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寧,張美琴,賈春艷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為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眩暈,惡心,耳鳴及耳聾,常于頸部過伸及旋轉時發(fā)作。臨床彩色超聲檢查中常發(fā)現患有先天性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病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1年11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經臨床診斷為頸椎病、椎動脈供血不足患者1 300例,男897例,女403例,年齡32歲~83歲(62.77歲±12.89歲)。
1.2 方法 采用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選擇L9-3線陣探頭及C5-1凸陣探頭。應用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分別觀測椎動脈血管走行、管腔內徑。將取樣容積放置較平直的C4~C5段椎動脈管腔內,角度<60°,測量血流參數,包括收縮期峰值流速(Vs)、血流阻力指數(RI),入橫突孔位置異常時,在入橫突孔之前測量上述指標。24例彩超診斷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病例同時檢查CTA作為對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1 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血管 入橫突孔位置變異99例(115支),占7.6%(99/1 300)。其中直接入 C5,共83例,占72.2%(83/115);直接入C4為29例,占25.2%(29/115);直接穿入C3為3例,占2.6%(3/115)。雙側同時入C5橫突孔10例,雙側同時入C4橫突孔2例,左側入C5右側入C4的2例,左側入C5右側入C3的1例,左側入C4右側入C5的1例。入橫突孔位置變異左側46例,占40%(46/115),右側69例,占60%(69/115),包括16例雙側入橫突孔位置異常。1例為右側椎動脈入C5橫突孔伴起源于無名動脈。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伴椎動脈先天發(fā)育不良20支,左側及右側各10支。入橫突孔位置異常椎動脈內徑較正常走行的椎動脈內徑偏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內徑及血流動力學指標(x±s)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 (見表1) 雙側變異組與正常組Vs和RI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彩超診斷 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與CTA對照顯示符合率為100%,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病例,CTA均表現為入橫突孔位置異常,并且未穿入的橫突孔狹窄或閉塞,多數走行異常側的椎動脈橫突孔孔徑較正常偏小。
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最大分支,全程分為四段[1]。V1段起自鎖骨下動脈(SCA)起始部至C6椎體橫突孔,V2段是從C6~C2頸椎出口,V3段是從第二頸椎至椎管,V4段是顱內段,延續(xù)為基底動脈。通常彩超能夠較好地顯示V1,V2段。椎動脈未經頸椎C6橫突孔,而由其他橫突孔上行的稱為椎動脈走行異常或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超聲表現為椎動脈頸段行徑過長,遠離伴行的椎靜脈,并在某一椎體前方形成一定角度入下一椎體橫突孔。椎動脈走行異常是一種正常變異,形式多樣,約占健康人群的3.7%[2]。張為龍等[3]尸體解剖發(fā)現,發(fā)生率為9.5%。本資料顯示椎動脈走行變異發(fā)生率7.6%,以50歲~65歲多發(fā)。隨著年齡增加,椎動脈管壁的彈性逐漸變差,加上頸段一側或兩側走行異常得不到椎體橫突孔的保護,椎動脈管內的pacini氏小體隨之逐漸退化,轉頸時走行異常的椎動脈易受到壓迫,椎動脈不能通過血壓改變反射性調節(jié)使血供保持正常[4],隨著頸椎退行性變逐漸明顯,頸段走行異常的椎動脈穿入頸椎橫突孔的角度和管徑也隨之改變,轉頸時會引起椎動脈受到壓迫而供血不足出現癥狀。在先天性入椎動脈位置變異中,有72.6%入 C5,28.9%入 C4%,2.6%入 C3。與張修塨等[5]CTA研究入橫突異??捉M中62.2%入C5,29.7%入C4相近。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fā)生扭曲,影響血流動力學變化,發(fā)生椎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癥狀。
本資料還顯示,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同時伴發(fā)育不良占20%(20/99)。表現為椎動脈全程纖細,內徑平均1.8mm,有一側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伴同側椎動脈發(fā)育不良的,也有一側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變異伴對側椎動脈發(fā)育不良的。正常人群左側椎動脈內徑比右側稍有增寬傾向[6]。Demarin等[7]報道過椎動脈先天性發(fā)育不良,其全程均勻纖細,平均內徑1.5 mm或為正常的1/3~1/4。本資料顯示,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同時伴發(fā)育不良發(fā)生率偏高。本研究入橫突孔位置異常組和正常組椎動脈內徑差異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變異組椎動脈內徑較正常組窄,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多數伴內徑偏細。
本研究表明,入橫突孔位置異常組在入橫突孔之前椎動脈血流速度明顯增快,并且血流阻力指數偏高。這可能是由于椎動脈在入橫突孔之前,先行走于椎體前方,然后呈一定角度入下一椎動脈橫突孔,血管發(fā)生彎曲,導致血流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本研究24例CTA對照符合率100%。Sanelli等[8]經CTA檢查證實,椎動脈位置偏移和管徑大小之變異與橫突孔徑大小有關。徐德水等[9]經 MRA檢查也證實,橫突孔狹窄側椎動脈管徑較正常為細,認為是椎動脈先天性變異的結果,提示椎動脈變異與橫突孔原發(fā)性狹窄往往同時存在,這可能由于胚胎時期橫突孔發(fā)育不良而導致椎動脈不能穿入而繞行。
彩色多普勒超聲不僅可以直接觀察椎動脈的走行及二維結構,而且還能夠了解血管血流情況。超聲檢查屬于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可靠性強、可重復、實時顯像且費用低、無特殊禁忌證、無需特殊準備,因此臨床上常作為椎動脈檢查的首選項目及常規(guī)檢查項目。
[1] Roberts LH,Demetriades D.Vertebral artery injuries[J].Surg Clin North Am,2001,81:1345-1356.
[2] 余廣德,李倉霞.椎-基動脈供血不足診斷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7,164(9):10.
[3] 張為龍,鐘世鎮(zhèn).臨床解剖學叢書——頭頸部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285.
[4] 倪文才.頸椎綜合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168.
[5] 張修塨,王亭,高甲科,等.計算機輔助三維CT重建椎動脈橫突段的走行及解剖變異[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9):1619-1622.
[6] Zwiebel WJ.Ultrasound vertebral examination In:introduction to vascular ultrasonography(4th ed)[M].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2000:167-176.
[7] Demarin V,Skari JT,Lovrencic HA,et al.Ventebral artery hypoplasis:Sex-specific frequencies in 36parent-offspring fairs[J].Coll Antropol 2001,25(2):501-509.
[8] Sanelli PC,Tong S,Gonzalez RG,et al.Normal vari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on CT angi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acquired pathology[J].Comput Assisit Tomogr,2002,26(3):462-470.
[9] 徐德水,欒紅梅,李聯(lián)忠,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初探[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9,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