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聽一個朋友講起,采訪某女星為了加強現(xiàn)場感,記述了一段她在拍片現(xiàn)場吃了幾口回鍋肉就匆匆放下的細節(jié)。時尚雜志慣例得讓明星團隊看稿(這慣例真的很慫,導致的風氣也很壞),宣傳把稿子改了,“回鍋肉”改為“香菇菜心”,“可樂”改為“檸檬水”。大概她們覺得這樣顯得女明星出淤泥而不染,飄香清潔,想必她們不是新聞系出身,也不管稿子要不要真實性,反正明星采訪尤其是女明星,在她們自己看來,也和“真實”這個詞八竿子打不著。
有時我真為這些團隊的智商著急,或許局外人不理解品牌對她們的壓力,要保持潔凈如白蓮花的形象有多么困難,可是我就不相信哪家護膚品、哪家奢侈品不許人吃回鍋肉了?吃回鍋肉喝可樂還能保持苗條身材不正好接纖體代言么?說不定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趁機找上門呢?真是榆木腦袋。
這種白蓮花形象是最難維護的,要求這個明星絕不能行差踏錯,不能出一點負面,可當下的情形又不可能一手遮天,一旦出了問題她只會從青云墜落塵土,而且臟污得越發(fā)厲害。舉個例子吧,阿嬌和張柏芝一起經歷了艷照門,張柏芝的照片只會比阿嬌更出格,她當時是人妻,阿嬌與陳冠希是戀愛關系,為什么張柏芝遠遠沒有阿嬌損失大呢?無論是形象還是收入。
因為張柏芝之前就是“壞女孩”形象,公眾對她沒有高期待,而阿嬌是“處女”形象,管她真的假的,公眾以為就是真,這下狠狠抽了大伙一耳光,有種被侮辱被欺騙的感覺,轉而對她仇恨。雖然這幾年張柏芝爛片不斷,那是她和團隊的眼光差,實際上艷照門她幾乎是唯一受益者,復出后價碼漲了,排場大了,不能說和她之前的“真性情”無關。
“回鍋肉”把自己洗得白生生如一截嫩藕,美其名曰經紀人對她的保護,這層薄薄的保護膜比處女膜還不經戳,等戳破那一天她付出的代價更慘重。不是說她一定會有什么把柄,只是當下這復雜的社會,一個成年女人,成年女演員,沒有點情史,沒有點復雜的多面性格,她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也到不了這個位置。經歷對她來說是財富,但如果硬要把它們變成利劍刺傷自己也很容易。范冰冰在這點上就做得很好,把負面轉化成了她有血有肉的形象塑造,“我經得起多大詆毀,就擔得起多大贊美!”如果沒有這些負面,就沒有這句話,也就沒有諾基亞的代言,只是不是每個公關團隊都有這樣的智力。
很多年前我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一個本來就很沒什么可寫的偶像男星,為了豐富他,我寫了他是易胖體質,為了戲多次減肥。勵志橋段愣被經紀人當成有損他形象,強迫我按照他們的要求逐字逐句地改,而他們的改動連最基本的文從字順都做不到,宣傳還放話說:“時尚雜志即使下了印廠,也得聽我們的改。”我們大吵一架,從此我發(fā)誓不再寫此經紀人旗下的任何藝人。有個編劇說到某知名演員要改她的劇本時說了句刻薄話:“他識字么?”不想讓明星改稿的編輯可以照搬此臺詞,但估計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敢。
時尚雜志的編輯罵歸罵,卻沒有不采的自由。他們的封面有相當一部分是品牌掏錢買下的,必須用那個代言人,在資本面前,主編也要低頭,不得不含怒忍怨地哄著明星和他們的手下。如果不是時尚雜志養(yǎng)成了讓他們隨意看稿改稿的惡性循環(huán),也不會有那么一篇篇活人變蠟像的虛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