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文言文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是強調逐字逐句地翻譯,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從而引起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本文從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三個方面入手,探尋文言文教學規(guī)律,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關 鍵 詞】 文言文;教學;方法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對于現(xiàn)代的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深奧難懂,使學生望而生畏。而傳統(tǒng)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的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結果也就是事倍功半。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之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讓學生了解作家,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就是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將“文”與 “人”結合起來。我們不但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興趣愛好、風格志向、生活經(jīng)歷、品行為人、處世哲學、家庭情況等,還要讓他們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外交等等。如教學《六國論》,不但要了解大器晚成的蘇洵,更要了解兩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一是六國滅亡那個時代的情況,借以明確作者立論的根據(jù);另一個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情況,以明確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借古諷今)。所以閱讀文言文,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特定的時代背景,才能對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試想如果不放入封建時代的政治文化大背景去認識,那么屈原的“孤高”、陶淵明的“平淡”、嵇康的“隱晦”所體現(xiàn)的就只有個性美,而無“人格美”。
二、讓學生學會積累,歸納知識
學習語言必須要有語言材料,學習文言文也必須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積累知識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有計劃的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系統(tǒng),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句式等進行整理歸納。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能熟練地背誦一些淺易的文言文和著名篇章?,F(xiàn)在的情況是:學生多數(shù)對教材要求背誦的內(nèi)容能熟練背出,但對不要求背誦的段落、篇章很少去讀甚至不讀。這是一種很錯誤的做法。
另外,在現(xiàn)行的教材中,雖沒有對文言修辭知識作要求,但在實際的閱讀當中,又經(jīng)常會碰到,所以適當積累一點文言修辭知識,是很有益處的。況且比喻、借代、擬人等常見文言辭格其基本功能、類型等大致古今相同,比較容易掌握。學生通過舉一反三,可以自行理解消化,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即可。如對《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野馬”的理解,若不從修辭角度去考慮,是絕對沒法解釋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修辭,必能有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能有利于對課文盡可能確切的釋譯,又能有益于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
學文言文還需積累一些必要的文史常識。如對古代的典章名物、管制科舉、年號、人名、地名等,應該有所理解。一句話,就是對那些專用名詞應該有所感覺,萬不可望文生義。否則,諸如“太子洗馬”這樣的官職會鬧出笑話來的。學習文言文的積累工作應該在課內(nèi)完成,但光憑課內(nèi)積累還不夠,還得學會“搬家”——將課本上積累的一些知識搬到課外的閱讀材料上也照樣能理解。真正將知識轉換為能力,為我所用,才是積累文言知識的目的。
三、讓學生學會比較,觸類旁通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烏申斯基)。人們認識事物往往要借助于比較,鑒別異同高下,找出事物間的聯(lián)系。在文言文教學中,通過比較讓學生掌握規(guī)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一)古今詞義比較
漢語作為一種語言,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其中詞義的變化最大,表現(xiàn)為或擴大、或縮小、或轉移。如《琵琶行》中“如聽仙樂耳暫明”的“暫”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與現(xiàn)代常用的意思有很大的區(qū)別。學習文言文,遇到這一類詞語就不能簡單地按現(xiàn)代常用的詞義去解釋,而應當認真比較辨別,以求得確切的理解。當然,文言文也有“歷久不變”的特點,在生活中還有保留的古漢語現(xiàn)象,如“爽身粉”的“爽”等,若在講使動用法時,可適當舉例點撥,學生就會有頓悟之感。
(二)古今句法的比較
文言文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學生拿到句子拆開每個詞都能解釋,但聯(lián)系起來卻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更不會翻譯,原因是缺少必要的句法知識。文言句法教學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比較法,由于古今漢語的承傳性,古今句法基本相同,但也是有所區(qū)別的,其區(qū)別主要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上,學生若能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結構形式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并以此進行古今比較,那所謂的文言特殊句式也就不難理解了,請看下面的例子:“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該句屬于定語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句法,“能不易其志”這一定語后置在中心詞“縉紳”的后面了。如果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多作古今句法的比較,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差別就只有那么大。
(三)與成語的比較
成語大多是從古代承傳下來的,成語作為文言的“化石”大量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疑,借用一些至今仍用的并且保存著古代漢語某些用法特點的成語進行分析,就可以化難為簡,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某些文言特殊用法。如講到詞類活用,可舉例“不遠萬里”的“遠”是形容詞意動用法。又如講到特殊句式時,可舉例“馬首是瞻”(賓語前置)。另外的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在講授詞義時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常用的成語,借成語來印證。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對課內(nèi)字詞的印象,同時也積累了成語,可謂一箭雙雕。如《過秦論》一文中,“蒙故業(yè),因遺策”中的“因”與陳陳相“因”的“因”意同,均為“沿襲”的意思,“趙奢之倫制其兵”中的“倫”與“不倫不類”中的“倫”意同,均為“類”的意思。
(四)新舊知識的比較
新舊知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借助舊知獲得新知是自學之道。在文言文教學中,注意緊扣過去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币虼私處熞朴邳c化舊知,如“朝”字就有“早晨”“朝見”“朝廷”“朝代”等,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朝”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所以可以再聯(lián)系舊知,諸如“朝思暮想等”,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比較,從中可見,“朝”的本義是“早晨”,由于大臣是在早晨拜見君主的,所以引申為“朝見”,再由“朝見”引申為“朝廷”“朝代”等。
總之,文言文字詞講授落實固然重要,而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樂學、會學、更為重要。因為這才是通向“不需要教”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 鄭曉燕. 淺談文言文教學方法[J]. 學周刊C版,2011(3).
[2} 錢夢龍. 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 中學語文教學,1997(4).
[3] 胡桂蘭. 淺談文言文教學的方法[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