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務公開是我國依法行政的科學之舉,也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多次發(fā)文部署,各地區(qū)、各部門也都積極落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地方、部門、個人因利益驅動和政務公開制度不完善,存在政務公開重形式輕質量,公開的內容避重就輕、時間不及時。當前的政務公開工作滿足不了社會公眾的合理要求,引發(fā)部分人員的不滿,急需有關部門提高認識,積極采取措施,完善法規(guī)制度,加大公開執(zhí)行力度。
關鍵詞:政務;公開;依法;行政
作者簡介:賀妍秋(1991-),女,漢族,寧夏銀川人,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9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1
政務公開是社會治理體系開放性的基本標志。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從行政管理到黨的建設,都不斷要求各地各部門深化公開的內容和范圍,其目的主要是規(guī)范行政單位依法行政,加強對權利的監(jiān)督,打造搞效、服務型政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知情權需求,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政務公開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政府各部門進一步提高認識,采取措施,強化政務公開工作。
一、我國政務公開實施情況
(一)進展情況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下文部署政務公開工作后,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都積極開展政務公開工作,通過各方的努力,政務公開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1年,全國主動公開政府信息3034萬多條,辦理依申請公開事項138萬多件;92個中央部門公開了部門預算,90個中央部門公開了部門決算,98個中央部門和北京、上海、廣東、陜西等省公開了“三公”經費使用情況。在公開政府信息的基礎上,各地還通過建立政務服務中心或行政服務中心的方式完善政務公開載體,到2011年底,全國31個省、市、區(qū)共設立政務服務中心2912個,全國建立鄉(xiāng)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30377個。省級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審批和服務事項227.7萬多件。各部門各單位在行政管理方式上也都實行內部公開辦法,通過單位網上辦公進行審核審批工作。這些舉措,不僅實現了政務公開,也提高了政務服務的水平。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規(guī)范了權力運行。政務公開將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內容、方式、時間、要求向社會公布,解決了過去一些部門在實施審批工作中出現的吃拿卡要現象;二是提高了行政效率。單位實行網上審批,審批事項流程都公布于眾,審批事項滯留在哪個環(huán)節(jié)都明顯顯示出來,促使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及時辦理;三是服務了群眾。各地政務服務中心的設立,解決了百姓辦事向多個部門跑腿的問題,也縮短了辦事時間,體現了政府服務百姓的作用;四是增加了公眾知情權,化解了社會矛盾。通過新聞媒體、召開發(fā)布會、論證會等形式對一些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公開,讓大家知道問題真相,理解政府行為,形成政府與群眾互動的機制,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主動性不夠。一些地區(qū)和部門對信息公開認識不足,采取“應付”上級的辦法,只公開一些基本的、無關緊要的信息,對一些重要的、涉及權利事項的信息能不公開就不公開;二是有關制度不完善?!墩畔⒐_條例》中的規(guī)定不夠具體,沒有相應的實施辦法,缺乏約束力,如公開的內容、公開的程序、公開的標準等;三是監(jiān)督制約不到位。對各地區(qū)、各部門政務公開沒有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許多部門的政務公開沒有接受過檢查,也沒有看到對政務不公開的披露或處理。四是政務服務水平不高。一些地區(qū)和部門審核審批程序繁瑣,領導不在就無法辦理,一個程序不完成就會影響整個審批工作,沒有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授權辦法,影響了行政效率。
二、深化政務公開工作任重道遠
(一)公眾對政府政務的參與權和知情權要求越來越高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公眾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不斷增強。政府的行政行為、行政程序和管理決策水平都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政務公開是中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必要條件。
(二)政務公開是治理腐敗問題的重要手段
腐敗問題是當前我國存在的重要問題,也是公眾關注度最高的問題,因為腐敗問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治理腐敗工作,各部門也不斷加大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但屢查屢犯。腐敗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濫用公共權利,達到損公肥私的目的。公共權利只有在政務公開的條件下,才能受到社會的監(jiān)督制約,才能不被濫用。當前,各地各部門雖然實施了政務公開工作,但事關權利、利益的事項并沒有公開,如用人問題、財務收支問題等。部門、單位一個人說了算、暗箱操作現象普遍存在,民主監(jiān)督流于形式。
(三)政務公開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國現在經濟增長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標是如何提高經濟增長,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抓投資、如何抓項目、如何抓建設速度上。服務型政府是政府提供經濟性公共服務,通過政府的規(guī)劃、宏觀調控和市場監(jiān)管,創(chuàng)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政府要從微觀經濟領域解脫出來,成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發(fā)展戰(zhàn)略,未來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就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只有強化政務公開工作,才能加快行政改革步伐。
(四)政務公開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企業(yè)改革起步早,成效顯著。行政管理改革比較滯后,行政單位在用人制度、內部管理、科學決策方面存在許多弊端,已不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門經常出現違法違規(guī)行政、不按程序執(zhí)法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政務公開就會促進行政部門加強內部管理,提高行政水平。
(五)政務公開是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出現了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導致一些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社會不公問題。個別人因為個別事件對政府存在不滿,采取各種方式進行發(fā)泄。如發(fā)布不實消息、隱瞞事件真相,以此損害政府形象,引發(fā)公眾對政府不滿情緒,制造社會矛盾。政務公開可及時披露真相,揭穿別有用心人的陰謀,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勇剛.我國政務公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