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對土地政策及階級斗爭思維作了相應的調整,對自己的軍隊及政權地位進行重估,實現其基本政策與國民政府相統(tǒng)一,取得了局部執(zhí)政的合法地位,由純粹的革命黨變成了局部執(zhí)政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革命;思維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0-0101-02
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后,中國共產黨由一個純粹的革命黨變成了局部執(zhí)政黨?!八^革命就是對整個社會的根本性的改變過程,革命黨即是堅持以暴力手段推翻現在政權,其目的是在全國執(zhí)掌政權;而局部執(zhí)政黨則不然,他必須是在現政府的法統(tǒng)下尋求自己的合法依據,擁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但必須承認現政府的存在?!蹦敲从筛锩h向局部執(zhí)政黨的轉變,就必須對自己的各項政策作相應的調整,實現與法統(tǒng)政策相一致,并獲得政府的認可,方可實現局部執(zhí)政。隨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的土地政策、階級斗爭思維作了相應的調整;在保持自己的軍隊及政府獨立存在的基礎上,與國民政府相妥協(xié);成功地實現了向局部執(zhí)政黨的轉變。
一、對土地政策的調整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共產國際關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新策略思想指導下,中共發(fā)表了著名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宣言主要內容突出了中日民族矛盾,指出,“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1]331;鄭重聲明,“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qū)行動,只要任何部隊實行對日作戰(zhàn),不管過去和現在他們與紅軍之間任何舊仇宿怨,不管他們與紅軍之間在對內問題上有任何分歧,紅軍不僅立刻對之停止敵對行動,而且,愿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抗日?!盵1]32912月中旬至下旬,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詳細地分析了國內外政治形勢的新變化,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會后,毛澤東又提出在抗日的前提下,有可能和必要與民族資產階級以至地主買辦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奠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積極調整自己的土地政策。
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關鍵問題就是革命對象及土地如何分配問題。而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過程中,最明顯的就體現在對地主及富農土地政策的調整。
自革命以來,中共把地主階級作為革命的對象?!暗刂麟A級是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用封建制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絲毫沒有進步的階級”。“他們是革命的對象,不是革命的動力”[2]638。而富農則被認為是一個復雜的階級,即是封建經濟的一部分,又具有資本主義屬性,政治立場也往往搖擺不定。所以,有些時期黨就會把地主階級和富農不加區(qū)別,同時打擊。如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確立了“無代價的沒收一切土地歸國有,分給農民使用”[3]501,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guī)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紳、軍閥、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無論自己經營或出租,一概無任何代價的實行沒收”[4]296-297;1933年6月開始查田運動,仍將富農視為“敵視土地革命徹底進行的力量,”要給以嚴厲的打擊,沒收他們多余的農具和好的田地,分給他們較壞的“勞動份地”[5]735。直到1935年華北事變后,黨的政策開始逐漸改變。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在《關于富農策略的制定》中強調“加緊反對富農的策略,已經不適當了?!爆F在“黨的中心任務已成為吸收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薄凹泳o反對富農的策略,是在把富農推到反革命的懷抱中去”,所以“我們不僅要給富農土地,而且也不再另加特別的捐稅”[6]585。在隨后的瓦窯堡會議上,就提出了“鄉(xiāng)村富農和小地主的動搖以至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7]157。這標志著黨為團結富農而開始改變對富農的土地政策。1936年,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共共產黨決定停止沒收開明紳士的土地。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沒收地主一切土地的政策”[8]178。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在國共談判中,共產黨承認“取消暴動政策及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停止赤化運動?!边@是黨為爭取團結國民黨而作出的重大讓步。7月15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中共中央鄭重向全國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政策?!盵9]77這一政策的調整體現了黨在土地政策上與國民政府的妥協(xié),力圖達到一致。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后,中共便開始實施國民政府的“減租減息”政策。
二、黨對自己軍隊和政權地位的重估
在兩半社會的中國,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堅決進行武裝革命,建立一支獨立領導的革命軍隊,同一切反革命勢力進行堅強不屈的斗爭。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于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fā)動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局面。中共“八七會議”上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共產黨獨立掌握武裝政權的重要性,把武裝斗爭同黨所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緊密聯系在一起。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對部隊進行改編,首次在“全軍建立了系統(tǒng)的黨組織”[7]64,在實際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但黨與軍隊之間的領導關系沒有明確的界定。古田會議上正式確立黨對紅四軍的領導,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了黨對軍隊廣泛的、獨立的領導。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現全民族抗日,黨在堅持對軍隊獨立領導的基礎上對國民黨采取了讓步的政策。1936年,中央指出“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實現民主共和國斗爭的過程中,絕對不應該削弱蘇維埃紅軍的力量。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是蘇維埃紅軍在一定綱領上同其他政權及武裝力量所成立的政治軍事協(xié)定,但并不與其他政權及武裝力量相混合??梢栽趪勒c抗日聯軍的統(tǒng)一指揮下,但并不取消蘇維埃紅軍組織上與領導上的獨立性?!盵8]97-98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文中保證“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8]158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共合作宣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tǒng)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薄耙郧蟮门c國民黨的精誠團結,鞏固全國的和平統(tǒng)一,實現抗日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9]77-78在軍隊改編的同時,中共堅決地拒絕了國民黨向八路軍派出人員的要求,并迫使蔣介石讓步,同意八路軍各部統(tǒng)一指揮,以及“同意主力紅軍充任戰(zhàn)略游擊支隊,執(zhí)行側面戰(zhàn)”[11]377。即使對后來組建的新四軍,中共也強調,“反對國民黨插入任何人”[10]27。黨為求得全民族統(tǒng)一抗日,接受了國民政府對紅軍的改編,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的一員,在全國實現了軍隊的合法地位。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7]158,號召全民族人民共同抗日。1936年9月,中共中央又提出“民主共和國”的口號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這一方面表現了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作出的政策調整,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黨在全國爭取實現蘇維埃政府的合法地位。1937年初,中共中央向國民政府三中全會承諾將“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指導”[8]160,對此國民表示“政府統(tǒng)一,為國家統(tǒng)一之必要條件,世界任何國家斷不許一國之內,有兩種政權之存在,故需徹底取消所謂‘蘇維埃政府’及其他一切破壞統(tǒng)一之組織。”[4]452即要求政權統(tǒng)一,取消蘇維埃政府。4月,在中央同蔣介石第一次談判時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方面承認“取消蘇維埃政府及其制度,現在紅軍駐在地區(qū)改為陜甘寧邊區(qū),執(zhí)行中央統(tǒng)一法令與民主制度,其行政人員由地方推薦中央任命。”[8]307要求蔣介石及國民黨聲明“陜甘寧邊區(qū)為整行政區(qū),不能分割”,但未有結果。6月,國共第二次談判時指出“關于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仍由中央方面派正的長官,邊區(qū)自己推薦副的,可由林伯渠擔任,事情可由邊區(qū)自己辦”的問題沒能得到同意。于是,在7月15日中共中央發(fā)表國共合作宣言時宣布“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的統(tǒng)一”[9]27。最后,中共堅決拒絕了國民政府派邊區(qū)正長官的決定,迫使國民政府同意以林伯渠、張國燾為邊區(qū)政府正副主席[11]380,保證中共對邊區(qū)政權的領導。
綜上可得: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而成為主要矛盾的局勢下,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了在保證自己對軍隊和紅色政權的領導,黨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政策。通過對土地政策及階級斗爭思維的調整,對自己的軍隊及政權地位進行了重估,在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同時,實現其基本政策與國民政府政策相統(tǒng)一,在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下取得了合法地位,從而由革命黨變成了局部執(zhí)政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參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4]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土地斗爭史料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中共中央文件選編:第10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9]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毛澤東年譜: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1]周恩來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陳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