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主要靠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很難調(diào)動起其學習積極性。本文所講的一次嘗試,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guān) 鍵 詞】 分組;發(fā)言;嘗試;積極性
前天開講《燭之武退秦師》,課上把高一(13)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秦、晉、鄭三個諸侯國,要求各組站在本國的立場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學生們欣然領(lǐng)命。這個任務(wù)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昨天課上檢查時,三個小組分別推出三位代表發(fā)言,都是書面講稿,不但講了故事,還寫得文采斐然,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以下是三個代表的發(fā)言稿。
鄭國代表的發(fā)言稿
鄭 玲
我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我國時,我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我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我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晉文公出于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之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我國在臨危之際,派燭之武火速前往秦軍講和。燭之武見到秦伯,一語道破晉國的野心,以旁觀者清的姿態(tài)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說明了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一番搖唇鼓舌之后,智慧超群的燭之武又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從而挑起秦晉兩國的矛盾。秦伯于是宣布退兵,沒有達到出師目的,晉國也尾隨其后灰溜溜地撤走。說秦伯而退晉師,燭之武真是智勇雙全,是我們鄭國的功臣。
這次戰(zhàn)爭真是有驚無險。曾是晉國盟軍的秦國,現(xiàn)在卻成了我國的盟友,想他晉國此后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點評:分析在理,能看出該生對課文理解深刻,且合理利用了課外資料,如城濮之戰(zhàn)等故事,自學精神可嘉。
晉國代表發(fā)言稿
吳 博
本人是站在晉國立場上,不太客觀的分析了歷史事實,這實乃因本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太強,如有哪些地方與史實不合,敬請諒解。
我晉欲與秦國聯(lián)手圍攻鄭國,原因是鄭國曾對我國大王晉文公無禮,這還不算,還在與我國有盟約的情況下去勾結(jié)楚國,這是絕不能容忍的。于是,我軍駐扎于函陵,秦軍駐扎于氾南。
但由于鄭國人太過“聰明”,找了一老頭燭之武做說客,本以為他不會有所作為,但結(jié)果卻大大出乎我全國人民的意料,不知此老頭到底用了什么伎倆,竟輕松說服秦國放棄與我國結(jié)盟。我國史官經(jīng)慎重考慮,得出秦國背叛的原因:
一是秦國的信念不堅定, 要不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說辭就輕易改變決定,太過失敗了;二是與我國行為有關(guān),我國曾做過負秦之事,但此次我們是誠心與秦合作,那么秦國就應(yīng)相信我國,因為我國也是為了兩國利益而戰(zhàn)的呀!但秦國卻重走鄭國之路,亦非什么偉大之國。
結(jié)果,鄭與秦交往與日俱增,冷落了我晉國。但我君晉文公實在英明,理智清醒地做出明智之舉——退兵,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國史官堅信,我晉國定會越來越強大,晉國前途一片光明!
點評:站在本國立場,當然要向著本國。除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加進了自己的觀點,而且對晉國充滿信心,分析問題條理清晰,可貴!
秦國代表發(fā)言稿
王 榮
在晉文公的一再懇求之下,我大秦國決定發(fā)兵支援晉國。按晉國的計劃,晉國駐扎在函陵,我軍駐扎在氾南,與晉軍形成一個包圍圈,把鄭國團團圍住,然后來個甕中捉鱉。就在此時,鄭國派來了燭之武談判。燭之武說:“秦國、晉國已經(jīng)把鄭國包圍了,鄭國就像甕中之鱉。如果滅掉了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我怎敢來勞煩您呢?”秦王暗想:死到臨頭還狡辯,真不識好歹!燭之武接著說道:“您想想,越過晉國來統(tǒng)治鄭國,這有多難啊,您又何必滅掉鄭來讓晉得到好處呢?他的實力雄厚了,您不就相對弱了嗎?”聽聽好像蠻有道理的,他也不是瞎說?!叭绻灰燕崪绲簦屶崌蔀闁|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提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來說,也不見得是壞事呀,況且您給過晉國恩惠,他們答應(yīng)把焦、瑕兩座城池給您,可是呢,他們出爾反爾,剛回國就修墻筑城,這不是明擺著抗拒您嗎?晉國那么貪得無厭,有什么能讓他們滿足呢?晉國已把鄭當作東方的疆界了,他向西方擴張,如果不損害秦國的利益,他到哪兒去取得他夢寐以求的土地呢?如此,秦國受損而晉國得益,希望你慎重考慮一下?!鼻赝趼犕隊T之武的話,陷入了深思:晉國當年就失信于我,這次也不排除有欺騙我的可能,知人知面不知心呀!萬一晉國又出爾反爾,那他并吞了鄭國,國力更加強大,一旦再來攻打我,我可無法抵擋呀!那我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如果現(xiàn)在不攻打鄭,晉也不會有非分之想,它現(xiàn)在還打不過我,再者,我派三員大將留守鄭國,有情況立即匯報,待時機成熟,一舉拿下鄭國,到時晉國也只能傻眼了。這樣的話,就都是我的囊中之物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嘛!于是便與鄭結(jié)盟了,隨即派杞子、逢孫、楊孫去守衛(wèi)鄭國,秦王就班師回朝了。
點評:對課文內(nèi)容很熟悉,各方形勢都相當了解,做到了知己知彼??上玻?/p>
這樣的教學,雖然是一次嘗試,但我感覺到非常有意義,它打破了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不再把學生當作容器給他們灌輸文言知識,強迫他們背誦、默寫,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興趣,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教學質(zhì)量。
這次嘗試,給了我信心,我將會不斷努力,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樊麗慧. 吟詩屬對興味濃——我教《燭之武退秦師》[J]. 語文建設(shè),2003(4).
[2] 陳愛鵬.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shè)計[J]. 文學教育,2008(21).
[3] 付新民. 《燭之武退秦師》的深度解讀與角色心理探微[J]. 新校園:理論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