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課程理念春風的吹拂下,在新課程標準的正確指向下,整體教育改革呈現出風生水起、如火如荼的大好勢頭。然而,在現實中我們能夠感覺到,高中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明顯滯后,這與新課程發(fā)展的要求相比,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相比,有著許多極不相稱之處。如有些教師“穿舊鞋走新路”,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殘留傳統(tǒng)模式的深深痕跡,把造成不和諧因素的主要責任推到教育制度和學生的身上等。對此,廣大科任教師應當在教育教學中,認清形勢、積極施為,勇于進取、奮力拓新,著力針對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予以強化改進與優(yōu)化發(fā)展,努力提升課程教學的人文化、信息化、素質化和品味化程度,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 新課程背景 改革 創(chuàng)新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課程及其教學的工作任務在于“三能”目標,即努力打造學生的體能、技能和智能,這就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名稱的全部內涵和真正意義所在。然而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許多學校及其體育教師是“新瓶裝陳酒”,在高舉“改革與發(fā)展”的鮮艷大旗下,依然實行傳統(tǒng)教學的陳腐落后模式,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在于“注重體能與技能的教學,而嚴重忽視心理智能的教育”,直接導致在學生之中普遍產生“喜歡體育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程教學”的現象。筆者從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角度,結合高中體育教學的實踐與體會,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作出簡要的拋磚引玉式之論。
一、要滲透情感因素教育,努力營造和諧教學環(huán)境
教育心理學研究和實驗表明:人的情感因素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內在原發(fā)力和驅動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主觀能動性,它對人的意識行為能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高中學生已接近社會成熟的身心發(fā)展期,對外來因素的多元化反應表現得相當敏感。因此,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情感性因素,并把之作為營造和諧教學的首要條件,以充分發(fā)揮課程教學中的親師信道效應。一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在備課設計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從根本上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思想,把自己規(guī)范地定位在組織者、引導者和“首席合作者”之上。要客觀面對無可避免的學生個性差異,努力實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要在平等關愛的基礎上主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二是要珍視學生的價值反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作為體育教師經常深入到學生之中,虛心聽取他們提出對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心聲,并篩選出一些有價值的提法融入教育教學之中,不僅能突破性地改善師生關系,而且對教學工作大有裨益。三是要激勵學生的成功意識。在教學中不僅要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學習評價機制和學生評價機制,特別對于那些學習能力不強、性格相對脆弱、學習品質較差的學生和“問題學生”,更要以正面鼓勵為主,促進他們在激情之中不斷增強內在信心和成功體驗,以有效保持他們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勇于實踐精神。
二、要凸顯現代科技優(yōu)勢,努力優(yōu)化體育教學過程
體育教學多以室外活動為主,所以許多人忽視了把多媒體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聯誼加盟。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教學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首先,可以有效補充豐富的教學信息。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一些如訓練項目的背景和發(fā)展史介紹,光靠執(zhí)教者的語言簡要描述是遠遠不夠的,根本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信息技術則完全不同。比如,筆者在教學“武術運動”內容時,事先特意從網站上下載了中華武術的各大流派、歷史起源和主要代表人物等內容,在課堂上適時演示,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中華武術見聞。其次,可以有效增強教學效果。體育教學中的許多項目訓練過程單調枯燥,而且體力消耗較大,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學習情趣和效果,對此,如果讓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則能激活狀態(tài),增強教學效果。如筆者在教學排球運動內容時,經常針對教學內容,選播排球激烈比賽的一些精彩片段;在一些體能訓練中,適時播放與之相應的音樂,以提振士氣、轉移注意力,變相減緩學生的身心疲勞程度。最后,可以有效觸摸重點、突破難點。在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因為教師的動作演示往往瞬間完成,學生根本無法細致觀察、具體把握,所以影響到學習成效。對此,筆者通常借助多媒體進行動作“慢放、回放和定格”,同時進行分步動作要領的基本講解,這種教學能充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努力放大教學改革效應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在于形式上的優(yōu)與劣,而是取決于能否激活教學狀態(tài),能否產生實用效果。筆者從實踐中得出,高中體育教學要注重和強化以下“四項原則”,以此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一是趣味性原則。機械反復的動作訓練和長期較大的體能消耗,非常容易讓學生對體育教學“敬而遠之”。我們可以通過轉變訓練形式來增強學習興趣。如在排球教學中完成示范動作以后,執(zhí)教者可以采取分組游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墊球、傳球等基本動作的訓練,讓他們在輕松快樂之中積極開展有效訓練。二是競爭性原則。在學校教育中,“以賽激趣促學”是一種通用法則。因為人一旦置身于競技意識狀態(tài),就能從中獲取高節(jié)奏、高質量和高效率。如在體操運動內容教學中,筆者把學生分為若干個訓練小組,并在之間開展訓練競賽活動,就是從每一組中采取推薦和隨機抽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訓練學習評比,效果十分顯著。三是差異性原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針對學生在體能、技能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差異特點,積極開展因人而異和因材而異的分層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分層進行教學訓練和分層進行考核評價上,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到滿足和信心。四是立體化原則。一方面指通過建立各類興趣小組,把體育運動逐步引向全體,另一方面則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活動,不斷放大教學效應。此外,就是注重做好體育特長生的培養(yǎng)和選拔工作,為體育事業(yè)的傳承發(fā)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