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重點探討關于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的評價問題。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應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實踐性、全面性原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采用正確評價方法,從正面和側面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班級人際關系、學生心理素質、學生學力四個方面的內容來對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進行考評。
關鍵詞: 班級管理 成效評價 步驟 內容
通過研究諸多的相關資料,我發(fā)現很多研究結果都是針對中學班主任的評價,或者是單純針對班級管理方面的評價,鮮有關于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的研究。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的內容,是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教育評價的結合。在筆者看來,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的內容,可通過如下幾個步驟體現出來。
一、選定測評內容,制定測評計劃和方案
測評計劃和方案必須根據測評內容而制定。在筆者看來,針對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的測評內容應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德育效果)、班級人際關系、學生心理素質、學生學力(智育效果)等四個方面。
1.在學生思想品德方面。
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中,考核的首要成效就在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即德育工作。學生思想品德的好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立場是否堅定,包括是否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是否關心國家大事;是否積極要求政治上的進步;能否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2)遵紀守法,包括能否遵守國家法規(guī);維護社會秩序;遵守校規(guī)、校紀;能否抵制和反對違反國家法規(guī)、社會秩序和校規(guī)、校紀的行為。
(3)是否能處理好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關系。包括是否團結同學;是否愛護公共財物;是否關心熱愛集體;凡事以集體、國家利益為重。
(4)文明禮貌,包括是否謙虛、誠實、正直;是否尊師、敬老、愛幼;語言是否文明;待人是否熱情禮貌。
(5)勞動表現,包括是否積極、認真參加各種勞動;是否勤儉節(jié)約,愛護勞動成果。[1]
2.班級人際關系方面。
班級人際關系的和諧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班主任與科任老師之間三種不同的關系,其和諧程度關乎班級凝聚力的強弱、學習成績的好壞和班級融洽程度的高低、班級學習風氣的好壞等。班級人際關系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班級中同學是否愿意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在學習上、在生活中互相照顧。
(2)同學之間的矛盾與誤會能否通過一種理性的方式得到解決,班級中公然互相吵架、打架的頻率與數量。
(3)正常的男女關系、早戀等現象出現,以及班主任能否及時疏導。
(4)老師與學生之間。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是否是既有威信又能融洽活躍,學生與科任老師之間是否是既相互信任又不盲目服從。
(5)所有班級老師之間,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團結一致地為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班級各方面的發(fā)展做出努力。
(6)班主任能否團結各科任老師,將各科老師形成一股合力,成為班級向前發(fā)展的動力。
3.學生心理素質方面。
中學時期是青少年性格、行為方式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學生能否在中學期間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其人生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班主任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1)學習方面是否有著較強的動力,以謙虛和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來完成學習任務,是否有著較強的求知欲。
(2)挫折與困難面前能否有積極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以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戰(zhàn)勝困難。
(3)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面對挫折是否可以坦然應對,能否有著堅強的心理素質。
4.學生學力方面。
學生學力是指通過學習獲得的能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礎部分。現代教育的任務要求,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運用獲得的知識去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力,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學生學力,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內容。
(1)知識方面
知識方面包括識記和理解兩方面,即在學生能否正確地記憶、掌握和再認知的能力。理解是建立在正確而豐富的知識之上,而知識又通過理解的不斷加深而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在當前條件下,我國主要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知識和理解的考核,通過同類型的題目,知識的運用和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來考評學生是否達到此類目標。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考評對于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的評價變得至關重要。此類考試主要包括各種單元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及校、區(qū)之間的聯考。通過聯考方式,來判別一個老師是否符合一名合格的老師的要求,判別一個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是否取得積極的成效。
(2)能力方面
中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突出表現為他們的思考能力、判斷和評價能力、鑒賞和表現的能力。思考能力主要是學生應用、分析、綜合的過程;判斷和評價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做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并能對其進行評價;而鑒賞和表現的能力則主要是指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并能通過音樂、美術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即使不夠專業(yè),也必須具備此種能力。能力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過考試來判斷和評價,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表現來考核。
二、篩選測評人群,實施測評計劃
根據測評的科學性、目的性原則,必須選定測評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測評。從宏觀上而言,被測評者是所有在一線崗位上的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班主任,測評對象是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從微觀上而言,測評人群可能會集中到某一區(qū)域,乃至某一學校,甚至是一個年級,根據測評的需要,選定測評人群。
測評人群的選定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測評人群必須是同一類型。比如要么都是高中班主任,要么都是初中班主任,如果將高中班主任與初中班主任進行對比分析,則毫無對比分析價值;第二,跨區(qū)域的測評對象選定時要注意考慮雙方教育水平的差異,考慮當地經濟水平和地方重視教育的程度。比如對東部和西部地區(qū),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評價,須充分考慮其地域差異和教育發(fā)展水平差別。
在選定測評人群之后,實施測評計劃。測評過程中,要抓住測評主線,即針對中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防止出現測評目標偏移,保證測評結果準確性。
三、統(tǒng)計測評結果,反饋測評信息
測評結束之后,針對調查問卷,可采用SPSS數據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做出數據模型。非調查問卷類的測評結果,則主要通過直接統(tǒng)計數據比例的方式,得出數據。根據數據結果,分析診斷問題,撰寫調查報告,得出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模型并將結果及時反饋到調研單位,助其提高班主任班級管理成效,同時建立評價檔案,便于查閱和研究使用。
參考文獻:
[1]羅黎輝,高翔.教育測量與評價[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