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芳
(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務(wù)處,福建漳州 363000)
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的相關(guān)性分析
劉繼芳
(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務(wù)處,福建漳州 363000)
以某普通本科院校為例,采用自編《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學生評定量表》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定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對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及其教學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研究表明:(1)大學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不存在顯著性差異;(2)大學文理科教師在課堂上的溝通方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3)大學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呈高度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4)大學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對其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預(yù)測作用.
大學教師;溝通方式;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教學效果;實證研究
自近代我國引進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就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基本空間,也是學校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但是現(xiàn)實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授同樣的學科、面對同樣的學生,有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學生注意力分散,做與課堂無關(guān)的事.導致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師在課堂上所采用的與學生溝通方式的差異[1-2].為揭示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guān)性,并為教學評估、教師教育培訓提供啟示和借鑒,本文以某普通本科院校為例,采用自編《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學生評定量表》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定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對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1.1 被試的選取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從某普通本科院校抽取62名教師;再以這62名教師任課的班級學生名單為抽樣框,抽取620名學生.在抽樣過程中,分別考慮了教師的性別、教齡、學歷、職稱、專業(yè)等因素,學生的專業(yè)、年級、性別等因素,盡量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
1.2 研究工具的設(shè)計
運用自編調(diào)查表《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學生評定量表》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定量表》作為測量工具,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1.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
《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學生評定量表》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定量表》是依據(jù)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分類理論及溝通渠道理論[3],在借鑒相關(guān)學者研究的基礎(chǔ)[4]上,結(jié)合大學課堂教學特點設(shè)計而成.前者分為語言與非語言溝通2個維度,包括30個評價項目,其中語言溝通10個,非語言溝通20個;后者包括16個評價項目,分為學生對教師的歡迎程度、教學滿意度、學習主動性、出勤4個維度,每個維度由4個評價項目構(gòu)成.
對學生施測時,針對每位任課教師發(fā)放問卷10份,要求學生從每一項被選答案的分數(shù)中選擇其一.答案分別計為1 – 5分,分數(shù)具有累加性,將每個學生的評分加和后平均就得到被測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和教學效果的評分.得分越高,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越受學生歡迎,其課堂教學效果越好.
1.3 研究工具的信度、效度分析
根據(jù)對同一名教師課堂溝通方式的二次問卷測驗(間隔2周)的分析,獲得《教師課堂溝通方式學生評定量表》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定量表》的穩(wěn)定性系數(shù)分別為0.97和0.98,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同時,請相關(guān)權(quán)威專家(北師大韋小滿教授)對該兩個量表的內(nèi)容效度進行了評定,認為依據(jù)測驗?zāi)康?,兩個量表具有較準確的考察和測量范圍,測驗維度和具體項目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效度.
2.1 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的平均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對62名被試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方式做平均數(shù)統(tǒng)計分析,見表1.可以看出,這些教師語言溝通的平均數(shù)為3.931,非語言溝通的平均數(shù)為3.928,表明教師在語言和非語言這兩種課堂溝通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1 被試教師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方式的平均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2.2 大學文理科教師課堂溝通方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文理科教師課堂溝通方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從表2可見,文理科教師課堂語言溝通方式的顯著性檢驗概率Sig=0.327>0.05,F(xiàn)值接近1,表明文理科教師在課堂語言溝通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文理科教師課堂非語言溝通的顯著性檢驗概率Sig=0.174>0.05,F(xiàn)=1.895,表明文理科教師在課堂非語言溝通方式上亦無顯著性差異.
表2 文理科教師課堂溝通方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2.3 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guān)分析
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3.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的相關(guān)系數(shù)r=0.927,雙側(cè)檢驗概率Sig(2-tailed)=0.000<0.05,表明大學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呈高度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同時,教師課堂的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與其教學效果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r=0.896和0.919,雙側(cè)檢驗概率均為Sig(2-tailed)=0.000<0.05,表明教師課堂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呈高度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表3 大學教師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的相關(guān)分析
2.4 回歸分析
經(jīng)過計算機統(tǒng)計處理,對教學效果(Y)與語言溝通(A1)和非語言溝通(A2)進行了回歸分析,結(jié)果見表4(相關(guān)系數(shù)表)、表5(方差分析表)和表6(回歸方程系數(shù)表).
表4 相關(guān)系數(shù)表
表4顯示,溝通方式與教學效果的復(fù)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28,表明大學教師課堂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存在高度的線性相關(guān)關(guān)系.
表5 方差分析表
表5顯示,檢驗概率Sig=0.000<0.01,表明相關(guān)系數(shù)和回歸方程高度顯著,教師課堂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對其教學效果具有很好的預(yù)測作用.
表6 回歸方程系數(shù)表
由表6可見,語言溝通(A1)和非語言溝通(A2)的檢驗概率分別為Sig=0.009<0.05和Sig=0.000<0.05,表明這兩者對于教學效果有顯著性的預(yù)測作用,其回歸方程可表達為:Y=0.390A2+0.378A1+17.342.
(1)大學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和補充,即良好的語言溝通技能能夠促進和加強非語言溝通技巧的發(fā)展,良好的非語言溝通技巧也能調(diào)整、替代和補充語言溝通的效果;反之,較差的語言溝通能力會制約非語言溝通技能的發(fā)展,較差的非語言溝通技能也會制約和阻礙語言溝通的效果.
(2)大學文理科教師在課堂上的溝通方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恰當、所采取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與其所學和所教學科專業(yè)無關(guān).
(3)大學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與其教學效果之間呈高度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無論是語言溝通還是非語言溝通,其課堂溝通越恰當,則教學效果越理想.同時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即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良好溝通方式的支持,恰當?shù)臏贤ǚ绞绞歉咝дn堂教學的保證.
(4)大學教師的課堂溝通方式對其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預(yù)測作用,其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可以表明大學教師的基本教學素養(yǎng)和學術(shù)水平,可作為衡量和評價大學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
[1] [英]埃里克·霍爾. 教育公共關(guān)系學[M]. 吳學先, 譯.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6.
[2] 張東嬌. 教育溝通論[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9.
[3] [美]桑德拉·黑貝爾斯, 理查德·威沃爾二世. 有效溝通[M]. 李業(yè)昆, 譯. 第7版.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5: 105-151.
[4] 佐斌. 師生互動論: 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學研究[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197-199.
Analysis on Relevance betwe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s in Class for College Teachers
LIU Jifang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Zhangzhou, China 363000)
Taking a certain ordinary college as the example and two self-edit forms (“Students’ Evaluation Scale about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Clas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Scale about Teaching Effects in Class for Teachers”) as the measuring tool, this paper make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s in clas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not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 there are not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arts teachers and science teachers as to communication methods; (3) there i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s; (4) communication method functions as a prediction to the teaching effects.
College Teachers, Communication Methods, 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Effects, Empirical Research
G642
A
1674-3563(2012)06-0055-04
10.3875/j.issn.1674-3563.2012.06.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封毅)
2012-09-13
劉繼芳(1968- ),女,黑龍江黑河市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