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山龍
“教育詞”忌泛泛而談
文/宋山龍
本刊在《咬文嚼字》雜志主編郝銘鑒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政法學院宋山龍先生的鼎力相助下,開設了“法言咀嚼”欄目。其初衷就是通過對法律文書、涉法報道等法律文字作品的咀嚼,以規(guī)范法律語言,普及法律常識和探究法理內(nèi)涵,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本刊開辦此欄目是法律文化宣傳工作的一種嘗試。在此實踐中,懇望得到司法戰(zhàn)線同仁和廣大讀者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歡迎大家為本欄目提供各類法律文書以供咀嚼。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者,法院依據(jù)《刑法》規(guī)定應給予從輕處罰。在法庭上,公訴人為了教育被告以及旁聽庭審的現(xiàn)場群眾,將宣讀一份“教育詞”。張偉搶劫案的教育詞,雖然苦口婆心、情真意切,但在選字用詞、組詞成句、邏輯法理等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和頗有普遍性的一些問題。該教育詞好像什么問題都說到了,但其實卻沒有突出要害,流于泛泛而談。
1.錯字、漏字、衍字
[4]、[5]、[6]、[15]、[16]、[17]等處的錯字、漏字、衍字,大多因打字和校對時責任心不強,疏忽大意造成的。
2.冗長啰嗦
[10]處“你父母(他們)有多少天沒有睡好覺,有多少(的)后悔和內(nèi)疚。他們甚至認為你(們)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完全是因為他們給你的關(guān)懷、教育太少。而現(xiàn)在,他們更(是)愿意付出一切讓你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中?!?/p>
3.用詞不當
[1]處“尊嚴的法庭” 應改為“莊嚴的法庭”。在這個偏正詞組中,定語對中心詞的修飾不當。[2]處“中肯的話”應改為“推心置腹的話”,或“發(fā)自肺腑的話”。這是個語用問題?!爸锌稀笔莻€褒義詞,意為抓住要點,正中要害,用來評價自己的話語,顯得不夠謙虛。
1.主語和標點不匹配
(1)[3]處首段四句話,有三個主語,分別是“被告張偉”、“法庭”和“公訴人”。除復句外,單句一般在更換主語之前的標點應為句號。但是,此段文字卻一逗到底。
(2)[16]處此段有三處因主語轉(zhuǎn)換,需將逗號改為句號:“……就怕站不起來?!薄啊瓘臎]有拋棄過你?!薄啊瓘妮p處罰的機會。”
2.動賓不搭配
[13]處“談三點希望”,作為動賓關(guān)系的“談……希望”,比較牽強。一般用動詞“提出”與賓語“希望”相搭配比較好。另外,上文介賓結(jié)構(gòu)“和你”,改為“向你”似覺更好。
3.目的與原因不分
[9]處“為了你的失足”,“為了”表示行為的目的,從上下文看,用在此處顯然不妥,當用表示理由或緣故的連詞“因為”。
1.前后矛盾
[7]處被告明明知道“搶別人東西是犯法”的,后文[11]處卻說被告犯罪的原因是“法制觀念單(淡)薄”,[7]處和[11]處之間的表述是前后矛盾的。
2.不合事理
(1)[8]處公訴人認為本案的被告和被害人都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家庭狀況,工作到半夜”,所以,本案被告和被害人二者是“一樣”的。這樣表述顯然不合事理,也不合邏輯。被告是半夜行兇搶劫犯罪,被害人是熬夜打工勤勞致富,本質(zhì)上沒有絲毫相同之處。
(2)[12]處“將痛苦轉(zhuǎn)嫁給被害人”的說法也完全不合事理。事實上,被告的犯罪行為不是“轉(zhuǎn)嫁”痛苦,而是造成了被害人的痛苦。被告在實施搶劫犯罪時,根本無“痛苦”可言,更談不上什么“轉(zhuǎn)嫁”。
四、違背邏輯,有悖法理
1.原因不能得出必然結(jié)果
[11]處公訴人將導致被告犯罪的原因歸結(jié)為:①缺乏文化知識;②法制觀念單(淡)薄;③缺乏責任感。且不說犯罪原因有主觀客觀之分,除了個人原因之外,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等。單就公訴人所列舉的三條原因而言,能必然導致被告犯罪嗎?反過來說,有文化的高學歷者,司法機關(guān)的工作人員,有責任感的人就一定不會犯罪嗎?從邏輯上講,即便公訴人提出的三個條件都成立,也不一定得出必然犯罪的結(jié)論。反之,這三個條件不成立,也不一定不犯罪。如此看來,這三條所謂導致犯罪的原因,與被告人實際犯罪的結(jié)果之間,既缺乏必要的邏輯聯(lián)系,也不符合犯罪學的理論和實踐。
2.所開藥方未必能治病
[13]處和[14]處公訴人出于善良的愿望,對被告提出了三點希望:①多學法律知識以增強法制觀念;②多學技能,努力工作;③交一些良師益友。我們認為公訴人的藥方更適用于未犯罪之人,是對他們的鼓勵之詞。對被告這樣的未成年犯罪人,首先要教育他們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充分認識導致犯罪的個人原因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罪服判、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次是教育他對法律法規(guī)要有敬畏之心。再次是在做到以上兩條的基礎(chǔ)上,努力實現(xiàn)公訴人提出的三點希望,做一個交友慎重、懂法守法、有知識有技能、自食其力努力工作的新人。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