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糟糕的機構可以完全掩蓋他專業(yè)知識的匱乏,通過提供他的“專家”的服務,破壞整個市場。
缺乏對專業(yè)知識和專家們的檢驗,使企業(yè)在尋求信息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我們表明,這些不對稱性比阿克洛夫教授所提出的因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分配扭曲的逆向選擇狀況還要糟糕,如果人人都說自己是專家,那么信息市場就被破壞了。
經濟組織的神奇之處在于,每個人只需要知道自己專業(yè)領域的一個小部分。個人集體合作,讓不同種類的知識產生結合。這種交流往往在企業(yè)內部有兩種形式:一是工人要求主管或同事幫助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二是從市場中聘請外部顧問。
是什么讓某種形式成為交流的首選呢?我們研究一個簡單的模型,它反映的是具有共性的生產機構。對于他們來說,生產需要的是時間和知識。如果遇上的是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他們就能夠輕易解決它,否則,他們可以要求其他工作人員幫助解決。但是,機構很難確認每個人在知識交流中的技能。
首先,尋求幫助的人的技能是無法觀察到的,因此,他們正在處理的問題的難易取決于他們求助的方式是否恰當。
第二,那些提供幫助的技能也很難被觀察到,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某些機構謊稱自己是專家。這個問題難以解決,因為知識的輸出一般是無法證實的。
對于一家咨詢公司所提供的咨詢服務來說,好意見和壞建議難道沒有差別嗎?我們就此研究這個問題的替代解決方案:一個開放的網絡或市場,包括了被認證的專家,以及一個封閉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我們確定同一家公司,機構可以在其中反復觀察每個人的技能,即技能可以被觀察。
一個規(guī)范的市場可能提供這種極端逆向選擇問題的解決方案。監(jiān)管機構可能會進行干預,并設立最低質量標準,確保每一個參與機構能夠達到專業(yè)最低要求。由此產生的問題是,一旦技能只能夠被部分觀察,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的匹配會比較差,我們發(fā)現(xiàn)好的機構把時間花在為簡單的問題提供意見上,而平庸的機構試圖挑戰(zhàn)高難度問題。
在我們看來,一個企業(yè)的重要作用是積累對個人技能的評價。一個法律公司深知,哪些律師可以解決棘手的問題,而哪些不能。從更廣泛的領域來說,它知道哪些律師可以在工作壓力下表現(xiàn)出色,哪些可以在交叉質證這種環(huán)節(jié)中頂住壓力。鑒于這方面的信息庫,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市場和企業(yè)之間的知識交流,就是權衡好利用和匹配的關系:要達到更順暢的利用率,就必須允許在市場上的交流,在公司中的交流,同時允許使用更細化的元知識,從而提高匹配度。
我們相信,這種交流有一些經驗規(guī)律。例如,大多數的大公司進行并購時,會使用公司外部的法律事務所。這種選擇的原因是,他們進行的兼并太小了,以至于如果使用公司內部專家,會面臨其使用率過低的問題。同樣的,像可口可樂或福特汽車這樣的公司,盡管其品牌部門非常重要,但仍會使用外部廠商來幫助他們設計和宣傳。其原因可能是開展活動的頻次太低,用不著使用其內部團隊。但是依賴外部團隊的弊端是,其工作質量是不可控的。
缺乏對專業(yè)知識和專家們的檢驗,使企業(yè)在尋求信息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我們表明,這些不對稱性比阿克洛夫教授所提出的因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分配扭曲的逆向選擇狀況還要糟糕,如果人人都說自己是專家,那么信息市場就被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