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王希章,高曉峰,鄭偉建,張源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內(nèi)科急危重癥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青年人發(fā)生AMI的發(fā)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有學者報道4 5歲以下AMI占所有AMI的9.7%~11.7%[1,2]。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 CCU 病房2005年1月—2011年7月做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AMI患者174例。AMI符合世界心臟聯(lián)盟(WHF)于2007年10月頒布的全球心肌梗死的統(tǒng)一定義:當臨床上具有與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壞死證據(jù)時,被稱為心肌梗死?;静∫蚴枪跔顒用}粥樣硬化,偶爾為冠狀動脈栓塞、炎癥、先天畸形、痙攣和冠狀動脈口阻塞[3]。174例AMI患者分為青年組及老年組,分析比較兩組的患病危險因素、臨床特點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青年人AMI高?;颊邩O早干預,提出預防、教育對策,從而減少AMI的發(fā)生。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CCU病房2005年1月—2011年7月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的AMI患者174例,年齡18歲~79歲。根據(jù)WHO的年齡分期,≤44歲為青年,45歲~59歲為中年,60歲~74歲為較老年,75歲~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者。年齡≤44歲為青年組,共46例,男性44例,女性2例。對照組為年齡≥60歲的老年人,共128例,男性80例,女性48例。均符合WHO關于AMI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冠狀動脈造影情況。AMI患者危險因素:年齡、性別、吸煙史(每天至少1支,連續(xù)1年以上,長期吸煙但戒煙短于半年者為吸煙史陽性)、飲酒(每天超過25g,10年以上)、高血壓病、糖尿?。ɑ蛘呷朐汉鬁y血糖或OGTT檢測證實為糖尿病者)、血脂異常[以冠心病血脂理想水平為標準劃分:總膽固醇(TC)>5.2mmol/L、三酰甘油(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mmol/L]、家族史及冠心病既往史。觀察有無發(fā)病誘因、胸痛特點,是否有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冠狀動脈造影采用Judkins法經(jīng)橈動脈穿刺做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多角度、多體位投照。由兩位經(jīng)驗豐富的心臟內(nèi)科醫(yī)師判定評價造影結果,冠脈狹窄以主要血管≥50%為有意義病變,病變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脈中的一支為單支病變,兩支以上者為多支病變。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1 青年組、老年組AMI患者發(fā)病危險因素比較 青年組中男性為主要危險因素,其次為吸煙、糖尿病、飲酒、高血壓病、冠心病既往史、高血壓病病史、血脂異常、糖尿病。兩組在性別、吸煙、飲酒、高血壓病病史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血脂異常、糖尿病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AMI患者危險因素比較例(%)
2.2 兩組AMI患者臨床表現(xiàn) 兩組在典型胸痛癥狀、有誘因、心功能不全方面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青年組有誘因及典型胸痛癥狀者較老年組多,老年組的心功能不全較青年組多。AMI類型均以ST段抬高心肌梗死為主。兩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方面的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AMI患者臨床表現(xiàn)比較例(%)
2.3 兩組AMI患者冠脈造影特點 青年組以冠脈造影正常、 單支病變者多見,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支病變(2支或2支以上病變)、彌漫性病變和側支循環(huán)形成多見,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青年組共累及56支冠狀動脈,老年組共累及253支冠狀動脈(P<0.05),主要累及前降支,其次右冠、回旋支、左主干,兩組血管病變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AMI患者冠脈造影比較例(%)
青年AMI患者以男性為主,吸煙史、飲酒史、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較老年組高。AMI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高,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男、女發(fā)病率性別差異(男性多于女性)逐漸縮小。青年女性AMI發(fā)病率低,可能與女性在絕經(jīng)期前雌激素對心血管強大的保護作用有關。男性吸煙者比例高,吸煙可使血清HDL-C下降,使纖維蛋白原增高,降低血液攜氧能力,使合并其他危險因素者易于猝死,也增加發(fā)生心絞痛的危險,年齡愈小,相對危險因素越高[4]。大量飲酒與青年人AMI關系更為密切,適量飲酒(酒精攝入量男性<30g/d,女性<15g/d)確實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但過量飲酒對健康是有害的,酗酒可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斑塊脫落或血栓形成而導致青年人AMI。同時在社會、工作壓力的影響下,青年人具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暴飲、暴食等均能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促發(fā)血管、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釋放,導致血管痙攣,血管內(nèi)皮受損,也可引起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另外冠心病疾病陽性家族史是青年人AMI的另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發(fā)生AMI的時間要比家族史陰性者早10年以上[5]。青年高血壓病、冠心病既往史發(fā)生率要低于老年組,AMI大多發(fā)生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人群中,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均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6]。
青老年組中均以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見,兩組在AMI分型構成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青年組胸痛較典型,多為突發(fā)起病,有誘因,既往少有冠心病、心絞痛病史。既往心絞痛能促進冠脈側支循環(huán),建立發(fā)病前心絞痛可導致缺血預適應的產(chǎn)生[7]。由于青年人大多數(shù)為首次發(fā)病,之前缺少反復缺血預適應過程,因而未能及時建立良好的側支循環(huán),故使得出現(xiàn)AMI時胸痛較劇烈。青年人AMI不易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可能與單支病變,心肌壞死范圍小有關。而老年人在發(fā)生AMI時癥狀可不典型,主訴胸悶、心悸或其他部位疼痛,如胸背部疼痛、左肩部疼痛、牙痛等,而氣短、氣促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癥狀,老年人AMI多影響心功能,與病變?yōu)槎嘀?、彌漫性病變,AMI后心肌壞死范圍大有關。在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方面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還顯示,青年人AMI以單支病變?yōu)橹?,且多為局限性非鈣化病變,彌漫性病變少,側支循環(huán)少,這可能與青年人冠心病病程短,AMI較少有冠心病病史,較少合并高血壓有關。同時顯示青年人組冠脈造影結果正常所占比例高(P<0.05),與文獻報道相同[8]。青年患者發(fā)病前多數(shù)無心絞痛病史,梗死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并不嚴重,突然的冠狀動脈痙攣引起斑塊破裂繼發(fā)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驟然閉塞,而側支循環(huán)尚未充分建立,從而導致青年AMI發(fā)生。本研究中青年組中受累血管56支,老年組受累血管253支,兩組中病變多累及前降支,其次為右冠、回旋支,較少累及左主干,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當代青年人由于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生活方式改變,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家庭壓力大,過早地暴露于心血管的危險因素之中,導致青年人過早地患心血管疾病甚至AMI。雖然青年人發(fā)病率低于老年人,但其患病后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生活質量下降,給家庭、社會帶來嚴重負擔。為預防和減少發(fā)生,應加強宣教,改變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限酒、控制血脂、監(jiān)測血壓、血糖,對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做好預防監(jiān)測工作,其中對男性青年限酒或戒酒教育尤為重要,WHO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指出,每天飲酒超過3個單位(每單位約等于10%乙醇100mL或40%乙醇25mL)者應減少乙醇攝入量。不推薦采用適量飲酒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青年人發(fā)生AMI后冠脈病變多為單支病變,應盡早就診,盡早診斷,盡早急診PCI治療,開通罪犯血管,縮小梗死范圍,改善心功能及預后。
[1] Chua SK,Hung HF,Shyu KG,etal.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patients:15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single center[J].Clin Cardiol,2010,33(3):140-148.
[2] Chen YL,Bhasin A,Youssef AA,etal.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s in you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J].Int Heart J,2009,50(1):1-11.
[3]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85.
[4]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5規(guī)范化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
[5] Harpaz D,Behar S,Rozenman Y,etal.Family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rognosis afte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national survey[J].Cardiology,2004,102(3):140-146.
[6] 王薇,趙冬,劉靜,等.中國35~64歲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與發(fā)病危險預測模型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2):902-908.
[7] 杜志民,羅初凡,梅衛(wèi)義,等.既往和發(fā)病前心絞痛對AMI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2):86-89.
[8] 張衛(wèi)萍,袁祖貽,劉艷,等.青年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的對比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8(5):71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