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武,王冬冬
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公平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和社會理想。群眾體育作為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以增強體質、豐富閑暇生活、調節(jié)社會情感為目的體育運動[4],其資源配置公平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強國與和諧社會的實現。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主要體現在群眾體育資源數量與人口數量的匹配程度。縱觀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大多僅采用人均資源量這一指標來反映匹配的程度[3,9,15]。實際上,只有在處理呈正態(tài)分布特點的對象時,平均數才有意義。通常情況下,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并不具有這樣的特征。再者,公平是一個內涵明確而外延不明確的模糊概念。因此,在評價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狀態(tài)時,不能簡單地以匹配或不匹配來做出判斷,而要采用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對其進行描述[13]。本研究基于這種思路引入基尼系數對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進行狀態(tài)評估與歸因分析,旨在以定量的結果客觀地反映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的公平狀態(tài),以期為政府進一步優(yōu)化公共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提供決策依據。
圖1 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示意圖Figure 1. Diagram of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表1 G值區(qū)間與評價結果對應關系一覽表Table 1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Value Range of G and Evaluation Result
由于洛倫茲曲線并非一條平滑的曲線,因此,實際計算基尼系數時有多個可供選擇的公式。本研究通過分析群眾體育資源洛倫茲曲線特性和參照相關文獻資料[2,7,8],借用如下簡易公式:
式(1)中,G代表基尼系數;xi為湖南各地區(qū)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百分比;yi為湖南各地區(qū)某一體育資源指標數值占相應體育資源指標總量的百分比;n=14(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具體運算步驟如下:
第1步:計算各地區(qū)人均資源量,并按人均資源量的多少從低到高排序;
第2步:計 算xi和yi,其 中xi包 括(xi,x2,x3,…,x14),yi包括(yi,y2,y3,…,y14);
第6步:將上述各項結果代入公式,即得基尼系數G。
關于群眾體育資源的界定及其評價指標的選取,不少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展開了研究。肖林鵬(2006)認為,凡是群眾體育發(fā)展所需的各種要素及投入均可視之為群眾體育資源,并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群眾體育設施、經費投入,以及群眾體育政策、法規(guī)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調研[10]。余濤(2009)將群眾體育資源定義為能直接或間接推動群眾體育發(fā)展進而促進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和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目標的一切資源要素集合,他認為,群眾體育資源包括群眾體育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制度、市場和文化資源等7個要素[12]。安儒亮等(2010)在研究中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統(tǒng)計指標體系時,從描述性指標、監(jiān)測與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模塊設置[1]。張瑩等(2011)在分析我國不同地區(qū)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時,選取群眾體育經費投入總額、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群眾體育設施3個投入指標和體育人口、體質達標率、體育經營收入3個產出指標建立DEA模型[14]。
鑒于以往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群眾體育資源是群眾體育發(fā)展所需要的人力、物質、經費、信息等要素的總稱。在具體評價資源配置狀態(tài)時,各個資源要素又有多個2級指標可供選擇。如人力資源包括對群眾體育發(fā)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體育機構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物質資源包括以物質形態(tài)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體育場(館)及器材、設施等;經費資源包括發(fā)展群眾體育事業(yè)所需的國家財政撥款、社會贊助、社會集資等;信息資源包括各種有關群眾體育的論文、報紙、圖書、電子信息和其他文獻資料等[12]。可見,評價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狀態(tài)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為簡化研究過程,本研究在遵循典型性、易得性原則的基礎上,選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群眾體育場(館)面積和群眾體育公共財政投入分別作為群眾體育人力、物質、經費資源的代表。由于群眾體育信息資源各2級指標均存在數據不全和難以統(tǒng)計的問題,為利于操作,本研究選取傳播群眾體育信息的重要場所——體育文化室的數量作為信息資源的代表,以共同構成計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基尼系數的指標體系。
2011年湖南各地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場(館)面積、公共財政投入、體育文化室等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參數情況如下(表2)。
3.1.1 洛倫茲曲線
根據表2中各地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場(館)面積、公共財政投入、體育文化室等資源配置參數均量,由少到多依次排序并累計百分比,計算過程及結果如下(表3)。
表2 2011年湖南各地區(qū)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參數一覽表Table 2 Actual Allocation Value of Hunan Mass Sports Resources in 2011
表3 2011年湖南各地區(qū)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參數均量排序及累計百分比一覽表Table 3 Actual Allocation Average Value and Cumulative Perc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Resources in 2011
依據表3計算結果,以湖南各地區(qū)人口累計百分比為橫軸OH,各體育資源配置累計百分比為縱軸OM,將所采集的點鋪到坐標軸上并將所有的點連接起來,形成相應的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洛倫茲曲線(圖2)。
圖2顯示,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洛倫茲曲線的弧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公共財政投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文化室和體育場(館)面積。其中,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文化室的曲線弧度相差無幾。
3.1.2 基尼系數
圖2和表4表明,2011年,湖南各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洛倫茲曲線弧度大小與其基尼系數大小是一致的。資源配置處于不公平狀態(tài)的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公共財政投入,尤其是公共財政投入基尼系數到達了0.4960,迫近0.5的很不公平域值;處于相對公平狀態(tài)是體育文化室,基尼系數為0.3956;處于比較公平狀態(tài)的是體育場(館)面積,基尼系數為0.2121。該結果總體上與湖南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以及群眾體育資源數量與人口數量匹配狀況是相吻合的。
長沙、株洲、湘潭三地,地處湖南中部偏東,以全省19.91%的人口,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配置和公共財政投入方面分別占到了全省的52.76%和58.23%。所占比例之高,可能與素有湖南“金三角”之譽的長株潭地區(qū)良好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有關。近年來,隨著兩型社會和經濟一體化的持續(xù)推進,長株潭地區(qū)整體實力大幅提升,2011年,共實現生產總值(GDP)8 307.56億元,占全省的41.16%。強大的經濟財力為群眾體育提供強大的公共財政投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他地區(qū)群眾體育公共財政投入主要依賴各自的體育彩票公益金,財力受限。
圖2 2011年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洛倫茲曲線圖Figure 2. Lorenz Curve of Hunan Mass Sports esources Actual Allocation Value in 2011
表4 2011年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性評價結果一覽表Table 4 Equity Evaluation Result of Hunan Mass Sports Resources Actual Allocation Value in 2011
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配置方面,雖然自1993年《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正式頒布實施以來,在全省各級體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湖南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斷擴大,至今已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萬余人[6]。但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置并不均衡,單長沙一地就占據了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36.85%。另據調查,全省70%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布在各市、州的中心城市,廣大農村地區(qū)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稀缺。
體育文化室的配置,除長沙和株洲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在人均配置上相差不大,但正是因為長沙和株洲兩地占據了全省45.66%的配置量,使得體育文化室資源配置基尼系數逼近0.4的分配差距警戒線。此外,雖然近年來湖南各市(州)嚴格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fā)[2005]27號)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有關精神加強了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力度,但重量不重質,大部分農村體育文化室形同虛設,有的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甚至連一份專業(yè)體育報刊都沒有。可見,該配置的相對公平僅僅是整體狀態(tài)下量的相對公平。
體育場(館)面積資源配置的比較公平主要得益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強力推進。大部分行政村都建有1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館)和2張室外乒乓球臺。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2011年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還不足0.77 m2,比第5次全國體育場(館)普查數據公報“2003年底全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1.03m2”少0.26m2,距《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到2015年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達到1.5m2以上”的要求更是相去甚遠??梢?,體育場(館)面積配置的“比較公平”不過是一種低數量級的比較公平。
上述實證分析表明,評價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可以運用基尼系數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經費資源和信息資源的配置上進行定量判斷。該方法思路清晰,計算簡便,整個評價過程無任何主觀色彩,可信度高。結果表明,湖南群眾體育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配置處于不公平狀態(tài),長株潭地區(qū)人均資源配置量明顯高于其他地區(qū);體育文化室配置處于相對公平狀態(tài),但重量不重質,城鄉(xiāng)差異顯著;體育場(館)面積配置處于低數量級的比較公平狀態(tài)。湖南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任重道遠。
4.2.1 重塑政府職能,全面樹立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意識
強調公平正義的倫理觀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鄙羁痰仃U明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保障公共社會資源在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地區(qū)的公平、公正應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和政策制定的出發(fā)點。為此,重塑政府職能,為最廣大社會群體的基本體育需求提供均衡化的公共服務,使全體公民都能平等享有改革發(fā)展帶來的社會成果,這是當前及今后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由之路。
4.2.2 整合利益訴求,積極完善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制度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5]。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理念下,建立和完善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的社會管理制度、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權利保障制度和行政問責制度。要充分利用國家財政的專項資金、轉移支付、提供優(yōu)惠貸款、城鄉(xiāng)扶助、區(qū)域對口支援等政策手段提高群眾體育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經費資源和信息資源的配置均量和內在質量,推動城鄉(xiāng)、區(qū)域間群眾體育事業(yè)的均衡發(fā)展,確保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體育權益得到全面反映和根本維護。
4.2.3 匯聚社會力量,多方籌集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資金
理論上,群眾體育資源相對于人們無限的健康期望和體育需求來講總是稀缺的。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公共財政還不足以支付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全部成本的經濟轉型期,這種稀缺尤為突出,這也是造成當前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公平缺失的核心原因。因此,動員社會力量籌措所需資金勢在必行。首先,要把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納入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財政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增加公共財政投入;第二,鼓勵民間建立慈善性質的體育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積極吸納民間資本;第三,通過政府參股、資助、購買、出租等方式引入市場機制,吸取商業(yè)資本;第四,引導群眾自籌經費。
4.2.4 及時調整結構,不斷提高群眾體育資源公平配置效率
公共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表明,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與其公平性常互為正相關。因此,要按照群眾體育資源配置基尼系數大小,在相關政策、法規(guī)、制度的指引下,嚴格遵循公平、對等、補差的配置原則,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公共資產使用結構,加強配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提高既有群眾體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就當前湖南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將公共財政及社會資本優(yōu)先投放到湘西、湘北及湘南地區(qū),繼續(xù)加大對這些地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體育場(館)設施、優(yōu)質體育文化室的建設力度,提高人均配置量,縮減區(qū)域與城鄉(xiāng)差距。
[1]安儒亮,張軍,姜健.中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統(tǒng)計指標體系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6):652-656.
[2]包云,楊肇夏,李海鷹,等.基于基尼系數的鐵路運力資源配置均衡性研究[J].物流技術,2009,28(3):66-69.
[3]董新光.論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7,(3):6-11.
[4]國家體委群體司編.群眾體育工作指南[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5]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2006-10-11.
[6]湖南省體育局.湖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成立大會在長沙舉行 [EB/OL].http://www.sports.gov.cn/contents/404/1722520111278550.html.2011-12-07.
[7]胡文靜,張和偉,邵瑞華,等.基于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的學術期刊配置學科均衡性分析[J].情報雜志,2010,29(11):53-56.
[8]李全生,解志恒.基于基尼系數對我國教育公平性的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0):59-61.
[9]任海,王凱珍,肖淑紅,等.我國體育資源配置中存在問題及其原因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3):1-9.
[10]肖林鵬.我國群眾體育資源開發(fā)與配置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1):6-9.
[11]葉兆木,王飛,葉堤.基于基尼系數的化學需氧量排放公平性評估[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1,34(10):200-204.
[12]余濤.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系統(tǒng)構建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2):16-19.
[13]曾志堅,王冬冬.集對論下的農村體育與農村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評價建模[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2):50-53.
[14]張瑩,秦儉,董德龍,等.我國不同地區(qū)群眾體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2):7-11.
[15]趙吉峰.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