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給他玩兒!”
在公園里常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幾位媽媽帶著寶寶一起玩兒,當媽媽把他的玩具遞給別的小寶寶時,往往會伸出小手一把搶過來,抱得死死的,如果再要,他就會打媽媽或其他的小伙伴。
為什么?
剛剛滿周歲的寶寶,自我意識有了小萌芽,能記住哪個玩具是自己的,對于友好交換、等待、輪流這種復雜的交往方式還不理解。我們要正視這一特點,積極保護寶寶的自我意識,大人眼中的“分享美德”要在“自我意識”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出現(xiàn),不必心急。
外出玩具不唯一
小孩子也有“別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的心理,所以交換玩具在所難免,為此,我們不妨出門的時候多帶幾個玩具,當寶寶用一個玩具與別人交換時,還有其他玩具在身邊,如果寶寶表現(xiàn)出不舍,可以給寶寶另外一個自己的玩具來分散注意力,同時告訴他,“讓小朋友玩兒一會兒,馬上就還你!”此時寶寶也許會時不時地瞧一眼自己的玩具,很不放心的樣子,我們要積極肯定與配合:“嗯,這個玩具是你的,一會兒他就還給我們?!庇煤茈S意的語言強化寶寶的自我意識,用熟悉的玩具給寶寶安全感。
“不!你聽不懂嗎?”
當寶寶吃飽了飯,會打翻遞過來的勺子與食物;如果不想要那件玩具,就會踢出很遠;媽媽抱著的時候想下來,可是被拒絕了,寶寶就會狠狠掐媽媽一把……當然,還有很多寶寶會無緣無故地打人。這些情況,都是寶寶在無聲地說:不!
為什么?
“打”是寶寶發(fā)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因為隨著四肢與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寶寶終于可以不只用哭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了!在語言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表達需求時,小手小腳加入表達的隊伍純屬自然。就像此時寶寶會用笑、摟、抱、親、輕拍表達喜愛與高興一樣,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如果這種表達一時沒處理好,就會發(fā)生無緣無故打人的現(xiàn)象。
強化與淡化雙處理
我們仔細觀察寶寶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表達拒絕還有別的方式,比如,對于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許不是打,而是推開勺子,這時,我們就要積極表揚強化寶寶,“寶寶真棒!會用小手兒告訴媽媽不喜歡!”說的時候要情緒飽滿,因為此時的寶寶不一定能聽懂話的內(nèi)容,但他們可以通過媽媽的情緒進行判斷。
如果寶寶出現(xiàn)了“打”的行為,我們不必用大聲呵斥、打小手、發(fā)怒等方式表達否定,只要你沉一下臉,或者說:“寶寶別這樣,媽媽很疼……”表情稍微痛苦即可,此時,也許寶寶就會停下來用笑臉鬼臉來哄媽媽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