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學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歸根結底是對國民素質的挑戰(zhàn),對教育的挑戰(zhàn)。目前,中學生的環(huán)境資源等地理道德觀的建立現(xiàn)狀不容樂觀。地理教育要充分發(fā)揮高中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道德意識,通過努力營造道德教育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增強中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成為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 鍵 詞】 地理教育;道德教育;愛國教育
地理教育的任務是“教書育人”,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掌握的地理科學知識是為育人服務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來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至關重要。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方面應著重“以德育為核心,以多媒體為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素質為目標”來搞好教學工作。
地理課的性質和內容,決定著它的教學是一個具有豐富思想教育因素的過程。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校德育往往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之中,我曾努力嘗試把德育融入地理教學之中,讓地理課堂盛開德育之花。那么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才能自然、有效地實施德育教育呢?
一、“寓德于知”,在授業(yè)、解惑中育其德
(一)扣教材,貫通知識、德育雙渠道
中學地理教學中充分發(fā)掘教材的各種正確的地理觀點來對學生進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有意識地感染學生的心靈,使教學過程既順理成章,又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爐。決不能脫離教材補充與教材無關的內容,勉強說教,把地理課變成政治課、歷史課等情況。
(二)論聯(lián)系實際,多種的生動形象教育
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去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質,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艱苦工作。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說教是難以奏效的。必須講究方法,把握時機,適時、適量、有的放矢地開展國情教育。除了運用幻燈片、圖片、電影、錄像等教學工具外,根據需要還可以采用地理課外活動;這是開展國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機動靈活、選題豐富等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組織國情小論文演講、專題講座、國情新聞發(fā)布和評論、影視觀看、出黑板報等活動,還可以把優(yōu)秀小論文送電臺或廣播站、報社,向群眾進行國情宣傳。有些活動也可以與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聯(lián)合進行,以求綜合效益。
(三)進社會發(fā)展新信息,鮮活事例強化德育效果
如中國汶川地震發(fā)生時,我結合“地殼運動”一課中地殼變化和地殼物質循環(huán)原理這一內容,對這一自然現(xiàn)象進行科學地解釋,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物質的運動性和運動的規(guī)律性,世界上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物質運動和發(fā)展的結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學對破除迷信,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
二、“寓情以理”,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撥動學生愛國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語言技巧營造氛圍,利用情感教育加強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科學準確,通順流暢,富有啟發(fā)性,而且特別要注意語言藝術?!案腥诵恼撸群跚椤?。教師傾注感情的語言,往往具有動人的魅力,具有撥動心弦的力量。
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提供體驗情感的環(huán)境。教育家村威指出:“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德育滲透也是如此,此所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而此情此景必須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學生具有求新求異的特點,如果教師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營造講授內容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氛圍,就可以避免單調一味的說教,喚醒昏昏欲睡的學生。
三、樹立發(fā)展觀,將德育內容向縱深發(fā)展,尋求最優(yōu)化的整體育人功能
地理這門學科從宏觀上來說,對宇宙空間的研究和開發(fā),城市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水資源、氣象預報,地區(qū)發(fā)展等都是一種專門的基礎學科。那么,對于我們的培養(yǎng)對象——學生,他們終將要成為未來生活的各色各樣的社會成員。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經常要遇到與地理有關的各種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地理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對問題的抉擇。作為一個學習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進的地理技術獲取信息,分析和評價信息;作為一個求職者,知道地方特征與就業(yè)機會的聯(lián)系,以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職中更具競爭力;作為一個生產者,知道區(qū)位、生產和銷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與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產中的環(huán)境代價,從而決定取舍,或趨利避害,爭得效益;作為一個公民,能關注對環(huán)境和生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益或有害的情況,關心環(huán)境質量,人類生活狀況和生命支持系統(tǒng)——生物圈狀況,知道自己如何保護環(huán)境,如何鼓勵他樣做,對公共環(huán)境問題持何種價值觀和采取什么做法,使個人和社會都受益。
課堂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它還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因此要求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善于發(fā)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充分發(fā)揮教學的德育功能?,F(xiàn)實社會表明:在如何正確處理德育與智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系上,歷來是教育改革所觸及的敏感區(qū),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紛爭、對抗與碰撞的領域。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擇善而從,結合實際去進行創(chuàng)造,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fā),在德育與智育之間尋求最佳的結合點,使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褚亞平. 地理學科教育學[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普雷斯頓·詹姆斯,杰弗雷·馬丁. 地理學思想史[M]. 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9.
[3] 王可植. 地理教學與德育[M]. 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