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心很強
我兒子今年5歲了,依賴心很強,什么事情都要大人幫他做,從出生到現(xiàn)在,從未自己吃過飯。他現(xiàn)在上學前班,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寫得很慢,寫一會兒玩一會兒,很磨蹭,為此經(jīng)常挨訓。我該怎樣幫他改掉依賴的問題?
兩三歲的小孩子離不開父母,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這是很正常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情況就應(yīng)該有所改變,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3~5歲是孩子自主性、獨立性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如果孩子過了4歲了還不能自主地穿衣、吃飯,說明他養(yǎng)成了過度依賴的心理,這時候家長要及時糾正。
家長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把手放開,告別包辦代替
隨著身體與能力的發(fā)展,孩子的肢體活動能力在增強,相應(yīng)地自主性也開始發(fā)展,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是家長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此時,家長要轉(zhuǎn)變孩子“依然弱小”的觀念,放開束縛孩子的手,鼓勵孩子自主思考、獨立做事。
2.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在行動中獨立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起來的,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獨立做事的機會,堅持讓孩子自己完成。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飯、疊被子、收玩具,幫媽媽拿筷子、擺椅子、擦桌子等。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完成了許多事,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家長的依賴心理。
另外,在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時,家長還必須注意,一定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fā)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shù)囊?。如果要求過高、難度過大,會使孩子產(chǎn)生畏難情緒、自卑心理;要求過低又不能激發(fā)孩子的興趣。
3. 及時鼓勵,增強孩子自信心
在孩子擺脫家長獨立做事的過程中,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和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家長應(yīng)及時給予鼓勵,讓其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另外,在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過程中,家長切忌因孩子做得不好而責備他,或者干脆不讓他做。無論孩子做得如何,都要鼓勵他,夸獎他的勞動,讓他感覺到自己被認可,然后再委婉地告訴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點,你做得就更棒了!”或者可以具體指導孩子可以如何做,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能力。
4. 有點小錯沒什么,別急著幫他們
如果家長看到孩子鞋帶掉了就馬上幫他系,看到孩子做剪紙時不太順利就馬上幫孩子剪……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就喪失了在錯誤中獲得成長的機會,從而變得越來越依賴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在困難和錯誤中成長,如果一出現(xiàn)困難,立馬去幫孩子,那么,孩子永遠都不可能脫離父母成為獨立的個體。(陳國鵬)
老人太護著孩子
兒子現(xiàn)在兩歲了,太調(diào)皮。有他奶奶寵著,現(xiàn)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會搞破壞,玩具喜歡的時候說要就要,不喜歡了就扔,不然就把它弄壞。他奶奶總是護著他:“孩子還小懂什么!”我該怎么改變孩子的這種習慣?又該怎樣去協(xié)調(diào)我和他奶奶之間這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呢?
說到孩子淘氣,首先取決于寶寶有著怎樣的氣質(zhì)特點,寶寶的成長首先是遵循氣質(zhì)特點而發(fā)展的,不是長輩“護著”的必然結(jié)果,這是我的看法。2歲孩子剛進入建立規(guī)矩的年齡階段,比如:吃飯、睡覺、排便、洗澡、玩耍,幫助寶寶生活有序,逐漸形成好習慣,看來你還需要有一些耐心。
表面上,老人帶孩子多是順從,但肯定也有管教,只是你不一定感受到,或者因為老人某些做法與你相悖,所以讓你感覺不快。建議你換個角度思考:家長不同尺度的要求實際上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種選擇性適應(yīng)的機會,尤其是在細枝末節(jié)上,寶寶不至于只學會做出一類反應(yīng),變得刻板、循規(guī)蹈矩。因此,一個家庭中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并存,讓寶寶在“多元”寬松的家庭氣氛中成長。
年齡常常帶給我們許多新鮮的感受,如今既是母親又是奶奶的我,覺得撫育兩代的心態(tài)完全不同。最大之差別是:對于兒女,再寬松的父母都會有所期待,有所要求,習慣對寶寶的行為做出是非判斷,培養(yǎng)意識總是第一位的。而對于隔代撫養(yǎng)來說,面對小生命,老人更多一些欣賞眼光和記憶的重溫,感悟重于教育孫輩本身。說這些并非題外話,我是想傳遞一種真實的感覺,你和婆婆都在為撫育后代而辛勤付出,誰都不容易,共處需要求同存異,好關(guān)系之下更容易做到求同存異。(李建茹)
愛上“賭博”了 怎么辦?
寶寶20個月了,記憶力很好,他爺爺帶他去看別人打撲克,他很快就記住了,而且這段時間老是纏著要撲克牌,嘴里老是喊:“牌牌?!彪m說家里的撲克全藏起來了,但是去親戚家,他只要說牌,他們還是會拿出來給他玩。他們說孩子還小,不是很懂,但是他放牌的手勢和大人打牌是沒兩樣。為了阻止他要撲克的念頭,我給他買了很多卡片,他就是不要,還是會選擇撲克,不給就一直哭。他奶奶說3歲看到老,這么小就喜歡牌,長大了就怕要賭博。我真擔心!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辦法?
寶寶20個月,喜歡玩撲克牌,好像并不說明他就愛上了賭博。只是看得出,孩子清楚地知道撲克牌是可以玩游戲的,而且他可能也看到,成人在玩牌時,通常會比較投入,比較興奮,這種情景,對孩子是有感染力的。孩子對成人動作的模仿,可能也會引起周圍其他成人的夸獎,這種強化無疑會讓孩子對牌更感興趣。
與牌相關(guān)的游戲有很多都可以不具有賭博的性質(zhì)。通過這些游戲,孩子可以學會部分數(shù)字和字母,可以掌握大小的比較,還可以學會加減乘除的計算……可以說,玩這些游戲,對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好。
至于孩子以后是否會嗜賭成性,看孩子成長過程中,周圍的成人在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偶然的成功。如果養(yǎng)育者很看重孩子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功,而不是那么看重偶然事件,那么孩子的價值觀也會在和成人的互動中,慢慢和成人趨同。
當然,孩子的價值觀,是他和整個環(huán)境互動的結(jié)果。這個大環(huán)境必然會有養(yǎng)育者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存在。所以,在養(yǎng)育者能控的范圍內(nèi),要做到這樣幾點:
1. 除了帶孩子玩非賭博性的撲克游戲外,帶孩子玩更多的運動型游戲;
2. 鼓勵孩子靠實力獲得成功,盡可能減少孩子對“運氣”的依賴;
3. 注意孩子玩伴的選擇,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引誘孩子玩賭博性游戲時,要加以干預;
4. 在孩子能理解賭博時,及時讓孩子了解賭博的危害,建立對賭博的反感。(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