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韓信是漢初杰出的軍事家,在輔助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本文通過韓信成才前的遠大志向、堅定信念、勇于自薦、善于自薦,到成才后的講恩重義、忠于漢王,來深入研究韓信的成才之路和成功之道。
關鍵詞: 韓信 成才之路 成功之道
古人說:“漢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韓信之功也?!闭勂痦n信,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歇后語,想到“蕭何雪夜追韓信”的故事。韓信是漢初杰出的軍事家,在輔助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一、志向遠大,信念堅定
韓信從小喪父,家境貧寒,衣著破舊,特別是當他母親去世以后,便無人管教,自己又不會料理生活,許多人都很討厭他。但他人窮志不窮,生活的窘迫,世態(tài)的炎涼,并沒有使他消沉,而是苦練武功,揣摩學問,研究兵法,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所作為。
當一些紈绔子弟尤其是那個無賴少年在大街上當眾侮辱韓信,使其“受辱胯下”時,韓信當時完全可以一劍把他刺死或刺傷,一解心中之恨,免受“胯下之辱”。但韓信沒有和這個無賴少年計較,因為他具有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念,也沒有因為這受辱之事而影響他的鴻鵠之志的實現(xiàn)。
韓信的遠大志向還表現(xiàn)在他對漂母的一句話中。當韓信流浪到城下,天天忍饑挨餓地蹲在河邊釣魚,一位好心的漂母一連幾十天主動把自己帶的食物分給他吃時,韓信激動地對漂母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你。”這說明韓信不但有遠大的志向,而且具有實現(xiàn)遠大志向的信心和決心。
二、勇于自薦,善于自薦
韓信在項羽手下做郎中(侍衛(wèi))時,經(jīng)常接近項羽,并屢次給項羽獻計獻策,積極地表現(xiàn)自己??墒琼椨鸶究床黄痦n信,從來不肯采納他的意見。韓信見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fā)揮,于是就果斷地離開項羽而投靠劉邦。
在劉邦手下,為了得到重用,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他經(jīng)常和足智多謀又與劉邦共同起事的蕭何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蕭何逐漸發(fā)現(xiàn)韓信有膽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于是就極力向劉邦推薦。幾經(jīng)周折,劉邦終于同意拜韓信為大將,重用他。從此,韓信率領百萬大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
試想,假如當時韓信不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勇于自薦、善于自薦,那么他或許一直是項羽手下的一個小兵,或許一直是劉邦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傊?,他的才能將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他也很難有所作為。
三、才能超人,功勞蓋世
“不是寒溪一夜?jié)q,哪得劉朝四百年”。這個說法充分證明了韓信對建立漢朝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韓信具有超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當劉邦召見韓信并拜他為大將時,韓信精辟地分析了秦滅后的各國形勢,并預測到楚漢必將爭奪天下。他在分析形勢時,不是單獨從軍事力量的對比著眼,而是把戰(zhàn)爭的勝負同人心的向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同時提出東進的具體部署,使劉邦在很被動的處境下看到了希望,感嘆自己跟韓信相見恨晚。
彭城之戰(zhàn),霸王項羽三萬精兵大破劉邦五十六萬人馬,并西進直取劉邦。在這嚴峻時刻,韓信趕到,收集兵將,重整旗鼓,屢次打敗項羽,有效地阻止了項羽西進,及時地緩解了當時劉邦面臨的十分危險的局面。韓信還根據(jù)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背水作戰(zhàn)的方針,創(chuàng)造了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10月,劉邦欲殲項羽不成,漢軍反而損失慘重時,韓信又協(xié)助劉邦在垓下共同圍殲項羽,致使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而死。這樣,劉邦才當上皇帝,建立漢朝。
四、講恩重義,忠于漢王
韓信在楚漢之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抗三年,相持不下,已經(jīng)兩敗俱傷,韓信助漢則漢勝,佐楚則楚勝,楚漢的成敗完全取決于韓信。韓信手握強兵,占有齊地,控制燕、趙,只要他愿意,跟楚漢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成為一方之主,是絕對不成問題的??身n信卻認為:“過去我在項王手下,不過是個侍衛(wèi)的武官,項王對我言不聽,計不從,使我很失望。相反,漢王卻拜我為大將,讓我統(tǒng)率千軍萬馬。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拿出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的意見也很尊重,因此,我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漢王這樣相信我,重用我,我怎能背叛他?我應該跟他同甘苦、共患難,哪能只圖個人私利,違背做人的道德呢?就是死了,我忠于漢王的決心也不會改變。”韓信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每當在漢王劉邦舉步維艱、處境危險的時候,他都沒有落井下石,更沒有背叛漢王,而是輔助漢王劉邦共同抗擊霸王項羽,最終使長達三年之久的楚漢之爭,以漢王劉邦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韓信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遠很遠,可他給我們留下的卻很多很多。
參考文獻:
[1]韓信傳.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1,(第1版).
[2]漢書韓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