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因
記得1981年《讀者文摘》的創(chuàng)刊號,是我在蘭州讀大學時買到的。先是在女生宿舍里傳看,隨后傳到男生宿舍,后來不少女生、男生都爭相購買、傳看。
1982年,我從學校畢業(yè)后被分到河北工作,除了帶著簡單的生活、學習用品外,我還將幾本一直保存的《讀者文摘》從蘭州帶到了石家莊。
剛到河北工作時,每每同事問及地處大西北的蘭州怎么樣或有什么特產(chǎn)時,我都會自豪地告訴他們:蘭州有一本很好看的雜志——《讀者文摘》,蘭州有一種很有名的美食——牛肉面……每次我的回答里總有一種這本雜志帶給我的自豪。
接下來的許多年里,我每年都要根據(jù)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訂一些雜志:英語類的、教育類的、文學類的、生活類的等等,而每年一定會訂閱的就是《讀者》。無論是原來的《讀者文摘》還是后來的《讀者》,從開始的一月一期到后來的一月兩期,我細細品讀其中每一篇或哲理精深、犀利透徹,或雋永雅致、余味無窮的文章,耐心品味每一個或婉約凄美、牽動心魄,或恬淡舒緩、溫馨感人的故事,從中汲取、領悟,感觸頗多。
第一次當班主任時,我借用《讀者》的一篇文章中介紹的一位美國教師采用的相互評價法,舉辦了一次同學間相互評價、找優(yōu)點的班會,把同學之間贊揚的話當眾念給大家,并把寫有贊揚語的小紙條留給每個同學。這種非常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做法,不僅使班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使學生們更加自信,讓他們受益匪淺。3個月前我們班舉行了一次畢業(yè)20年聚會,有一位同學認真地告訴我,他仍保留著當初同學們寫給他的淳樸的發(fā)自肺腑的贊揚,也正是這些贊揚激勵他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我曾任課的某一班級,任課前就聽說那個班不少學生考試愛作弊,監(jiān)考時總是“按下葫蘆起來瓢”。在第一次階段測驗前,我在班上含淚念了《讀者》中刊登的一篇文章——一位來中國任教的美國女老師寫的《我跪下求求你:不要作弊》。結果那次測驗的秩序良好,而且一些學生從此改掉了考試伺機作弊的壞毛病,整個班級的學風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兒子上初一時,在年級知識競賽中,他憑借多年閱讀《讀者》獲取的知識積累,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去國外留學讀研期間,我還給他寄過兩次《讀者》呢!
我曾給《讀者》投過譯稿《神奇的數(shù)字之謎》,雖沒被刊登,但收到了《讀者》編輯部誠摯的回復,也算是得到了一種安慰。
我們一家三口曾經(jīng)為爭看一本《讀者》而“石頭、剪子、布”,也曾經(jīng)拒絕接受先看者對于好文章的介紹而執(zhí)意堅持親自閱讀;有一家人共同讀完一篇好文章后的拍案叫絕與熱議,也有兒子幫我解讀某一幅漫畫后的捧腹大笑;曾經(jīng)為移居海外的朋友親情訂閱過《讀者》,也曾經(jīng)接到過朋友為我親情訂閱的《讀者》;曾經(jīng)給許多同事、學生借閱過《讀者》,也曾經(jīng)為追要回一本《讀者》和一位同事小吵一架……
兒子已在《讀者》的熏陶下長大成人,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我想送給他這樣一份結婚禮物:他出生那一年那一月的《讀者文摘》和他結婚這一年這一月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