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經濟發(fā)展遵循著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的一般軌跡。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宏觀經濟運行出現(xiàn)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相互轉換的過程。
關鍵詞: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過程
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的一般軌跡
關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的一般軌跡及相關性研究,中外學者的認識主要集中以下三點(1)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存在著一種趨勢。具體表現(xiàn):一段時間的價格上漲和一段時間的價格跌落交替出現(xiàn)。(約翰·伊特韋爾等,1996)(2)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由一定因素引起。產業(yè)周期、投入流通中的商品量、價格變動、技術等因素引起通貨的膨脹和收縮。(馬克思,2004)(3)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相互轉換是由貨幣供給變化引起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2005)以上三點從不同方面考察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的一般性。
縱觀近代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從1825年英國爆發(fā)的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到今天發(fā)端于美國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fā)展總是在危機——高漲——危機中循環(huán)往復,這一過程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轉換的歷史。盡管世界各國所處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經濟體制、文化背景和政府的干預程度不同,“轉換”持續(xù)的時間或“轉換”的幅度各不相同,但都無一例外的經歷著通貨膨脹向通貨緊縮的轉換和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轉換的兩個過程。
二、我國通貨膨脹向通貨緊縮轉換的過程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80年代初,通貨膨脹開始出現(xiàn),并于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形成三個高峰期,我國經濟運行和發(fā)展一直為通貨膨脹所困擾,但1997年下半年開始,情況發(fā)生了根本的逆轉,卻出現(xiàn)了從未有過的通貨緊縮現(xiàn)象,開始由通貨膨脹轉向了通貨緊縮。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演變
1.通貨膨脹的發(fā)端階段(1979-1980)
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剛剛起步,投資需求擴大,投資結構出現(xiàn)不合理狀態(tài)。政府支出擴大,各項開支的總和超過了財政收入。貨幣供給量增大,1979、1980兩年間銀行增發(fā)了130億元貨幣。與此同時,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由于貨幣流通量超過正常需要量,引起物價的較大幅度上漲,加上1979年和1980年,國家連續(xù)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和副食品零售價格,終于導致1980年全國零售商品價格指數(shù)上漲幅度達到6%,為擴大通貨膨脹埋下隱患。
2.第一個通貨膨脹高峰階段(1984-1985)
1984年以后,我國經濟體制和價格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首先,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大。198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達1832億元,比上年增長28.2%。198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2543億元,比1984年又增長38.75%,國有單位開工項目達到15000多個,基本建設投資增長了44.6%。另一方面,消費需求擴大。1984年,在全員勞動生產率只提高了13.5%的情況下,全國工資性現(xiàn)金支出增加了22.3%,其中支付獎金和其他個人支出部分增長了46%。其次,貨幣供給量增大,信貸規(guī)模擴大。1984年,貨幣發(fā)行量增加了189.3%,當年新增貸款量增加161%。再次,價格改革加快了價格上漲的速度。價格改革的全面展開,使得價格大面積放松管制,這為物價上漲提供了條件。1985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shù)上漲8.8%,形成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3.第二個通貨膨脹高峰階段(1986-1989)
1986年國家對前一段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出于對形勢過于樂觀的判斷和地方、企業(yè)的壓力,中央政府放棄了緊縮調控政策,宏觀經濟運行又開始了新一輪高漲。首先,社會總需求膨脹。從1986年開始到1987年,國內經濟繼續(xù)高速增長,工業(yè)總產值13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5%。其次,貨幣供應量過度增長,銀行信貸膨脹。從1986-1988年間,廣義貨幣量M2增長分別為28.2%、22.5%和21.1%。(同期GDP增長分別為8.8%,11.6%和11.3%)同時,1986年銀行各項貸款增加1836億元,增長了29.2%。1986年底,現(xiàn)金凈投放量230億元,增長23.4%。再次,價格改革加快“闖關”,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1988年企業(yè)經營責任制進一步推進的一年,這項改革措施一方面調動了企業(yè)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企業(yè)的投資需求。價格改革和企業(yè)改革應該說是符合市場取向和改革思路的,但由于時機選擇不當,放開的價格在過熱經濟拉動下引發(fā)了物價水平的迅速上漲,而物價上漲又迫使企業(yè)提高職工工資和獎金水平,這就形成了工資和物價交替上升的復雜局面。同時價格上漲也導致了市場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增強,形成1988年下半年的搶購風潮,最終導致國民經濟過熱運行、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的嚴重局面。1988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shù)上漲18.5%。
4. 第三個通貨膨脹高峰階段(1993一1995)
80年代末期為了擺脫經濟蕭條,解決市場疲軟問題,國家開始增加投資,到了90年代初全國又掀起了新一輪經濟建設的熱潮,經濟迅速回升并高速增長。但也出現(xiàn)了不正常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經濟過熱的征兆。首先,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1991年增長23.90%,1992年增長44.4%,1993年增長61.8%。其次,貨幣需求和供給迅速膨脹。1992年貨幣投放比1991年增長36.4% 1993年比1992年增長35.3%,大大超過正常的增長速度。第三,財政支出增加、財政赤字居高不下,1991年以后赤字均在230億元以上。第四,金融秩序混亂。出現(xiàn)了亂集資、亂拆借等現(xiàn)象,銀行工資性現(xiàn)金支出增長。1993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shù)上漲13.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7%,1994年的物價指數(shù)急劇攀升,全年零售物價指數(shù)上漲21.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1%,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貨膨脹。
(二)我國通貨膨脹向通貨緊縮的轉換
1997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出現(xiàn)了通貨緊縮現(xiàn)象,開始了由通貨膨脹轉向了通貨緊縮的過程。首先,物價水平的持續(xù)下跌。從1993年到199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上漲率接近或超過了15%,尤其是1994年,CPI上漲率達到了24.1%。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1997年10月,商品零售價格指數(shù)RPI為-0.4%,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我國通貨緊縮已初露端倪。其次,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持續(xù)下降, 1997、1998、1999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8.8%、7.8%和7.1%,經濟增長陷入了七上八下的困境。再次,社會需求不振,市場疲軟,產品銷售不暢,失業(yè)增加。1998年我國工業(yè)品庫存約為6,094億元,占GDP的7.7%,1999年工業(yè)品庫存比上年末增長2.27%,出現(xiàn)生產的進一步萎縮。就業(yè)形勢嚴峻,下崗人數(shù)從1996年的891萬人,增加到1997年的1,151萬人。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放慢,就業(yè)吸納力在不斷下降,1997、1998、1999年分別為1.1%、0.5%、0.36%。最后,進出口貿易滑坡。據(jù)海關統(tǒng)計,1998年在對外貿易方面,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增長明顯放慢;受國內需求等因素的制約,進口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324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特別是對亞洲出口下降9.9%。
三、我國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的轉換
本世紀初隨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我國逐漸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正當我國經濟運行即將擺脫通貨緊縮的困擾之際,通貨膨脹又不期而至。2007年7月份以后我國通貨膨脹率不斷攀升,并于2008年2月高達8.7%,創(chuàng)11年來新高,致使闊別中國10年之久的通貨膨脹再次卷土重來,經濟生活又經歷了由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的轉換。
(一)我國通貨緊縮的演進
通貨緊縮作為與通貨膨脹相對立的貨幣現(xiàn)象,并不是發(fā)生通貨膨脹之后,一定會出現(xiàn)通貨緊縮。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供給短缺,雖存在通貨膨脹,但未出現(xiàn)通貨緊縮。改革開放后,進入90年代我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經濟實力大增。我國商品供給從不能滿足需求趨向平衡,直至供過于求,實現(xiàn)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物價出現(xiàn)持續(xù)負增長,出現(xiàn)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通貨緊縮。
1.通貨緊縮的初發(fā)階段(1997-1999)
從1997年發(fā)生通貨緊縮到1999年,我國社會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改變,價格下降速度明顯加快,到1999年底,我國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數(shù)已連續(xù)27個月負增長,消費品價格指數(shù)連續(xù)21個月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指數(shù)連續(xù)45個月負增長。我國處于前所未有的通貨緊縮趨勢的巨大壓力之中,通貨緊縮在經濟生活中開始逐步全面呈現(xiàn)。
2. 通貨緊縮的持續(xù)階段(2001-2002)
這一時期社會供求總量平衡關系繼續(xù)處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狀態(tài),多數(shù)商品價格面臨下降的壓力。2001年11月份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已連續(xù)下降了6個月,價格下降幅度呈逐月擴大之勢。據(jù)有關部門對600種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分析,2002年上半年,供過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3.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顯示通貨緊縮的壓力正在加大。這一時期不僅消費品價格下降趨勢未變,而且生產資料價格也沒有止住下滑態(tài)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2年1-5月份生產資料價格累計下降5%。
3. 走出通貨緊縮階段(2003-2004)
總體上說,這一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已經擺脫了持續(xù)回落的狀態(tài),出現(xiàn)穩(wěn)定回升的態(tài)勢,總需求不足的矛盾明顯緩解,物價水平開始呈現(xiàn)了“兩轉升、一偏高”的特點。
從投資需求方面,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消費需求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的消費行為逐步市民化,促進城市消費需求的增長。同時城市化進程促進了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對城市基礎設施產生巨大需求,帶動投資需求迅速擴張。城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逐漸向農村擴散,從而帶動全社會總需求的增加。2003年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資金的迅猛攀升也牽引和帶動了全社會總需求的增加。。此外,出口需求也出現(xiàn)高增長勢頭。2003年進出口總額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額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額4128億美元,增長39.9%。
總需求不足的矛盾明顯緩解,使價格水平出現(xiàn)轉折性變化,呈現(xiàn)出“兩轉升、一偏高”的新特征?!皟赊D升”是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shù)雙雙由負轉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在2003年1月份便由此前的持續(xù)14個月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同比上升0.4%,第二、三季度在非典疫情的影響下回升趨勢減緩,2003年10月份之后,又呈加速上升態(tài)勢,10月份上升1.8%,11月份達到3%,創(chuàng)下1998年出現(xiàn)通貨緊縮趨勢以來的新高。
(二)我國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轉換
截止2003年,中國經濟發(fā)展走出了通貨緊縮的狀態(tài)。隨著投資的增長率的上升和持續(xù)擴大的貿易順差,物價指數(shù)也經歷了兩次小幅上漲(分別在2004年和2007年)。2007年7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已經連續(xù)5個月超過3%,7月份更高達5.6%,首次突破被認為是“嚴重通脹”標志的5%大關,為1997年2月以來的10年新高,闊別中國10年之久的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明顯。2008年第二季度CPI竟高達8.3%,這表明中國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由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轉換的過程。
首先,物價水平出現(xiàn)持續(xù)上漲。2007年1-10月,CPI出現(xiàn)持續(xù)上漲,2.2%至 6.5%,突破了溫和通貨膨脹的界限。然而這一上漲趨勢遠遠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PPI上漲率也由2007年的3.2%一路飆升到2008年的7.7%。同時從2003年3、4季度開始,全國主要大城市出現(xiàn)了土地、房屋等資產價格的上漲,北京、上海、天津、寧波、深圳、重慶等城市都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上漲。股票等有價證券價格也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上漲,資本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是發(fā)達國家的三倍以上,金融資產價格的上升使中國面臨“資產泡沫型”通貨膨脹的威脅。
其次,經濟發(fā)展呈現(xiàn)較快增長速度。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持續(xù)上升,2002年全國GDP增長9.1%,是繼1997年之后連續(xù)5年增長率首次超過9%以上。在此之后,從2003到2007年GDP增長速度連續(xù)五年保持兩位數(shù)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2003-2007年分別增長基本上維持在2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一半左右,這將直接導致通貨膨脹的發(fā)生。
再次,社會需求旺盛,貨幣供應量增勢迅猛。貨幣供應量增勢迅猛,2007年M2、M1、M0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1%、20.9%和14.5%,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6%和16.5%。事實上,從2002年起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已明顯升高,已保持了5年多的持續(xù)高增長,截止2007年6月末,5年平均M1增長16.1%,M2增長17.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長16.9%,
最后,進出口貿易及順差趨勢強勁,外匯儲備急增。進入2007年以來,從年初的11046.92億美元上升至15282.49億美元,增幅接28%。2008年前三季度外匯儲備已逼近19055.85億美元。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15441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我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周期性相互轉換研究”,項目編號:11554126
參考文獻:
[1]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價格司課題組.通貨膨脹問題研究(上)[J].中國物價,2005,(1):17-18.
[2]齊曉安,張學文.當代金融前沿問題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02-505.
[3]約翰·伊特韋爾,默里·米爾蓋特.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長春: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0.
[4]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