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發(fā)展轉型的過程中,國家領導者要想成功地實現思想轉型,就必須真正關注人民的幸福,從對速度和規(guī)模的片面追求中,從片面的、異化的價值觀中解放出來;就必須尊重自然規(guī)律,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對自然的征服中解放出來。
關鍵詞:領導者轉型;社會幸福;價值觀;自然規(guī)律;生態(tài)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2)05-0042-05
造就社會幸福,從對速度和規(guī)模的片面追求中解放出來
社會主義是追求普遍幸福的社會。人民不幸福的社會主義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幸福感是主觀的,但幸福的要素則是客觀的。與“幸福感”相對應的是客觀的社會現實存在。國民幸福是國家為民眾提供一個客觀的,具有現實合理性的、公共的幸福平臺。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概括的幸福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人民的期望與提供的保障相匹配?,F實的生活狀態(tài)與心理期望狀態(tài)的比較,兩者的落差越大,則幸福感越差。幸福是一種比較,它既包括自身的本國發(fā)展的縱向比較也包括橫向的人際和國際比較。而且幸福不僅僅限于經濟的比較,而是一個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多方面的綜合比較。
幸福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F代社會的一個困境是:富有卻不幸福。經濟收入對幸福的貢獻率呈邊際遞減效應。國際上一般認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千美元以下,收入增長與快樂增長成正比。5千美元以上,則收入增長與快樂增長的相關性就相當弱了。比如美國近50年來快樂指數就一直沒有什么增長。單純依靠經濟增長不能使人們更加快樂。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必須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原則,讓最大多數國民分享經濟發(fā)展的成功和喜悅。
衡量國民幸福指數成為世界的發(fā)展潮流。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并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chuàng)設了“國民發(fā)展指數”,考慮了社會、環(huán)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采用國民幸福總值。幸福指數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梢哉f,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fā)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包括物質——精神——社會三個方面: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yè)、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醫(yī)療、政治等;心態(tài)和情緒愉悅程度;精神緊張和壓力程度;人際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個人幸福與社會發(fā)展的和諧程度等。
“幸福經濟學”是在對人類行為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思考中逐漸形成的。對生產目的的思考,開始形成一個確定性的結論:人類所發(fā)生的一切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各自的幸福。財富不等于幸福,富足不等于滿足,增長不等于發(fā)展,收入不等于快樂,幸福不是無限的消費堆積。經濟學證明,一種超過限度的消費行為,它為人們提供的邊際貢獻率趨向于零。
幸福的要素是多元的,而且幸福要素之間是有沖突的。怎樣才能保證幸福要素之間的兼容與平衡,是和諧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幸福不是單項選擇,而是多項選擇。單純經濟增長的競爭與攀比,不僅不能帶來幸福,反而會產生許多煩惱。所以必須尋找幸福與發(fā)展的平衡點。幸福的經濟發(fā)展應該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保持社會的公平公正,保持社會的和諧,并盡可能地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最小化的破壞。民生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益分配的公平、和諧的社會生活,同樣都是民生,甚至是更重要、更根本、更長遠的國民生活幸福的基本元素。人民的幸福需求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和諧。和諧是一種智慧,和諧是一種幸福。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們的領導者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只考慮人民在物質財富的渴求是不夠的。這是一種片面的思維,是一種顧此失彼的發(fā)展思路。
單向度的發(fā)展價值觀和發(fā)展觀往往導致社會的片面發(fā)展,失衡的價值觀必然導致失衡的世界。社會發(fā)展要全局優(yōu)化而不是局部優(yōu)化,更不能局部優(yōu)化,整體劣化。社會的發(fā)展是系統(tǒng)性的,局部合理性必須有助于整體的合理性。社會經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需要領導者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價值觀和方法論。哲學家弗洛姆說:“現代文化的失敗和危機不是由于人們過分關切自己,而是因為人們對真正的自我利益沒有充分的關切;他們執(zhí)迷于物欲,不懂得關愛自己。”[1]對利益過分狹隘的理解,往往使我們變成了經濟主義的井底蛙。庸俗唯物主義者們,就是一群經濟主義“理性的傻瓜”,其致命的危害:就是見物不見人,追求自殺式的、非理性的經濟繁榮和不幸福的經濟增長。沒有科學和人文精神的指引,高度發(fā)達的經濟只能使人類走向毀滅。解放思想就是要校正經濟主義的偏見,防止人類陷入經濟主義的陷阱。
思想轉型就是要從片面的、異化的價值觀里解放出來。把社會從市場中解放出來。法國前總理利昂內爾·若斯潘說: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因為市場已經吞噬了社會,社會變成“市場社會”[2]。桑德爾對所謂的“市場凱旋論”加以批判:從學校到監(jiān)獄的每件事情都在日益私有化,人類的共同體遭到破壞。他說:市場是一種手段,但并不是完全無害的手段。他認為,我們已經從市場經濟逐步偏離到了完全市場化的社會,而這將會導致各種不平等現象的出現,但是人們卻忽略了其中存在的破壞性。桑德爾認為,解決現狀的方法就是,必須把市場限定在它自身的范圍內[3]。重建人類的終極價值,重新找回人類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人不僅僅靠面包生活。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多層次的、復合性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發(fā)展只專注于經濟利益而否定了其他利益,甚至包括生態(tài)安全與生命安全這種根本利益的存在。市場社會的終結并不意味著否定市場經濟,而是因為只有從狹隘的“經濟利益”中解放出來,從拜物主義、拜金主義狹隘價值觀中解放出來,人類才能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自己。
解放思想就是要告別非科學的發(fā)展方式。我們的一些領導者過度關注GDP數字,而嚴重忽略了數字之外的東西。從經濟學上看僅僅是一些數據的差別,但經濟數字以外的東西——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已經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同樣的經濟生活水平,但在青山綠水間生活與在窮山惡水中生活,在公平中生活與在不公平中生活,生活的質量卻是完全不同的。
GDP的攀比,導致一些領導者患上了“發(fā)展強迫癥”,不斷地折騰。“發(fā)展”不再是一種真正的社會需要,而成為一些領導者錯誤的政績觀引導下,相互競爭的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依賴。在這種“發(fā)展強迫癥”中,領導者得到了政績和數字,社會卻沒有得到快樂和幸福。帕瑞克在《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中提出了一個“成功的傻瓜”概念,所謂“成功的傻瓜”就是:獲得成功的人在真正意義上離他們應該獲得的成功距離很遠。原因就在于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目標,表面上的成功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領導者對經濟增長的心理依賴源于對政績的狹隘理解。政績是多面體,而且那種盲目的,破壞性的建設,即使經濟增長了,也不可能得到社會普遍的政治認同。
有經濟學家曾經問過這么一句話:“為什么中國人是最勤勞的,可是我們卻是不富裕的?”[4]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經濟發(fā)展的真正目標不是人民的幸福,而是GDP的政績。當GDP的統(tǒng)計方式與片面的政績考核相結合的時候,GDP做為一種統(tǒng)計方法,就發(fā)生了嚴重的畸變。它不再是經濟發(fā)展成果的計算,而是成為發(fā)展目標本身,人們開始人為地、主動地、自覺地制造GDP。精明的官員們甚至發(fā)現在經濟發(fā)展中,越是浪費,越是折騰,越是重復建設,越是破壞性的建設,GDP反而越高。于是他們開始自覺的、有意識的浪費,因為越浪費,花的錢越多,創(chuàng)造的GDP就越多,政績就越大。GDP最大化的經濟增長為權力提供政治和經濟雙重利益。這就是為什么當代中國人在不斷地“被增長”中,勤勞卻并不富有的原因之一;這也是中國的漂亮的GDP數字背后,財富積累率卻并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克魯格曼在亞洲金融危機后說:中國是下一個泡沫。絕非是危言聳聽!
每個領導者每天都面臨許多選擇,那么我們用什么原則來進行選擇呢?這個原則就是社會幸福最大化原則。這個原則是唯一的,也是無可替代的。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者要把追求持續(xù)、追求健康、追求品質、追求意義放在發(fā)展的前面。
社會發(fā)展轉型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革命,一次新價值發(fā)現、價值的躍遷和轉換。原來認為沒有價值的,現在發(fā)現原來非常珍貴;原來認為非常珍貴的,現在發(fā)現有害。所以,是一次價值結構的調整。社會幸福不僅僅是GDP和物質財富的堆砌。一個現代社會的人,不會僅僅滿足于恩賜的、溫飽的“偽幸福生活”。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具有幸福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成功致富。幸??鞓返膰医洕菀壮晒Α碛袠酚^、進取的人生觀,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更容易獲得財富。所以,幸福快樂是成功的關鍵。財富喜歡幸福的國家和幸福的人民——財富與幸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tǒng)的觀念,原來人是要先自覺幸福,才比較容易邁向成功,賺取財富,幸福快樂是成功致富的因子,而非結果。
但是,在一個社會中領導者獨享福則是可恥的。為人民謀福利的領導者就是好的領導者。如果一個領導者不為人民謀福利,不管它在其他方面取得多大成功,都不是一個好領導者。讓人民受苦不是領導者的權力,讓人民幸福才是領導者的權力。不要讓權力擋住了人民的陽光。領導者應該成為人民幸福的原因,而不要成為人民不幸的原因。領導者的使命是給予而非索取。他必須通過人民的幸福才能肯定和實現自己的幸福。領導者只有將自己的熱愛給予人民,進行富于智慧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從人民幸福的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和來自人民的積極反應,才能感受自己的幸福。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并不顯赫一時,卻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遺骸,高尚的人們將灑下崇高的熱淚?!盵5]
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對自然的征服中解放出來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絕不像某些膚淺的領導者認為的那樣,僅僅具有無足輕重的、審美上的意義和價值。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生命的支持系統(tǒng),是一切人類文明的自然基礎,喪失了生態(tài),人類就失去一切。人類經濟無限的增長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非理性的,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它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人類經濟的增長正在逼近自然承受的極限。
現實是應該被尊重的。但我們的一些領導者往往只注重了經濟的現實,而嚴重忽略了自然生態(tài)的現實。對人類社會而言,沒有永恒的經濟增長,只有永恒的人類利益;沒有永遠的增長模式,只有永遠的生存利益。生存是人類的核心利益。所有的發(fā)展模式都是為人類生存服務的。而生態(tài)文明就是要求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以保證人類長久而合理的生存利益。這就要限制生產的破壞力,污染力,消耗力,拒絕破壞性的“建設”。否則,無知而貪婪經濟樂觀主義將使人類在繁榮中崩潰。毀滅自然,最終毀滅人類自己。自由不是貪婪與放縱。自由是對自然法則的遵從,受自然法則的約束。人類有享受物質生活、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權利,但這權利只能限制在環(huán)境承載能力許可的范圍之內。保持生態(tài)與發(fā)展的平衡與兼容的和諧發(fā)展,就是在自然既定的條件下實現的最優(yōu)解。
貝克認為,風險社會的風險是內生的和人為的。風險社會是指社會進步的陰暗面越來越支配社會和政治,人類面臨著威脅其生存的由社會所制造的風險,如工業(yè)的自我危害及工業(yè)對自然的毀滅性的破壞。許多人類的災難都不是外部世界造成的,而是人類內部幽暗的結果。人類面臨比史上任何時候更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人類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世界不出問題也是不可能的,但真正可怕的并非錯誤,而是錯誤受到鼓勵,這些錯誤被視為理所當然。人類致命的自負是通往愚昧和災難的道路。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汲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
人類的生態(tài)破產將是毀滅性的破產??茖W技術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與緩和許多問題,但不能幫助人類最終解決問題。人類問題的真正根源是人類欲望的無限性。所以,問題的真正解決在于人類如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需要考慮我們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人類無須追求過度的繁榮,高速發(fā)展也并非是必需的。人類需要的不是最奢侈的豪華,而是安全合理的舒適。生活的需要的不是最佳值而是滿意度。人類是否真正思考過經濟增長的機會成本?我們得到了許多我們想要的,同時也失去許多我們曾擁有的——許多純樸、自然、優(yōu)美、富有詩意的風景正在飄逝。美就是生活,人類僅僅有物質的生活是不夠的,人類需要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許多是不可逆的。有人說,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不要等我們的故鄉(xiāng)業(yè)已荒漠化的時候,才去懷念清澈的河流。
中國經濟的畸形發(fā)展,破壞性的增長,增長的生態(tài)成本巨大,當我們在經濟指標上越來越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時,我們的生態(tài)狀況卻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需要從掠奪式的開發(fā)中解放出來,認識、反省、調整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不懂得保護,就不懂得發(fā)展。保護也是一種建設,而建設有時就是破壞。我國1億美元GDP消耗能源水平是日本的7.5倍、德國的5.5倍、美國的4.4倍、澳大利亞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倍[6]。在漂亮的GDP數字后面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生態(tài)漏洞——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退化、沙漠化、各種自然資源的的枯竭,等等。難怪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說:“按照這樣的能源消費增速,全世界的能源都給中國也不夠用?!盵6]當有的官員說“環(huán)保就是政府和地方經濟的敵人”的時候,他就極有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掠奪式的增長是一種生態(tài)高利貸經濟,今天掠奪的越多,明天破產的就越快,那是沒有未來的生產,是透支未來的發(fā)展!正如恩格斯說:“不要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盵7]
世界發(fā)展正在發(fā)生新的價值轉向。人類新的價值取向就是發(fā)展的重點從“趨利”轉向“避害”。人類生存的安全性高于經濟利益,因此“對安全和自由的傷害最小化必定高于利益最大化?!闭軐W家趙汀陽說:“避害比趨利更重要”[8]。丹尼爾·貝爾說:“人類的欲求代替了需求。”[9]真正的轉變,是一種心靈的轉變。
人類對生態(tài)變化的感知是滯后的。忽視經濟增長對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的“唯增長主義”傾向必然導致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我們未來將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生命支持系統(tǒng),破壞生態(tài)就是損害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現在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待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現在做什么。人類無法解決資源稀缺與人類欲望無窮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有一種方法,就是人類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發(fā)展其實不僅是做加法,做減法同樣可以有助于發(fā)展。人類需要選擇一種簡潔、舒適、樸素而自律的生活方式——簡約的生活。人類需要建立健康的心態(tài),理性的生產、理性的消費。而不是在瘋狂地競爭和盲目地消費攀比中,揮霍掉人類的未來。
人的行為一般有兩種動機,一個是利益驅動,一個是價值驅動。短期利益可以靠利益驅動機制來解決,而社會長遠利益是無法靠利益驅動機制來解決的,而只能通過價值驅動?!叭耸且粋€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10],但個人的有限理性,追求的只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長期利益的最大化。因為,社會的長遠利益往往無法在短期內予以兌現和回饋,所以,缺少利益的誘致性。社會的長期利益作為一種公共選擇的非市場決策,經濟人假設是有使用局限的,社會的長遠利益維護的只能依賴的是人類明智的理性預見力。依靠自上而下的強制性的或選擇性的方式——強制執(zhí)行或通過獎懲機制使外部性內化。短期趨利機制是個體性的,而長遠避害機制是公共性。要解決生態(tài)保護問題,動力機制必須從個體、局部趨利行為轉變?yōu)楣脖芎χ贫取7駝t“公共地的悲劇”就難以避免。
懂得限制自己是思想成熟的標志。懂得限制和約束是一種自由。主觀意志必定受到客觀的制約,想做的與能做的、應該做什么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把愿望臆想為事實。人類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歷史,而是在既定約束條件下和客觀規(guī)律的可能范圍內創(chuàng)造歷史,這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個的基本原則。哈耶克說:“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的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chuàng)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斗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還想象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11]任何僅顧眼前的好處而不計未來損害的所謂發(fā)展,都不應被視為是科學、理性的發(fā)展。人類經濟增長在與自然生態(tài)災難賽跑。但可怕的是經濟增長正在催生這種災難的發(fā)生。生態(tài)危機比金融危機的危害嚴重的多,但卻很少有領導者真正關心。“危機本身并不可怕,對危機的低估和無知才是最可怕的?!盵12]
我們若想真正規(guī)避未來的生態(tài)風險,就要獲得一種生態(tài)自覺,按照生態(tài)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拒絕破壞性的建設。為人民謀發(fā)展,要以“不犧牲人民幸福和安全”為前提,不是用犧牲人民的生態(tài)利益去換取人民的經濟利益,犧牲未來利益換取眼前利益。
任何發(fā)展都是有代價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叔本華說:人類所犯的所有錯誤中最大的錯誤,就是犧牲自己的健康安全來換取身外之物。人們往往帶著去天堂的愿望,結果卻走進了地獄。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指出:“可能發(fā)生的,將要發(fā)生的最壞事情,不是能源耗盡,經濟崩潰,有限的核戰(zhàn)爭或是被一個極權政府所征服。對我們來說,這些災難盡管可怕,但經過幾代人就可以得到補救,可是,由于自然棲息地的毀滅而失去遺傳物質和物種的多樣化,這一進程要花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得以改正。這是我們的子孫最不能原諒我們的蠢事。”[13]
正確的發(fā)展比發(fā)展本身更重要。費孝通說:“今天的人類將面臨著一個選擇。人是可以自我發(fā)展的動物,也是一種能自殺的動物。人類是選擇自我發(fā)展,不斷完善,還是選擇自我毀滅,這需要全人類來作出回答。”[14]有人說:世界的毀滅就如溫水煮死青蛙,不是轟隆一聲,而是唏噓一聲。在人類的生產中,我們會發(fā)現做錯的“因”,會導致不堪設想的“果”?,F在再不覺醒就實在太晚了。趙汀陽說:“如果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世界觀”[15]。
中國的發(fā)展轉型。必須改變導致失衡狀態(tài)的思考方法。領導者需要經濟眼光的穿透力:不僅要看到直接價值,更要學會看到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彼得·圣吉在《必要的革命》中說:“這個世界正陷于深層的、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不平衡和社會不平衡之中”[16]。這一切都始于我們的思考方式?!獌蓚€基本的思維習慣:拆分碎片化和對象客體化?!覀兛吹揭巫樱瑓s忘記了森林、樹木、雨水和制作椅子的木匠。當我們把自己看成是與外在世界相互分離的,忘記生命現象背后的相互依賴性的時候,就導致了拆分碎片化的習慣。而當我們忘記了自己周圍存在的其他生命的時候,就形成了對象客體化的習慣。我們只看到“木材資源”,而看不見森林;我們只看到“水資源”,卻看不見有生命的河流系統(tǒng)及其所依賴的整個生態(tài)體系;這些都是對象客體化的原因。不改變導致這些失衡狀態(tài)的思考方法,就不可能改變這種現實狀況。而這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倒轉過來”,就要求更深層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要求我們除了大腦邏輯思維之外,更要有對心靈深處的渴望與向往。作家格非說:“做一個正常人是不容易的。我們特別需要警覺、分析力和反省力,需要有個銳利的分析方式,去了解社會背后的東西,才能獲得一點點現實感?!盵17]
要改變結果就要首先改變過程。韋伯說:“理性化的結果就是使社會生活不斷被合理化,科學化。不受約束的情感欲望逐漸走向理智,用冷靜,清醒的眼光來對待和處理問題?!盵18]康德說:科學并不能解決人面臨的一切問題。人要生存,還需要道德生活。“人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痹诓挥绊懮钇焚|的狀況下,花費盡量少的社會資源,來獲取盡量多的愉悅,這才是一種現代人的幸福。格非說:“這個時代,只有簡單、樸素的生活才是符合道德的?!盵17]人類無法改變自然的規(guī)律,人類只能改變自己的生存規(guī)律。人類需要自我管理,尤其需要價值排序的管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學會正確的生活,合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弗洛姆.自為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2]熊培云.重新發(fā)現社會: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N].南方都市報,2010-02-08.
[3]黎 文.邁克爾·桑德爾: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N].文匯報,2011-05-16.
[4]鄧聿文.中國人為何勤勞卻不富有[N].中國青年報,2005-11-1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劉世昕,林潔.中國經濟尋求質量突圍[N].中國青年報,2012-03-0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8]趙汀陽.推薦一種更好的投票方式:雙票民主[N].南方周末,2009-03-27.
[9]貝 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嚴蓓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繆 勒.公共選擇理論[M].韓旭,楊春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12.
[1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2]郎咸平.郎咸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13]李 周.西部大開發(fā)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問題[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2001.
[14]劉衛(wèi)民.江村經濟六十年——費孝通教授訪談錄[J].戰(zhàn)略與管理,1995(2):30-36.
[15]趙汀陽.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6]鐘國興.從學習型組織到學習型政黨[N].天津日報,2010-11-22.
[17]張瑩瑩.格非VS蔣方舟:烏托邦已逝[J].名匯,2011(20).
[18]錢小魚.觀念是理性的自覺——關于《深圳十大觀念》的思考[N].深圳特報,2012-02-28.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