容專題選文,不知可否成為另一種評價方式。我想表達這樣的想法:在主流體制文學走下坡路的時候,中國文學并沒有死,真正的高手在別處,真正的佳作在別處。
散文原本就是中國人寫作的文體源頭,由詩、戲進入小說,完成了一個輪回。下一個輪回又要從散文開始嗎?
這兩年喜歡馮秋子的散文。尤其喜歡她的《荒原》《1962:不一樣的人和鼠》?!痘脑妨f多字的篇幅,很難把它理解成原來意義上的散文,但確實是?!痘脑分v述了一個名叫郭四清的農民幾次鉆進內蒙古草原深處“摟地毛”的經歷(“地毛”即發(fā)菜)。艱難困苦,冒死,無奈,一種游民式的搶掠和生存。要在別人敘事,那是一般的紀實文學。馮秋子的精細描摹和游蕩的筆墨,加上其他的文學元素比如方言的使用,讓它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散文。
對于馮秋子,以前只聞其名,未見其人?!峨S筆》海帆說,她看了我的《誰還知道李希文》《書里書外:遇羅錦童話在小城》,向海帆打聽作者,起碼沒有討厭的意思。以文會友,我正好借機認識高人。
到《詩刊》找到馮秋子的辦公室,她正在搬家,書本報刊堆滿了腳底??腿诉h道而來,馮女士只好停下手里的活兒。一行一行書本曲里拐彎,將室內隔開條條細長的小道。隔著書山坐定,我聽馮女士談她的散文。
《荒原》一文,寫得很苦。90年代的事,即便找到草場,現(xiàn)場早已破壞,不能復制。要恢復原來的寫作現(xiàn)場,調查采訪工夫大了。多年前的事,只能反復采訪,采訪多人。主人不明白,就周圍了解,一點一點摳。農民沒有文化,他做了那么多,斷斷續(xù)續(xù)說了不少,總說“沒個甚”。你啟發(fā)了半天,剛一開口,“沒了”,“沒個甚”。談上半天,能用的也就一兩句?!痘脑贩窖粤看螅c此有關。方言表現(xiàn)力很強,傳達出的文化信息豐富極了。落筆時,我時時警戒自己不要用作家語言改造人家的土話,發(fā)現(xiàn)我自己的腔調立即恢復原狀。曾經擔心到南方看不懂,林賢治看了說,沒問題,全能懂。
林賢治看了《荒原》,建議寫成長篇,不是小說,還是散文,紀實散文。這個摟地毛,有人建議寫長篇小說,我覺得,寫長篇小說就把材料糟蹋了。新的集子里還有一個材料,收了一萬多字,你們山西的呂新看了幾千字,叫好,說,他能寫一個三十萬字的長篇,建議我寫長篇,十五六萬字也行。我寫的只有一萬六千字。
我欣賞用最少的翅膀飛翔。
這是我當時的一段現(xiàn)場記錄。
《荒原》下了大工夫。我說,值,可傳世?!?962:不一樣的人和鼠》,也是這樣。
散文常常是最能逼近真實的方式?!拔覉猿钟蒙⑽?,小心翼翼逼近事物原始面貌”,馮秋子說。
調查采訪在前,寫作在后。甚至,調查采訪的工夫遠遠大于寫作工夫,馮女士的寫作,有點借鑒了文化人類學領域的田野調查。文史哲,在紀實散文的寫作中融會貫通了。思想性、歷史感、藝術價值,使得散文植根于大地,和生活有著血肉相連的根脈,同時,藝術表達的精美也至關重要。馮女士特立獨行,她的散文也區(qū)別于時下散文的虛脫,成為堅實精美純粹的表達制作。
小說家堅持一種過時的觀念,腐朽。馮秋子多次使用“腐朽”這個詞,對一種固執(zhí)又愚蠢的小說觀念,表現(xiàn)出無比鄙視。我理解,這個觀念,指小說家過于自信自己的表現(xiàn)力,忽視了現(xiàn)實世界對自身魅力的展現(xiàn)。其實不論哪個文體,對于表達,合適就是最好的。
馮女士又一次說得不客氣了:
小說家輕視了散文隨筆的存在,他們人多,他們可以寫得長,但你五萬字、十萬字,能給讀者多少東西呢?空洞,腐朽,沒有內涵,常常讀了幾萬字的小說,不如幾千字的散文提供的東西多。我的閱讀量很大,很雜,職業(yè)讓我讀了很多小說,結果,對小說的前途非常憂慮。你瞧不起人家散文,其實誰又瞧得起你。
我近年也寫一些散文隨筆,通過田野調查紀實,和馮女士的路子接近。在《隨筆》發(fā)的幾篇,得到馮女士激賞,有些意外。她說,什么時候我們合作一下,你要是下鄉(xiāng)考察,我?guī)б徊繑z像機追蹤。你采訪,我拍。你寫別人,我拍你寫別人。不影響你,怎樣?知道這些年紀錄片之風大盛,馮女士又寫又拍,令人敬佩。我的制造,多以材料取勝,談不上藝術記錄。馮女士的散文,給我警策,我應當做得更精致,更像藝術品。
認真考究,馮女士的紀錄片,不也是拷貝領域的散文隨筆嗎?
這次進京,約了章詒和先生,終究還是沒有談成,只好悵悵離開。她的《往事并不如煙》,好多篇章,多次反復看過,警言佳句,時有過目成誦者。她的經歷,她的修養(yǎng),肯定成為此行訪談的一段華彩。遺憾,只好長恨付諸闕如了。
先生最近出版了小說《劉氏女》,排行榜上名次也不錯。但畢竟不比當年《往事并不如煙》的閱讀風暴。先生還是鐘情于紀實文體,但由于種種制約,不得已而寫小說。這只能說明小說的乏力,我還是期待先生的散文。
北京之行,逼著我反省自己的散文。
我以前的散文隨筆,多屬于“作協(xié)體”,記人記事,議論抒情什么的。上世紀80年代初撥亂反正,文學的“寫真實”口號再度響起,在新啟蒙的大潮里,也寫過一些反思歷史的文字,有了零星的思考。認真注意散文的記錄歷史功能,應該到了本世紀之初。
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移民作家奈保爾。奈保爾賴以獲獎,《印度三部曲》是閃光點。奈保爾宣布:長篇小說是19世紀的產物,21世紀是寫實的世紀。他要把非虛構文體打磨成為一種利器,為人類書寫記憶的權利而戰(zhàn)。紀實,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文學現(xiàn)象。2001年,也是“諾獎”設獎百年紀念,瑞典文學院以“見證的文學”為題召開了一個研討會,各路巨匠提出,希望文學起到為歷史見證的作用,作家應該記錄歷史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對抗以意識形態(tài)來敘述的歷史和政治謊言。文學的天空響起強音,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奮,暗暗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此前此后,思想界正在熱絡“口述史”。搶救歷史宜早不宜遲。一些蘊藏歷史記憶的長者,年事已高,多年以來,他們的記憶不合主流史學的胃口,沒有什么人理睬他們。他們自己書寫記憶已經非常困難,只有任其自生自滅。思想界一些青年學者,或者組織,或者親自撰寫。一批口述史得以問世。這些邊緣化的記述一旦出土,立刻看到了不同于主流記述的別一種姿態(tài),別一種色彩??谑鍪凡粌H是講述形式,可貴在對正史形成了挑戰(zhàn)。思想界的動作,對我無疑是強大的推動。
再寫散文,我逐漸把反思批判作為文章骨架?!犊絾枲奚放u“文革”時代的無謂奉獻甚至獻出生命,登上了當年的中國散文排行榜。隨后的《毀譽參半說浩然》《最后的鄉(xiāng)紳》《終身藝人》《寂寞雷鋒》《誰還知道李希文》,都有一定影響。到了《書里書外:遇羅錦童話在小城》《不須放屁難倒全國人民》,反省歷史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了。
2008年,《特級教師南巖之死》榮獲冰心獎。發(fā)表獲獎感言時,我直言散文的功能在于記錄。散文家石英很寬容,大會總結時吸收了我的說法。我知道一班“作協(xié)體”很不以為然,只要能說出來,還是有一種吐出自己標高自己的快意。
有人說我的寫作接近政治書寫。對不對?我管不了那么多。知名學者徐賁先生在敘述自己的寫作道路時,解析他自己是由文學到文化,再到政治文化,我看這未必不是一條正路。
我已經這么寫了,我決定這樣寫下去。
好在這幾年,對歷史的文學書寫,已成為世界性的現(xiàn)象。從臺灣傳過來的《巨流河》《大江大?!纷屛覀兌恳恍隆J澜缟线€有另外一批人,用別一種眼光打量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輝煌,不過是他們的災難。而這些人,恰恰還是我們身邊的同胞。
廣州最近推出了“在場主義散文”,強調寫實精神、當下關懷、人文批判立場。值得注意的是,評委們屢屢提醒獲獎作品的詩化傾向,警惕由來已久的“偽抒情”。散文朝哪個方向走?不啻一聲警策。
文學,寫出真實的歷史,不僅是能力,簡直就是道德責任,簡直就是見義勇為。
詩人說奧斯維辛以后沒有了詩,接著說下去,20世紀的極權會消滅小說,苦難使得虛構毫無意義。虛構就是罪惡的幫兇,因為這個世界,真實的罪惡如此駭人,根本不需要虛構,虛構遠不及它恐怖。21世紀最流行最給力的作品不是小說,是散文。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體,如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現(xiàn)在,一種以文學方式記錄生活、刻寫歷史的文體會引領潮流,21世紀,散文將會成為主流文體。
《人民文學》在2010年新開了一個“非虛構”欄目,這個國內文學刊物老大,表現(xiàn)出向紀實向散文示好的走向。2011年第6期,一個文體欄題赫然標明“非虛構小說”,這個轉基因文體,讓人思考。
寫小說的人多。人多抵什么?
沒有一個永遠的主流文體。小說,請低下你高貴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