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標題是書的靈魂,是讀者第一眼看到的有關書的部分,所以標題的翻譯對于整本書的出版是至關重要的,在日本文學作品漢譯的過程中,標題翻譯出現(xiàn)了諸多現(xiàn)象,從而造成了誤譯,就這些現(xiàn)象作者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日本文學作品 標題 漢譯 誤譯
對于文學作品來說標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所在。日語是日本所特有的,雖然語言由中國傳入,但在語音及語義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語言在當時由中國傳入,隨著時間的變化及本國文化的影響,語言的語義及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對日本文學作品標題的研究來考察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以及在對翻譯文化的受容過程中語義所發(fā)生的變化。筆者認為這具有較深的研究意義。中日兩國的交流從文學開始奠定基礎,書籍的翻譯就成為重中之重,乃至今日中日兩國的文化傳播的作品數(shù)量之多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但隨著歷史社會的進步,從最初聽聞到如今的觀看,許多日本當?shù)氐耐廉a(chǎn)社會文化我們也能從電視上了解到,于是電視的傳媒給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諸多的便利,那么文學作品也好,電視作品也好,因為兩國語言的差異,必須通過翻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本書如何,書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標題的翻譯才是重中之重。只有翻譯出好的標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兩國之間跨文化交際的活動。
一
中日之間的交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經(jīng)濟上的往來、歷史上的借鑒及科學上的共同研究都給中日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而文學上的影響主要還是靠文學作品的互譯來得以詮釋的。一部文學作品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是遵循一個流程:編寫、矯正、投稿、印刷、出版發(fā)行,這是在本國發(fā)行,如果要以另一種語言在其他國家發(fā)行還要經(jīng)過審核,翻譯,版權(quán)檢定,出版。所以翻譯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重中之重。翻譯一本文學作品,不僅要熟悉原文,更要對原文有自己的見解,從而用本國的語言翻譯出相得益彰的作品。作品的標題往往是翻譯的開始,也是翻譯最終的審核。中國作家對標題的要求是,美妙多于理解,浮華多于精簡;日本作家對標題的要求是,根源多于理解,想象多于精簡。所以在日本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的同時,標題的翻譯也隨之變化,變化的現(xiàn)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都需要研究。
語言與歷史和文學作品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和翻譯是不能分離開來的。文學是語言的一部分,并反映著語言。要對語言的翻譯進行研究的話,就必然涉及歷史和文學。因為語言的翻譯蘊含在歷史和文學之中,對語言的翻譯進行考察,就必然要追溯歷史與文學作品。
首先明白什么是翻譯,一般地我們將翻譯定義為,將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或創(chuàng)造成另一種語言。不同領域不同派別的學者對翻譯有著不同的定義:從語言學角度,將翻譯視為一種語言活動,同時認為翻譯理論屬于語言學的一個部分,即研究譯出語和譯入語的轉(zhuǎn)換關系;從文化角度來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間交流”,我們通常把這一術(shù)語改成“文化間合作”或“跨文化交流”;從文學角度來看,翻譯是對語言的藝術(shù)性創(chuàng)造,或是一種善于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從語義角度看翻譯著眼于兩種語言間的意義對等;功能主義者認為翻譯是帶有特定目的的人類活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這種目的通常是社會環(huán)境中的語言服務項目,譯者應滿足讀者的需求,同時應滿足譯文的功能和使用目的等;交際主義者認為翻譯是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的交際過程。所以翻譯不能單單理解為某一學科,某一方面,更應該理解成人類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其次,文學作品標題的翻譯,既是語言文字的具體體現(xiàn),又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它有著文學的藝術(shù)性、創(chuàng)造美,又有著譯者對原文和譯入語的精準、嚴謹,它可以提高出版社的銷量、作者的知名度,它亦可以在國際上起到拉近世界的距離的作用。據(jù)了解,在出書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上,英美發(fā)達國家的出版社在封面上下的工夫極大。一個書名往往在全書定稿之后仍然遲遲確定不下來,可見書名的重要性。確實,翻譯一本書,翻好書名是關鍵的一環(huán)。
所以標題的翻譯對語言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視的,研究標題翻譯是一個很大的方向,筆者只是淺析問題,以期讀者更加了解中日文化。
二
標題翻譯看似很淺顯的東西,其意義前面已說明,所以現(xiàn)在我國對標題的翻譯沒有籠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大多數(shù)是以好萊塢電影的漢譯為準,而文學作品更是傾向于譯本的翻譯比較,但仍有少數(shù)前輩在中國電影片名日譯、英譯的領域有所研究。
(一)前輩蘭立亮,常小廣在2005年《日語知識》第2期中發(fā)表過一篇名為《中國電影片名的日譯處理及其文化內(nèi)涵》的論文,在論文中提到標題的翻譯主要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1)直譯法;(2)增減法;(3)意譯法;(4)換譯法。這是當代書和影視作品標題主流的翻譯法,不管是漢譯、英譯還是其他語種互譯,這四種翻譯法最為常見和使用。
(二)另有前輩對西方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標題翻譯有不同的見解,何恒幸在2003年發(fā)表的一篇《標題翻譯的三種方法》中提出對于西方作品標題的翻譯應該從功能語言學入手,他介紹了自足法、相關語篇內(nèi)容結(jié)合法和翻譯目的結(jié)合法。這三種方法在現(xiàn)實社會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背景下是相當有用的。
而筆者通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對于日本文學作品標題的翻譯方法,既有常用的直譯、意義等,又出現(xiàn)誤譯、音譯等現(xiàn)象。
在國外,單單翻譯理論方面的學者和專家非常多,例如1997年,キネマ旬報社編著的“中華電影完全データーブック”,西方的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從語言在社會中的意義和功能出發(fā)撰寫了《An Introduction to Funcitional Grammar》(《功能語法導論》)等。
縱觀國內(nèi)外在標題翻譯這一領域面還是需要我們一起探索研究的。
對于文學作品標題,看翻譯的種類,例如只按照日文漢字直接翻譯而來的,這種翻譯讓中國國內(nèi)的讀者一種摸不著頭腦的感覺,與此相對的是深入了解其內(nèi)容的從而翻譯出來的標題既通俗易懂又忠于原版,使得讀者和作者都高興。而照成這些翻譯現(xiàn)象的原因則從翻譯理論和作品當下的文化背景中分析。例如日本原名小說《風立ちぬ》,在引進我國的時候卻被譯成《風停了》,這明顯不能讓大家理解劇中的意思,所以更應該譯為《風雪黃昏》,這樣既忠于原著又符合內(nèi)容。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譯法的依據(jù),對于那些誤譯等不良現(xiàn)象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補救。有的作品翻譯過來就很美妙,例如根據(jù)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潮騒”描寫的是生活在海邊的一對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故事。片名原意指波濤聲。但中文譯名很容易讓人把它誤認為是一部情色片。為了讓不懂日語的觀眾更容易理解,不如直譯為《海潮聲》或意譯為《海邊之戀》。所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找出合適的漢譯方法,避免類似的錯誤發(fā)生。
在對日本文學作品標題漢譯問題上,筆者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了漢譯方法有很多,如直譯:可以直接按照漢字漢譯成中文,又可以直接音譯成中文,這種方法對于一部分作品而言可行,但有一部分作品不適用,從而導致讀者和觀看者不能明確原著內(nèi)容;增譯或減譯:這種方法一定是譯者經(jīng)過思考后漢譯為中文,但有些作品似乎沒有忠實原版;還有一些方法也有不足之處,這些都可稱為誤譯。
參考文獻:
[1]牧野力.翻訳の技法[M].早稲田大學出版社,1980-9-22.
[2]宮脇孝雄.翻訳の基本[M].研究社,2000-4-7.
[3]山田美妙.日本大辭書[M].日本大辭書発行所,1983.
[4]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M].東京大學出版社,1988.
[5]王向遠.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孔繁命.日漢翻譯要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4.
[8]嚴紹璗.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9]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10]馮天瑜,[日]劉建輝,聶長順.語義的文化變遷[M].武漢大學,2007.
[1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12]張威.日本語言文化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1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語文出版社,1989.
[14]張從益.文化語言學研究[M].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15]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