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境不同,看待同一事物時所流露的感情也不同。王維詩歌中多次出現(xiàn)“落日”的意象,但因涉及這一意象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背景以及意象組合的不同,從而表現(xiàn)出詩人不同的心境特點。本文著重從這一意象探討其所體現(xiàn)的詩人不同的心境、情緒特點。
關(guān)鍵詞:落日;愛國豪情;隱居理想;離別感傷
作者簡介:龔玉娟(1988-),女,陜西漢中人,西北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2
王維是一位優(yōu)秀的山水田園詩人,其有不少作品涉及“落日”意象。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其筆下寫的雖是同一“落日”,但因官場浮沉,境遇順逆,體現(xiàn)出來的心境卻截然不同,反映了詩人復(fù)雜、豐富的感情。有的借“落日”抒發(fā)壯志豪情;有的借“落日”抒悲情;表現(xiàn)詩人強烈隱居理想;襯托作者滿腔的離別之愁。
一、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深沉的愛國思想與昂揚的壯志豪情
在王維不多的邊塞詩中,“落日”經(jīng)常與“大漠”這一自然景觀一道,構(gòu)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現(xiàn)了沙漠闊大的雄壯之美,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豪邁之情。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因此接觸到了茫茫戈壁。少年時代的王維滿腔的抱負與豪情在這一時期的邊塞詩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xiàn)?!妒怪寥稀愤@首詩是詩人赴任途中寫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惫串嬃艘粋€獨特的時刻——塞上壯觀寧靜的黃昏。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伴L河落日”,這一特寫鏡頭,描寫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使整個畫面顯得雄奇瑰麗。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這兩句詩,凸現(xiàn)了大漠粗獷、強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tài),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于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達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氣融貫于出色的景物描寫之中,形成雄渾壯闊的詩境。那無盡的長河、廣闊地平線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煙,透露出詩人走馬西來天盡頭的豪邁氣概。難怪顧可久稱其詩“雄渾高古”[1],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維這類詩歌的特色。
《從軍行》本是漢樂府曲名,《樂府詩集》卷三十二引《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詞”[2]但王維卻另辟一轍,寫軍隊出征、赴敵、激戰(zhàn)、凱旋的情景,著力于氣氛的渲染?!按到莿有腥?,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度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zhàn)聲煙塵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鳖i聯(lián)展現(xiàn)的是一個壯觀的戰(zhàn)斗場面:廣闊無垠的沙漠上,夕陽低垂,鼓聲陣陣,萬馬奔騰,煙塵滾滾,戰(zhàn)士們騎著戰(zhàn)馬,舉著大刀,英勇殺敵。此時的夕陽,圓圓的掛在天邊,它灑下萬道余暉,把戰(zhàn)場染得一片金黃,獨特的筆調(diào),渲染了獨特的戰(zhàn)斗氛圍,反襯出戰(zhàn)士們奮勇殺敵的勇氣與豪氣。此外,詩中的“夕陽”還暗示著天色將晚,戰(zhàn)士們已殺敵無數(shù),戰(zhàn)斗已近尾聲,勝利已經(jīng)在望,所以這首詩中的落日意象,實際上表達了王維與戰(zhàn)士一道鎮(zhèn)守邊關(guān),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斗豪情。
二、斜光虛落,歸鳥牧童
——政治上不得意與強烈的隱居理想的再現(xiàn)
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的人生目標,儒家“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是他們的共同心態(tài)。為了建功立業(yè),他們往往離鄉(xiāng)背井,漂泊江湖,歷經(jīng)坎坷,雖然付出了艱辛努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都虛度光陰,空懷滿腹的才華而得不到重用。這種愿望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憂傷的滋長,而深藏在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情感一觸及日暮黃昏的氛圍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夕陽晚照中的樹木、歸鳥,黃昏中的寧靜祥和正是詩人心之所向的隱居生活。
王維仕途坎坷,一生幾多沉浮。23歲中進士,任太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一事被貶濟州參軍;張九齡作中書令,又被擢為右拾遺;待李林甫任中書令后,其又屢遭排擠,有了歸隱之意;李林甫死后,又意氣風發(fā),官至給事中,但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東京陷,被迫任偽職……每次的謫貶,對王維來說,都是一次打擊,作者壯志難申,有才難使,空有滿腔抱負。因此,此時詩作中所寫到的“落日”,失去光彩,成了作者悲情外泄的意象。 《歸嵩山作》寫于任右拾遺前,此時王維受到貶職,隱居于南山,過著清客的生活。詩中寫道:“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痹娙俗谲嚿?,信馬由韁地緩緩行進,隨著時間的消逝,嵩山越來越近,并終于展現(xiàn)在眼前,“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边@一聯(lián)運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季節(jié)、時間、地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蕭瑟、慘淡、凄涼,環(huán)境令人傷感、窒息。作者被貶離開官場,來到荒僻的嵩山,無人相伴,只能與禽獸為友,道不盡的失意與憤激,所以此時的夕陽毫無光彩,似紅還白的一絲光亮涂抹在荒城、古渡、野山上,如此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失意。
《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贝嗽娪煤唵巫匀坏墓P意勾勒出一幅春末夏初農(nóng)村傍晚的圖畫。隱士詩人正是通過描寫黃昏時萬物歸來的景象來抒寫自己的“歸隱”理想的。趕著小牛的牧童、扛著鋤頭的農(nóng)夫、出現(xiàn)在巷口的牛羊,他們都在傍晚時分歸家,這種“適時而歸”跟詩人的歸隱情感不謀而合,詩人有感而發(fā)地吟詠《詩經(jīng)》邶風中的《式微》,這正是全詩的靈魂所在。詩作中“黃昏的陽光”、“村郭”、“深巷”、“農(nóng)夫”這些意象的組合所形成的明凈、祥和的農(nóng)村淳樸風尚,與官場險惡、緊張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由于作者把客觀一切都看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因而他的筆底,不但農(nóng)村風景是如此的美好,而且農(nóng)村生活也是這樣的寧靜閑逸。詩中所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在宦海浮沉中苦悶失意的心情和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
三、日暮高臺,寒山孤城
——朋友情深與離別感傷之悲
王維寫了不少送別友人的詩,在這些詩中,“落日”之景也常常出現(xiàn),并與“寒山”“高臺”“孤城”“渡頭”等意象結(jié)合,構(gòu)成一幅幅催人淚下的送別圖,襯托出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與離別的傷感、不舍。
《淇上送趙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己傷離,荒城復(fù)愁入。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己遙,望君猶佇立?!痹娙怂蛣e友人,看到“日暮”“荒城”,感到“天寒”陣陣,離別之悲使得眼中景色蕭瑟凄涼:夕陽如血,灑在荒城上,大河之水波浪拍擊,湍急而去。作者送別好友趙仙舟,心中難舍難分,無奈友人有要事在身,如湍急之水一樣,挽留不住,況且,此時天已日暮,再不分別,好友將無法上路,真是無可奈何“傷離別”!作者心中離別之愁可想而知,所以詩人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一個“日暮送客圖”,將對友人的無限情誼融入寫景之中,情致婉曲不盡,表達了心中無盡的惜別之悲。
類似的還有《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詩沒有描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獨具,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截然不同的角度。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傷,但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guān)閉后又將如何打發(fā)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無窮。讀者自會從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tài)、悵惘心情。
《臨高臺送黎拾遺》:“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全詩短小簡練,不過二十字,且句句是畫,卻自然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第一句,既是送別,友人走了以后,詩人卻不肯離去,他又登上了“高臺”,繼續(xù)目送友人遠去,這“高臺”當與“長亭送別”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xiàn)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感情之深厚以及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第二句,原野空曠,不見邊際,只見友人的身影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在視線中,這一畫面以廣闊的“川原”為背景,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氣氛,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寂寞,以及對友人離去的不舍與無奈。第三四兩句,更是用了對比手法,天晚了,外出的鳥兒都回來了,可你卻一點也沒有止步的意思,不知你何時回來?。堪盹w鳥歸巢的意象映襯著遠去不息的行人,這里的不舍之情進一步加深了 。顧可久評其曰:“景中寓情不盡古淡中極沉著。”[3]
結(jié)論
綜上所述,王維寫詩時,常把自己復(fù)雜、細膩的感情融入“落日”這一意象的塑造中。并通過形態(tài)各異的景物渲染,構(gòu)成不同的意境組合,襯托詩人的心境。透過這一特殊的意象,我們可以洞察出王維不同境遇下復(fù)雜、豐富的心境,了解到他的細膩的情感世界。此外,通過這些不同心境的分析,我們還可以了解到王維充滿曲折、坎坷以及悲苦的一生。
注釋:
【1】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8:136
【2】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8:143
【3】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8:442
參考文獻:
[1]、 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8
[2]、 李澤厚.華夏美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4]、 徐艷萍.淺談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審美構(gòu)成要素[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